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守护孩子“心灵的窗户”,两份国家级指南接连出台

2023-09-06 22:03 来源:南方+ 陈伊纯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亟需重视。

  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三成小学生、七成初中生、八成高中生都存在近视问题。

  近日,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首次从公共卫生维度提出近视三级预防策略。这距离上一次国家级近视防控文件《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核心知识十条》的发布,还不到2个月。

  短时间内,2份权威近视防控指引出台,足以说明国家对近视问题的关注。

  防控近视,为什么如此重要?守护孩子“心灵的窗户”,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资料图。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资料图。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近视绝不只是戴眼镜就能解决 

  老生常谈的近视话题,又掀起了浪花。

  今年7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核心知识十条》中指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早发、高发态势,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近视可防可控不可逆,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最近,又一份涉及面更广的近视防控指南印发,对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等不同层级的干预措施进行了细化指引。

  “近视防控已不仅仅是眼科医生的工作内容,而是国家行动、全民行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医师、刘奕志课题组成员丁小虎表示,“近视问题的严峻性,正在引起更多、更高的关注和重视”。

  在近视研究领域,丁小虎深耕多年。他介绍,早在2002年,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何明光就针对广州市5-15岁的学生进行了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近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竟高达78%。

  “但在当时,这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丁小虎直言,这让眼科医生们很“头疼”。此后,他们一直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呼吁公众爱护眼睛,但近视的患病率仍在攀升。

  2018年,中山眼科中心一项更为重磅的研究成果出炉。研究团队通过对广州市40多所小学和初中的一年级分别随访6年和3年,发现近视患病率逐年升高,初中毕业生已经超过了80%。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社会各界防控近视的具体措施,提出到2030年中国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

  而这一次,时隔5年,我国再度发布近视防控新指南。在丁小虎看来,这是对全社会发出的进一步重要提醒。

  “近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致盲性。”丁小虎表示,很多公众仍认为,近视了,戴个眼镜就好了,“但近视问题,绝不只是戴眼镜就能解决”。

  科学研究表明,近视会给视网膜带来不可逆的损害。而近视得越早,程度越深,越容易导致各种视网膜并发症的发生。

  比如,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近视性黄斑病变等,均是高度近视后可能引起的致盲疾病,既有害眼健康,又加剧了社会和家庭负担。

  丁小虎呼吁,随着新指南的出台,家长、老师、学生,以及教育、卫生等各部门,都应该要更为全面、正确地认识近视问题,一起认真参与到近视防控中来,才能更加有效地守护眼健康。

资料图

资料图

  结合最新研究细化防控指引 

  对比起2018年的防控方案,此次出台的最新防控指南,首次提出了三级预防策略。而这当中的不少措施,都与中山眼科中心最新的近视研究成果相关。

  其中,一级预防主要为家庭、社区和学校共同给孩子提供科学良好的用眼环境;二级预防重点在医疗机构联合学校开展筛查与预警;三级预防为科学矫正近视,防控近视重度化和并发症发生。

  “近视不同于一些其他的疾病,它一旦发病就不能逆转,医生能做的只是减缓进展的速度。因此,预防非常重要,尤其是一级预防,值得公众重点关注。”丁小虎分析道。

  2018年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指出,带屏幕的电子产品普及、用眼过度及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

  围绕这些病因,最新的一级预防策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防控指引。不仅是学校,家庭与社区,都应对近视防控负起责任。

  比如,家庭中的书桌摆放应使其长轴与窗户垂直,白天学习时自然光线从写字手对侧射入;家长应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变化,定期调整书桌椅高度;儿童青少年在晚间学习时,除使用台灯照明外,还应开顶灯等。

丁小虎演示书桌与窗户垂直的学习办公角度。

丁小虎演示书桌与窗户垂直的学习办公角度。

  社区内要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居住小区夜晚光环境应符合国家标准,除指示性、功能性标识外,居民楼(区)不宜设置广告照明,保障视觉舒适度。

  在确保孩子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方面,指南指出,校内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要落实,可考虑将部分室内课程如班会课等,放至户外进行;校外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要紧抓,推荐儿童青少年全程或阶段性走路上学,并积极探索开展学生结伴同行上学小组。

  “要利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空间和时间来户外活动。”丁小虎说,此次最新指南的指引很细致,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增的改善照明、加强绿化、科学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措施,都是基于最新的近视研究成果及临床实践提出,将更为科学且有效。

  加强学校、社区绿化能够有效预防减缓青少年近视发生,就出自于中山眼科中心院长林浩添近年开展的一项卫星数据研究。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能预防近视,则来自于何明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而临床实践表明,书桌长轴与窗户垂直的摆放角度,在学习时最不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根据科学研究细化措施,是而今近视防控工作的一大进步,未来可期。”丁小虎笑着说。

  近视防控正在关口前移 

  不仅是预防,最新指南也强调“防治结合”的重要性。

  “近视干预,正在关口前移。”丁小虎回忆,一直以来,眼科医院都有与学校开展近视防控合作,但多年前,受制于干预手段有限、家长学生防控意识不足等,这项工作仅局限在筛查与监测。如今,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在权威文件的指引下,将动员起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干预之中。

  比如,指南建议,专业机构和学校与社区联合,利用移动健康平台或技术,如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短信服务、电话干预等,推动健康教育信息传播与分享。

  “当小孩子户外运动时间不足时,家长可能就会接到电话、短信的相关健康提醒。”丁小虎说。

资料图。图源:新华社

资料图。图源:新华社

  此外,指南强调近视预警管理。

  各机构应及时筛查分析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状况,尽早发现近视的倾向或趋势,制订适用可行的干预措施。

  “以往是近视发生甚至是非常严重了才去医院或者眼镜店佩戴眼镜,现在是可能 ‘近视前’就要干预。”丁小虎表示,近视防控关口前移,不仅是年龄前移,也是干预手段的前移,“在儿童青少年远视储备异常时,可能就要采取相关干预手段”。

  远视储备不足是学龄青少年发生近视的一个重要预警信号。临床数据表明,3岁左右的儿童大概有300度远视储备,6-7岁小朋友的远视储备应保留在150度或者以上,此后每年远视储备降低约25度,在12岁左右逐渐达到正视化,即维持在±50度之间。当相应年龄的孩子远视储备不足时,则说明近视有加速进展的可能。

  此时,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最新研究表明,在这种“近视前”的状态,除了增加户外活动外,通过给予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干预,能有效延缓近视发病。而当近视发生后,及时选择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低强度红光照射,周边离焦眼镜等治疗方式,则可以延缓近视的发生或快速进展。

  “原本,孩子一年内近视度数会升高100度,通过这些积极干预,可能就会降低至50度。”在丁小虎看来,这正是提前干预治疗的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更能够降低近视度数,减少高度近视的发病率,降低致盲风险。

  上述药物、光学矫正等治疗方式,也均被写入了此次最新指南里。

  “指南肯定了临床研究与实践成效,并从更高的角度为我们提供具体指引。”丁小虎说,根据指南,未来眼科医生们还将更大范围地走进学校、走向社会,与政府不同部门开展合作,普及科学预防近视知识和视力矫正措施,尽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光明”的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 陈伊纯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