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杨万基:坚守海岛40余年初心不改的“追风人”

2023-01-12 18:48 来源:南方网

  杨万基简介

  杨万基,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广东阳江人。18岁起扎根上川岛服务气象,从零开始,学习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基础气象观测知识。坚守海岛40余年,在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不怕苦、不怕累,始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被称为“距离台风最近的人”。他在单调的气象观测生涯中坚守自己“方丈之地能测万千气象,片纸支笔可告百姓风雨”的人生信念,在他的带领下,全站业务人员都能按时、按质完成测报,没有迟发、漏发一份气象电报,上川岛气象站连续11年被广东省气象局评为“先进测报组”。他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曾获最美奋斗者、广东好人、中国好人、中国气象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等荣誉称号。

  从交通不便、淡水匮乏的广东三类艰苦海岛台站,到实现气象自动化观测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再到即将成为广东省首个拥有天气雷达的海岛气候站,上川岛气象站的发展就是国家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上川岛气象站也是杨万基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2022年是杨万基在江门台山上川岛气象站工作的第41年,从初出茅庐、气象知识空白的小伙子,到年近花甲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的气象站站长,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中,他风雨无阻看云识天气,按时按质精准测报每一次气象数据,只为践行气象人的初心,在这个中国南海的小岛上监测天空的晴雨,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他是人们工作生活的“晴雨表”,是上川岛气象站现代化建设的“见证人”,也是为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奋斗者”。

  “学得越深就越能沉浸到气象测报的乐趣中”

  矗立在南海北部近陆海域的上川岛,自然之力塑造了它“南海碧波出芙蓉”的原始美,也造就了它较为复杂的气候条件。这里平均每年有5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多发,每年还要遭受两至三个热带气旋的影响。

  上川岛气象站就建立于此。1957年,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农业合作化进程需要,气象部门提出“以生产服务为纲,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上川岛气象站应运而生,成为建立在山顶上的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

  1981年,年仅18岁的杨万基考入了上川岛气象站,他也是上川岛的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那时的想法简单,就是毕业后找工作养活自己,减轻家里负担。”杨万基回忆说。

  当时,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气象测报工作需要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作为支撑。然而,初出茅庐的杨万基对气象知识一无所知。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他跟着师父,从零开始,埋头苦学温度、湿度、气压的概念和仪器读数的含义等基础气象观测知识。

  俗话说,“看云识天气”,但要学会云类测报并不容易。云类有30多种,毛卷云、透光高积云、卷积云……不同的云类对应着不同的气象编码,杨万基都要烂熟于心,这样在填写气象报表时才能准确。杨万基说:“风云变幻自有规律,学得越深就越能沉浸到气象测报的乐趣中。”

  杨万基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

  40余年来,他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练就了过硬的素质和高强的本领。根据统计,其测报先后12次达到连续百班无错情要求,并2次达到连续250班无错情。250班,意味着他在3年的观测值班中没有出现一丝差错。

  凭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出色的工作表现,杨万基于1987年被任命为上川岛气象站副站长。1995年被任命为上川岛气象站站长,他也在这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保障海岛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杨万基当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岛上的瓦房楼建成更加坚固的业务楼。在他的积极争取下,1996年,上川岛气象站终于建起了第三代业务楼。这座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也让6名常年驻扎在海岛上的气象预报员不再提心吊胆。

  “怕苦怕累干不了地面气象预报员这份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常常提到一首打油诗:“蛇多马路少,台风时常扰。飞鸟不做窝,人们不上岛。”这就是当时上川岛的真实写照,上川岛气象站更是广东省唯一的三类艰苦台站。

  那时,上川岛全是黄泥路,一下雨泥泞不堪;岛上人烟稀少,淡水供应紧张,水库储蓄的雨水常常不够用,枯水期时连做饭、洗澡都成问题;老鼠虫蛇也多,到观测站读取数据时,百叶箱内常有小蛇出没;暴雨天时,气象站的瓦房就会遭遇水浸……杨万基调侃说:“怕苦怕累干不了地面气象预报员这份工作。”

  但条件再艰苦,杨万基始终坚守在观测一线。

  由于待遇差、条件苦、任务重,气象站人员不断流失。到1989年,18人的队伍只剩下5个人。杨万基的叔叔曾提出给他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他却婉拒了。“那时候我开始感受到了责任感——我是副站长,本来岛上人就少,要是走了岛上的观测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这样会对不起国家和人民。”杨万基回忆说。

  这份责任感化作了一次次坚实的行动。

  一直以来,气象工作都是保障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社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2006年3月初,为满足江门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生产发展,江门市气象局根据海事局等有关部门的要求,开拓服务领域,每天专门为川岛两条航道提供定点、定时的短时精细天气预报。

  杨万基带领上川岛气象站职工积极配合市气象台做好川岛海域气象信息专项服务,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都没有迟发、漏发过一份气象电报。在杨万基及其团队的努力下,上川岛的船务公司根据气象局提供的川岛海域短时天气预报就可以及时调整航班,确保航运安全。川岛船务公司也根据气象局提供的川岛海域短时天气预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增加运送量,持续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随着上川岛旅游业的发展,精细化的天气预报服务成为旅游业服务的重要保障。2018年7月,上川岛连续多日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航线停运,7000多名旅客滞留。7月15日下午开始,杨万基就与江门市气象台建立联系,并保持与山咀港务局沟通,逐个小时发布海域的大风天气预报。7月16日,经过与专家组多次会商分析,专家组预判17日早晨到中午风势减弱,为复航的“窗口期”。当天夜里,杨万基和同事们熬了通宵,提出精准的复航时间。17日上午,滞留旅客和岛上居民全部安全离岛。能在台风吹袭过程中找到适合航行的时间,靠的是极度精细的观测,这背后是上川岛气象站观测员长久积累的技能和经验。

  1997年以来,上川岛气象站测报业务从未出现重大错情或严重违法违规现象,连续11年被广东省气象局评为“先进测报组”,杨万基还两次被中国气象局授予气象观测领域的最高荣誉“质量优秀测报员”。

  “淋个落汤鸡也要第一时间上报数据”

  随着国家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的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设施和服务已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广东是我国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上川岛距离陆地约10公里,是南海近陆海域监测台风的重要哨点,这里的气象预测也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杨万基对自己、对团队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他看来,气象测报要及时准确,即便淋个落汤鸡也要第一时间上报数据,早测、迟测、误报、缺报都坚决不行。他以身作则,带领气象测报团队24小时值班,天气好的时候,每隔3小时测报一次,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就要加密到每隔1小时测报一次。一旦出现暴雨、冰雹、龙卷风等恶劣天气,15分钟就上报一次,形成重要天气专报。杨万基说:“饭点值班时要提前做好拿到值班室吃,很多时候吃饭也得竖着耳朵,听到雷声,丢下饭碗就往值班室跑;在夜间值班,就要时刻保持清醒,犯困了便跑出去洗把脸。”

  数十载的工作经历,杨万基始终坚守党员初心,坚持为当地人民排忧解难。

  2008年“龙舟水”期间,广东省遭受持续性强降水袭击,上川岛是受这次“龙舟水”袭击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杨万基所在的上川岛气象站向当地政府部门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信息,当地得以做好防御准备工作,全镇未发生一例人员伤亡事故,灾情损失降到了最低。

  2008年9月24日,这是杨万基最难忘的日子。当时台风“黑格比”正面袭击上川岛,阵风达到16级,这是上川岛有气象记录以来遭遇的最强台风。狂风将观测场的不锈钢围栏掀翻吹倒,一个人在室外根本无法站立。为了完成每小时一次的台风观测,杨万基找来手臂粗的麻绳,一头绑在值班室的铁门上,一头将自己和两位同事捆在一起,三人在暴雨中抱成一团,弯着腰、顶着风向前挪动,20米的观测路走了足足10多分钟。而在受台风“黑格比”影响的36个小时里,上川岛气象站6名同志每人休息不足3个小时。

  “观测点就在海边,我们冒着十几级大风到海边观测数据,随时有可能被大风吹到海里,但当时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杨万基回忆说。

  在上川岛气象站,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年都在上演。

  “一辈子就在岛上做好一件事”

  从18岁到59岁,从风华正茂到年近花甲,上川岛气象站几乎承载了杨万基的全部青春,他也见证了上川岛气象站的变迁。

  随着国家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上川岛气象站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00年,气象站职工搬进了新的宿舍楼,告别了逢雨必漏的办公楼;2002年,气象站有了自来水,告别了喝咸水的日子;2004年,气象站进行绿化改造,全站绿化率达到60%;2009年,上川岛气象站新建了海岛观测站,大大提高了气象站的观测能力;2010年,上川岛风力发电场投入使用,高昂的电费也降了下来;2014年,硬件再升级,国家气象局将这里建设成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实现了气象自动化观测,在台风天冒着暴雨检测已经成为历史;如今,投资5642万元的上川岛国家天气雷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22年建成后将成为广东省首个建在海岛上的天气雷达,进一步加强对台风和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保障。

  经过几代气象人不断努力,上川岛气象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种现代化气象探测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先进、环境整洁美观、设施和管理完善的海岛气象站。杨万基说,以前24小时值班,站里6个人平均每人每月要值5个大夜班。实现自动化观测后,解放了人力,气象观测水平也更加先进了。

  尽管如此,杨万基依然兢兢业业坚守在一线。

  40余年来,杨万基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逢年过节也没有选择休假。川岛教育资源有限,由于儿子读书需要,他的妻儿都在市区生活,只有周末不忙时,他才有机会坐船去市区和家人团聚。曾经有几次机会可以让他调离气象站,但他没有动心,他说:“我的根就在这里!”在杨万基看来,他守的并不只是一个海岛气象站,而是气象服务抵达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扎根海岛41年,没有太多的花团锦簇,单调、寂寞的气象站生活构成了杨万基栉风沐雨的半辈子,但他无悔每一次坚守的选择:“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我心里很清楚,我属于这片热土,也属于这份事业。”

  上川岛气象站写着两句话,“你的冷暖,在我心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也是杨万基和上川岛上所有气象观测人员的心声。步入花甲之年,杨万基即将与上川岛气象站道别,但天气的舞台永不落幕。

  从手工编报到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人工观测到自动气象站的普及,从原始的警报接收设施到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管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代又一代的气象工作者将前赴后继、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新时代下赋予中国气象精神崭新的内涵。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