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糖尿病与糖的话题中,有网友在“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发出一连串提问等留言引热议。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特邀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的专家,从医学的角度为网友答疑解惑。
【特邀专家】
陈 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杨 力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临床营养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
陈容平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教授,医学博士
一、冰激凌是低GI且糖尿病人可以吃?
食物GI(GI即升糖指数,反映食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受很多因素影响。譬如,任何一种食物的GI都可能因烹饪、混合、形状、密度、分子结构、纤维含量和食品加工方法等多种因素而异。目前一些制造商正在使用GI符号作为营销噱头,他们可能会添加廉价脂肪来降低血糖值,然后在包装上使用低GI符号。
根据市场调查,普通冰激凌的升糖指数(GI)为61,属于中等GI值。即使标注为低脂的冰激凌,其GI值亦可达51,虽然相对较低,但仍然不能算作是低GI食品。陈宏教授向南方网记者强调称,冰激凌其实是成分复杂的食物,如果只是冰和奶,问题不大。但市面上的冰激凌大多都富含糖、脂和各种添加剂,热量高、GI亦高,实在不适合糖尿病病友食用。即使是代糖等,现不主张多食,因为代糖亦有热量,且易加重脂肪肝,于身体无益。
因此,冰激凌并不是糖友优选推荐的食物选择。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开展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教义诊现场 通讯员供图
二、嘴馋想吃冰激凌,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糖友们吃冰激凌!因为它们除了含糖高,脂肪含量也不低,其中的反式脂肪酸更是对健康不利。如果偶尔想吃个冰激凌解馋,在征求主治医师的同意,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适量吃低脂低糖的冰淇淋,别忘了!同时加强血糖检测。
陈容平教授建议,糖友们可以学会看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选择生牛乳制品、零蔗糖、热量和脂肪含量相对较低的冰激凌。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不要超过25g(约半个鸡蛋),并且尽量在两餐之间食用,避免与正餐一起食用引起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吃冰激凌后,即要减少当天脂肪、糖类等其他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增加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小步快走等,帮助加速糖和脂肪消耗,维持血糖稳定。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管住嘴最生动的体现。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合理控制总热量,保证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以及适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控制脂肪、胆固醇摄入量,保持清淡饮食。用“五步骤”(判断现有体重情况、计算标准体重、确定体力活动强度、查找每日需要的能量水平、计算每日所需总能量)计算每日总热量,使用“食物交换份”根据总热量设计每日食谱,选择“蔬菜—肉类—主食”的进餐顺序,放慢吃饭速度,少食多餐。
三、年龄越大越吃不了糖?
年龄越大越吃不了糖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胰腺功能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胰腺处理糖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导致血糖更容易升高。
②早期糖摄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生命最初的1000天内(包括胎儿期和出生后的头两年),糖类摄入较多的人,在成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更高。这意味着,早期过度摄入糖可能会增加成年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③代谢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慢,导致摄入的糖分更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而不是被用作能量消耗,这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④慢性疾病风险增加: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比较高,这与年龄增长和慢性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⑤生活方式变化: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运动量减少、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中青年甚至青少年的高血糖患病率也在增加。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糖的代谢能力下降,早期糖摄入的影响,以及慢性疾病风险的增加,都可能是年龄越大越吃不了糖的原因。
【专家特别提醒】
糖尿病乃慢性病之王!如果不加以科学的管理,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超过61%,10年以上高达98%。据有关数据显示,有约30%的肾衰竭、50%的失明、60%的截肢,均是由糖尿病导致。然而,相比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有着更为庞大的群体,我国约3.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庞大的后备军。
“糖尿病前期”介于两者间高血糖状态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2015至201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
杨力教授解读说,糖尿病前期的定义是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在6.1至7.0之间,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在7.8至11.1之间,前者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后者称为糖耐量减低(IGT),二者的混合状态称为糖调节受损,均属于糖尿病前期。另外,ADA的指南把糖化血红蛋白5.7%—6.4%也作为标准之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也可以同时检测胰岛素,以了解胰岛素抵抗情况。
如何测量血糖,判断是否“糖尿病前期”?
诊断糖尿病前期,必须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的测定结果。应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可准确测定血糖水平。血糖仪因其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成为现代人测血糖的重要工具,但它与血浆葡萄糖水平存在一定误差,不能作为诊断的标准,只能用于日常监测以及早期筛查。
“糖尿病前期”常被忽视!
在糖尿病早期阶段,糖友除了血糖偏高以外,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反应性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容易餐前饥饿,这也让糖友们放松警惕,但临床研究发现,64.5%的 IFG+IGT个体、33.0%的IFG个体及33.8%的IGT个体将会在6年内转变为糖尿病,并与年龄和体重指数BMI有极大的联系。而且,在糖尿病前期,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并发症风险也显著增加。因此,早期筛查、干预糖尿病前期,对于预防、延缓发展为糖尿病至关重要。
运动饮食建议,改善“糖尿病前期”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前期”干预措施中最基础、最重要、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肥胖或者超重患者,通过减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糖尿病前期发展到糖尿病。
对于如何干预“糖尿病前期”,杨力教授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设定目标:除血糖指标外,体重、血脂、血压、尿酸等代谢指标也要重点关注,一般使超重或肥胖个体的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kg/m²,或体重至少下降5%—10%,能达到预防2型糖尿病的作用。
其次,制定措施:一是饮食上控制总体热量摄入,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选择低升糖指数、高膳食纤维、低热量、低脂肪、低盐的食物,以及摄入充足的蔬菜。避免高糖、高脂肪和加工食品,保持饮食均衡;二是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三是戒烟,不建议饮酒;四是要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对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困难者也可考虑采用药物干预,具体应到医院咨询专科医师。
运动指导原则。 来源于《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蓝娟
图片摄制 蓝娟
通讯员 饶宇辉 韩羽柔 卢钰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