南方网讯(记者/许萌萌)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重点。10月10日为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意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增进健康福祉。
作为孩子身边最重要的人,家长该如何观察孩子心理健康状况?
10月9日,国家卫健委相关发布会上(直播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表示,家长要像关心孩子的躯体健康一样关注心理健康,这点十分关键。
家长要对孩子的变化保持敏感
郑毅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情绪、行为上潜移默化的变化,比如出现失眠、早醒、睡眠过多等睡眠习惯改变的情况,或是食欲不振、心情不好,要特别给予关注。
另外,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给其自身或者周边人群带来了持续的麻烦和痛苦,也可能是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
有关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郑毅表示,这个阶段,孩子思维活跃,但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容易出现情绪变化大、行为冲动等现象。假如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些现象属于正常的青春期变化。家长要给予孩子关心与支持。
但如果孩子的表现超出了青春期一般的逆反程度,比如严重影响到其社会功能,甚至影响到别人,就不可简单归结为青春期的问题。因此,家长要学会识别孩子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到底是心理障碍影响还是正常的心理发展。
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干预方法不同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该如何干预?郑毅表示,从临床分型干预的模型来看,可分为4个级别。
第一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只有行为问题,还没有达到明显的功能损伤,没有影响到学习和社交功能,医生会指导家长、老师给予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很多孩子可以调整过来。
第二是孩子心理问题比较明显,家长、老师及个人调节有困难,可求助学校的心理辅导室等机构。
第三是部分心理问题未达到疾病诊断,但已出现了相关综合征。郑毅建议,家长及孩子需及时找专业人员作进一步评估,介入心理治疗等。
第四是达到疾病诊断。家长及孩子应及早去看医生,进行评估诊断和积极的医疗干预。
郑毅表示,医疗干预有多种方法。最常见的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部分物理疗法。症状轻微的话可采取心理干预,如症状严重,必要时要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郑毅强调,部分心理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治疗过程,所以医疗机构、学校、家庭、社区要积极配合,表现足够的耐心和包容,为孩子营造一个能促进其恢复和维持良好社交的环境,这才是比较好的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