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简介
丛飞,原名张崇,男,汉族,196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辽宁盘锦人。1994年参加工作,生前系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2006年4月20日,丛飞因患低分化腺胃癌,永远离开了我们。他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深圳市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深圳市最具爱心人物、2004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和深圳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并被市民称为“爱心大使”。
参加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长36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178人、捐赠金额超过300万元……这组描述丛飞爱心历程的感人数字,至今读起来仍让人发自肺腑地敬佩与尊敬。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英年早逝,丛飞一直怀着诚挚的爱心,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他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及山东等地的贫困山区,认养资助一批又一批辍学儿童。他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不忘奉献社会,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丛飞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用大写的一生,为我们树起了一个道德的标杆、文明的标杆。
歌手丛飞:寄望草丛中起飞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活得有价值”,这句话是丛飞的人生写照。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贫困的八口之家,全家靠父亲每月几十元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多次因交不起学费被老师罚站,成为他童年最深的记忆。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后来最见不得孩子没钱读书。父亲乐于助人,有一次生病住院,竟把刚去世的病友的女儿带回了家。丛飞也就多了一个姐姐。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丛飞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丛飞勉强读到初二,还是因家穷辍学了。父亲让他到银行当保安,丛飞聪明好学,很快在银行转岗当上了出纳、会计。他有表演天分,天生好嗓子,常给同事们表演,把大家逗得笑出眼泪。县里的艺术老师推荐他到艺校旁听,后又介绍他到沈阳音乐学院当插班生。1992年,丛飞“毕业”了,虽然没有毕业证书,但声乐水平却大大提高。
丛飞选择南下,先到广州,后到深圳。刚到南方,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名气,丛飞找不到演唱的舞台。为了吃饭,他给人搬家运货、通下水道、做洗碗工。到了晚上,睡草坪,住桥洞。曾经为了挣15元钱,抬7张沙发到6楼,累得浑身发抖,最后一头倒在草地上。他因此取艺名为丛飞,寄望从草丛中起飞。
这时,丛飞遇到了一位和他一起报名参加广东声乐大赛的吉林姑娘。姑娘拿出一个月600元的工资,帮丛飞买了演出服和皮鞋,使丛飞顺利参赛并取得了名次。遗憾的是,丛飞和这位姑娘失去了联系。他曾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她帮助了我,给的是滴水,我得到的是涌泉,600元钱改变了我的一生……”感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时成了丛飞最深的心结,也使他对好心姑娘的感激,延续成对一个个陌生人的倾力相助。
在了解到失学儿童的现状后,丛飞第一时间投入到帮助贫困山区的义演当中,将这些义演筹集来的善款全部用于支持失学儿童复学。但丛飞渐渐感觉到个人力量的不足,回到深圳后便加入了义工联。1997年,他任义工联艺术团团长。每次演出,他总是这样自我介绍:“我叫丛飞,义工编码是2478,能为你们服务很高兴。”
义工丛飞:用一生谱写爱
“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好梦,我就不辛苦。”这曾是他在舞台上唱过的一支歌。歌声即心声,歌声传递出他朴实无华的初心。在短暂却光芒万丈的生命中,他一直都在用一颗爱的心灵谱写一曲爱的颂歌。
丛飞是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关门弟子,郭颂曾夸他是“中国最美的男高音”,加上相声、小品、口技、魔术、模仿,他样样都行,所以丛飞演出不断。但他的日子非常清贫,常年住在一间50多平方米的小房里,廉价的防盗门铁皮已经破了一个大洞,门锁失灵,只能虚掩。衣服都是些几十元的便宜货,唯一上点档次的就是那件白色演出服,但也穿了十多年。
丛飞挣的钱,全部都用在他的“孩子”和残疾人身上,经常这只手接钱,那只手送出。丛飞到深圳十多年,只有一本存折,这还是用于购房扣取月供款的。他为“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但自己有时连每月2000元的供房钱都交不起。
2001年底,丛飞刚将3000元钱交给当时的妻子,就接到一个孩子的求助电话——“家里没钱,父母不让姐姐上学了”。丛飞心急如焚,赶紧找妻子“借”回那3000元。妻子非常委屈,一气之下,留下2岁的女儿睿睿,与他离婚而去。
2003年春,丛飞的父母到深圳看望儿子,发现小孙女说什么也不去幼儿园。他们再三追问,睿睿才说爸爸没交托费,她不敢见老师,母亲心碎了。母亲不知道,这时丛飞非常艰难。由于“非典”肆虐,各种演出都已暂停,丛飞开始入不敷出。孩子们的“催款”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来,丛飞急得团团转,四处找人借钱,身上已背了10多万元债务,还遭遇了个别被资助学生的不理解。
丛飞遭遇困难与非难,仍痴心不改,是缘于他对爱的自觉与坚守,缘于他对人生、对理想、对事业的忘我追求。
丛飞的足迹遍及贵州、湖南、四川等省的贫困山区,通过义演为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对于丛飞的爱,有人不解,问丛飞你这是图个啥?丛飞说:“我啥也不图。我小时候受过苦,辍过学,我知道没有学上是什么滋味。今天我帮助了一个孩子,明天社会就少一个文盲和法盲,社会就多一分安定。我就很满足了,这种快乐是拿钱无法替代的。”
男人丛飞:生死关头爱更浓
在丛飞默默为社会无私奉献的艰辛路上,有一位美丽的女性也在默默地陪着他,她就是比丛飞小12岁的邢丹。
邢丹与丛飞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故事,要从2001年说起。当时,大学毕业前夕来深圳实习的邢丹为没有边防证而发愁,一位同事对她说:“我一个朋友丛飞在深圳认识的人很多,又特别乐于助人,我们找他想想办法。”
“那样一个有名气的人,肯为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办这类小事吗?”去见丛飞的路上,邢丹心里有些疑虑。然而,见面后两人一聊,方知是辽宁老乡,说着一样的方言,有着一样的热情。那次见面,丛飞给邢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邢丹原以为,丛飞作为一个知名歌手,每场演出的出场费高达万元,生活条件应该相当不错。可是,邢丹第一次去丛飞家所看到的一切,令她十分惊讶:5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除了一墙爱心大使、优秀义工、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奖状外,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连冰箱都没有。看着丛飞贫寒的家境,再看看他年幼的女儿,一股特别的感动涌上了邢丹的心头。从那以后,邢丹常与丛飞联系,并在丛飞外出演出时帮他接送孩子。
2003年春,“非典”肆虐,人心惶惶。丛飞的各类演出也只能暂停,原有的一些积蓄都给那100多个孩子交了学费,他的生活过得十分节俭。此时,他接到北京有关方面邀请他义务进京为小汤山抗“非典”一线医务人员慰问演出的邀请,但往返的机票都要自理,花费估计需要两万块。摸摸空空的腰包,丛飞一时不知所措。这时,邢丹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去北京吧。”丛飞高兴地跳了起来:“你是这个世界上最理解我的人!”
送走了丛飞,邢丹心里禁不住有些担忧丛飞的健康安全。好不容易盼来了丛飞将要结束慰问演出返回深圳的日子,邢丹这边又发生了一桩意外——深航的一个航班上发现了一名“非典”患者,而那名患者所乘的航班正好是邢丹当值的航班。为此,邢丹和所有的机组人员都被隔离15天。值得庆幸的是,15天隔离期过去了,邢丹和机组人员无一被“非典”病毒感染。经历了这一场生离死别的考验,邢丹和丛飞再也不愿分离,两个人悄悄结婚了。
婚后的日子忙碌得令两个人喘不过气来。邢丹时常要随航班远航,丛飞也要到各地去演出,家里年幼的睿睿无人照料。邢丹考虑再三,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空姐的工作,回家照顾孩子与丈夫。
2004年7月,邢丹跟随丛飞去黔南贫困山区为所资助的孩子送学费。走进那些穷得全部家当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三百元的家庭,邢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窗子上连纸都糊不齐,灶台上的饭菜是玉米面与玉米秆磨碎搅拌在一起的混合物……那一刻,她深刻理解了丈夫为什么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帮助那些贫困孩子读书。
在贵州的日子里,邢丹与孩子们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渐渐地,孩子们在喊丛飞爸爸的时候,也称她为妈妈了。那一次,丛飞与邢丹在贵州呆了6天,他们捐光了带去的6万多元,捐光了空运来的20多箱衣物,也捐光了他们身上的外衣、钱物。当他们登上返深的飞机时,已经彻底“一无所有”了。
从此,邢丹成了丛飞资助贫困学生的助手。孩子们时常来信让丛飞给他们买些书和学习材料,邢丹便主动跑完书店跑邮局,为丛飞分担了许多。
爸爸丛飞:牵挂100多个“孩子”
2005年,当丛飞确诊患恶性胃癌时,邢丹已有了4个月的身孕。为邢丹日后考虑,丛飞托朋友劝妻子拿掉孩子。邢丹不肯,她说:“这是我们爱情的结晶,我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面对妻子坚贞的爱,丛飞泪如雨下,充满着对生的眷恋。他顽强地与癌魔搏斗,如愿等来女儿的出生。
他时时想着远方的100多个“孩子”,经常用沙哑的嗓子问:“丹丹,罗祖凤那个钱,汇款单收到没?还有罗燕艳、曹佳佳、贵州独山的那个男孩呢?”随后,他从大家捐给他的治病费用中拿出2万元,托人捎过去。
受到资助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丛飞为“丛爸爸”。同时,他对贫困儿童的资助金额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由于远远超出了自身能力,丛飞欠下约17万元债务。
无论在何时何地,丛飞都在尽可能地广泛播散无私大爱。2003年“非典”肆虐时,他一次性捐赠10万元演出报酬设立“丛飞助学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在病重住院期间,他的心仍时刻牵挂着失学和残疾儿童的学费问题。
2002年,布依族小姑娘晏语轻轻第一次见丛飞时,矮小瘦弱的她轻轻低着头说:“爸妈不要我了,我跟着外婆过,交不起学费……”丛飞一把搂紧,泪流满面,说:“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爸爸,我来供你读书。谁欺负你,你就说你有爸爸,你的爸爸在深圳。”
晏语轻轻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亲生父亲嫌她是女孩,就经常和妈妈吵架,最后干脆离家而走,不久,妈妈也走了。晏语轻轻只好与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她成了没有爸妈的“野孩子”,在同学面前总是低头无语。自从有了丛飞“爸爸”,晏语轻轻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丛飞房间的角落里放着一个保险柜,那里是无数山区儿童写来的求助信。
丛飞曾经私下跟朋友说起,他对不起父母妻儿,所以他自己有个小计划。他的父母已经60岁了,再过5年,他资助的孩子们快毕业了,父母正好65岁,带他们出去旅游、带孩子出去玩都不晚。但他没想到,迅速袭来的病魔摧毁了他的计划。“如果命运再给我五年的时间,我会兑现向孩子们许下的诺言,会用更多的爱回报社会。”
丛飞还有太多的心愿未了:山里的孩子、年迈的父母、社会的期望……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遗憾,在他生命的尽头,丛飞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2006年1月21日晚上,“爱满鹏城”来深建设者之声迎春文艺晚会在罗湖体育馆举行。晚会进行到中途,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的丛飞,在妻子邢丹的搀扶下走到台上。一首模仿女中音的《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和一首《新货郎》唱完,全场掌声经久不息。这是丛飞最后一次在深圳的舞台上演唱。“重返舞台演出挣更多的钱捐助给失学儿童是我最大的愿望。”丛飞说。
由于大剂量化疗,他的声音变得嘶哑。医生告诉他,恢复说话的可能性是30%,重新唱歌的可能性是零。但丛飞没有接受这个现实,他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努力说话,练习发音,他的嗓音竟奇迹般地恢复了。
丛飞离世前,最放不下的是他的100多个“孩子”和那些残疾朋友。有一天,丛飞的病房里来了一位访客,是个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望着病床上形销骨立的丛飞,男人泣不成声。男人名叫胡诗词,受过丛飞资助,本是一个在大街上讨饭的小乞丐,现在已经成为一家杂志社的总编。他当时告诉丛飞,如今的他也资助了几个失学儿童。
好人丛飞:“丛飞精神”感动全社会
2006年4月20日,这颗年轻但因透支而疲惫的心、这颗因注满了爱而有太多牵挂的心终于休息了。丛飞把一切都献给了别人,只把人生的最后10分钟,留给自己和妻子单独相处。
当时,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后,丛飞留下了遗嘱,由妻子代笔。遗嘱未涉及财产方面,但捐了钢琴,捐了角膜,希望追悼会不要浪费,如果有人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带束鲜花、折只纸鹤足矣。
2006年4月25日,人们为逝世5天的丛飞送行,悲伤和痛惜弥漫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人们一早便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往深圳殡仪馆,悼念大厅挤满了人,进不来的上万人就静静伫立在大厅外的空地上。数万网民登录各网站开设的悼念丛飞“网上灵堂”祭奠丛飞,留下的帖子数以万计。人们以挽联、诗词、感言和文章等各种形式,悼念一个高尚而完美的灵魂。
“爱心市民”丛飞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引发了全国媒体的竞相报道。一时间,丛飞的感人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丛飞虽去,从者不绝。他的生死绝唱,是广东这片热土上爱之交响中的一个强音。
丛飞去世时,全深圳像丛飞这样注册的义工有6万人。现在的深圳被誉为“志愿者之城”,已有注册志愿者280多万人,年均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960多万人次。他们都像丛飞一样,携手相随,让社会感受爱的温暖、看到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