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骆抗先:毕生献给乙肝防治事业的仁者大医

2023-01-12 18:48 来源:南方网

  骆抗先简介

  骆抗先,男,汉族,193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诸暨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长期致力于传染病特别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和教学。骆抗先把降低国人乙肝发病率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从医6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医德为先、患者至上,先后救治数十万名乙肝患者。他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乙肝防治作出突出贡献,荣获“中国好医生·卓越贡献奖”、南粤七一纪念奖章;获得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南粤楷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一代名师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中央军委授予个人二等功1次。

  1970—1992年,中国乙肝大暴发,乙肝病毒携带者在20多年间增长至1.2亿人,整个社会都在乙肝病毒的笼罩之下,广东更是以高达15%—20%的感染比例成为中国的“乙肝大省”。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乙肝防治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断增加,更有一批医生矢志于乙肝防治事业,骆抗先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推动乙肝防治事业发展的过程从来不是坦途,一路走来,难关如峰。从20世纪70年代走遍全国获取第一手资料到白手起家成立实验室,从攻关三年发现第一种可经肠道传播的人类DNA病毒到打磨4年完成《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一书,再到最近十余年先后开通博客和公众号普及乙肝知识、为患者答疑解问……骆抗先始终恪守党员初心、医者仁心,在乙肝防治道路上砥砺前行,精心诊治数十万名乙肝患者,培养了大批乙肝防治人才,为乙肝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时间线性向前,广东已经进入“建设健康广东 打造卫生强省”的新时代。2017年,骆抗先成立乙肝工作室,力争五年内摸索出可复制推广的乙肝筛查防治模式,消除广东乙肝防治的盲区。

  追寻“没有乙肝的未来”,就像在长夜里赶路,但黑夜终会消散。这是骆抗先的奋斗征程,也是全国乙肝患者的梦想。

  砥砺前行,乙肝科研领军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乙肝是中国第二大死亡病因,全国乙肝的阳性率高达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阳性率高于8%的地区为乙肝高流行区。当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乙肝大国”,广东又是中国的“乙肝大省”。社会上普遍对乙肝的认知度不高,存在很多误区,防治工作未能及时展开。

  医生永远是走在人们前列的一群人。1975年起,为了弄清楚全国乙肝流行情况,骆抗先花了数年时间,几乎跑完了全国除西藏之外的所有省份,取得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乙肝流行病学第一手资料。1981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骆抗先赴英国做访问学者,开始全面开展对乙型肝炎的研究。他感到乙肝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回国后率先响应国家号召,矢志于乙肝防治事业。骆抗先认为要攻克乙肝,必须临床和科研并举,他在继续做好临床的同时,加速建设实验室。当时条件十分有限,他几乎是白手起家。当时医院实验室就像一个手工磨坊,据骆抗先的学生何海棠回忆:“那时条件太简陋了,就几个瓶瓶罐罐,连试验台都看不到,骆抗先就在卫生间的台面上标记同位素……”骆抗先就这样带着大家一起干,填补了许多研究上的空白,在南方医院最早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创办了医院第一个肝炎基础实验室。如今,这一实验室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被广东省批准为重点实验室。

  1996年,武汉某军事学院700多名学生转氨酶不明原因增高。作为全军传染病专业组组长,骆抗先第一时间来到疫区,一头扎进调研中。消毒、收集与分析血清和粪便样本,前往外训基地调查,他凡事亲力亲为,更先后五次飞赴武汉收集系列患者的恢复期血清。他和小组的科研人员起早摸黑、加班加点,前后攻关了3年,最终鉴定出一种新的病毒基因组成段,这是继甲型和戊型肝炎后发现的第三种经胃肠传播的肝炎病毒,也是截至当时发现的第一种可经肠道传播的人类DNA病毒,这个发现为新病毒所致肝炎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了新思路。骆抗先还带领团队引领了病毒变异、病毒耐药等领域的发展——在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乙肝研究,发现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感染者的病毒变异;率先进行了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的发病机制研究;提出了“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新论点,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为了规范我国乙肝治疗、普及乙肝防治知识,在有了深厚积淀之后,年过花甲的骆抗先才开始着手书写那本酝酿已久、素材丰富的专著——《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当时计算机刚进入中国不久,资料搜集和电脑操作都不如现在方便,骆抗先一边翻读国内外乙肝防治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一边用食指将这部125万字的大书一个一个按键地敲出来。他足足用了40年夯实基础,又用了4年多时间书写,同时兼顾着日常诊疗、科研等工作。1997年3月,被奉为乙肝诊疗“金标准”的《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出版了。这本凝聚了骆抗先大半辈子行医心血结晶的专著在日后成为无数医生学者的“红宝书”和“乙肝字典”,为几代乙肝防治医者提供了准确诊疗的重要参考。

  医者仁心,肝胆相照为患者

  迄今为止,骆抗先最认可的对自己的一句评价就是——“好医生”,他也确实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好医生的使命。从医60多年来,骆抗先救治了数十万名乙肝患者,无一纠纷,垫付药费和资助旅费也是常事,古稀之年还成了“乙肝博主”。

  骆抗先认为,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应该比他们来得更早才对。几十年来,他都坚持每天上班早到1小时、晚走1小时。不少乙肝患者心理压力大,针对这样的患者,骆抗先总是不惜费口舌、花时间,安慰和鼓励患者。他认为医生的认真倾听和真诚鼓励,能消除患者对乙肝的恐惧心理,这对他们战胜疾病非常重要。行医几十年来,骆抗先从未与患者发生过一次矛盾。每看完一个病人,他都会起身将对方送出诊室,并招呼下一位,以显示对患者的尊重。

骆抗先(右二)在为病人诊病

  为病人省钱,也是骆抗先最在意的事情。面对患者,他是出了名的精打细算,他选择的诊疗方案总是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会告知,“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遇上带钱不够、经济困难的患者,骆抗先多次解囊相助。为了照顾远道而来的病患,他总是尽早安排复查时间,争取缩短患者在广州的逗留时间,减少开支,把钱花在刀刃上;为了不让他们白跑一趟,他每次都要看完全部挂号病人,经常顾不上吃饭喝水,到了中午一两点才下班。“我的号不要限,病人大老远来,带着痛苦来,不能让他们带着痛苦回去。”不限号的一句承诺,是骆抗先“初心不改化春风”的医者仁心,在数十万患者心中,筑起了一道“仁者大医”的丰碑。

  骆抗先用40多年时间写成的《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一书,是专科医生们的指南,但对于普通患者却是一本看不懂的“天书”。一位患者曾向他建议:“您一天门诊只能看几十个号,如果能够利用网络,就能帮助到更多病人。”骆抗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连手机短信都不会发的他,从零开始学习“玩”博客,他还是用他的老办法,食指“一指禅”,一个个按键地敲,反复琢磨、修改,确认观点无谬误、文字准确易懂才发出去。在他看来,这是每天几万人看的东西,错了就误导几万人,不能出一点错。从75岁到91岁,普及乙肝知识、为患者答疑解惑,他一做就是16年。

  如今,骆抗先的乙肝知识传播阵地也与时俱进地从博客逐步转移到微信公众号平台,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考虑到偏远地区通信不便,部分农村患者无法上网又缺钱看病,他先后3次将博客文章整理成书,自掏2万多元,以感染内科的名义买了1000本书,寄往偏远地区,寄到乙肝病多发高发的农村患者手里。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骆抗先深深明白,他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紧相连,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始终当好“人民的医生”。

  春风化雨,初心传承“赶驼人”

  骆抗先的学生和弟子喜欢自称是“骆驼队”的,不仅因为骆抗先姓骆,更因为他有着骆驼般甘于寂寞、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骆驼队”队长,骆抗先无疑是这支队伍的“赶驼人”。

  骆抗先对待学生,早有口碑:亦师,亦父,亦友。学习上遇到难题,他一再讲解、启发,直到对方明白为止;学生在经济上有问题,只要他知道了就会解囊相助;学生可以随时找他探讨学术,请教科研和临床问题……

  说起恩师,骆抗先的徒弟、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感到自己很幸运。他说,骆抗先给了学生三把成才的“钥匙”:刻苦勤奋、坚持执着、回报社会,要把“国家的需求和病人的召唤都刻在心里”。1996年,骆抗先给侯金林手写了一份培训计划,字里行间都是骆抗先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必须长期深入临床”“市场经济还要发展,‘为病人着想’的观念不要改变,无论何时何地,‘病情需要你’的召唤不应拒绝”。这份计划侯金林一直妥善保存着,他也是如此践行着老师的嘱托的。2015年,他牵头在全国开展了“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目标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感染乙肝病毒”;2018年,他又牵头成立了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旨在开展肝脏疾病的临床综合诊治和科学研究,专攻基层肝脏疾病防治知识科普和防治方案的优化研究;他还先后参与了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援鄂工作,始终坚守医疗一线。这不仅是对骆驼精神的传承,也是对骆驼精神的超越。

  18岁就跟随骆抗先做助手的何海棠,从一个初中文化、没有多少医学知识的普通员工,在骆抗先身边耳濡目染、努力学习,通过了A级职称英语考试,取得了相关资格证书,成为一名主管技师,协助骆抗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近百篇论文,多次获得国家、军队、广东省的科技进步奖。像何海棠这样在骆抗先关心培养下刻苦自学、改变命运的例子,并不罕见。骆抗先用人不拘一格,只要对工作有兴趣、好学、踏实肯干,他就会全心全意去栽培。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教授刘志华曾说:“骆老是我从医路上的引路人,也是给予我精神财富的人生导师。”读博士期间,刘志华的课题是研究一种肝炎病毒的基因序列,测试遇到了瓶颈,无法取得全部序列。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骆抗先带着他一起分析原因、查阅文献,还让他带着标本去北京、上海找基因测序专家求教,最终在反复实验中获得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后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还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骆抗先这种严谨、执着的态度让他受益匪浅,也使得他于2013年在美国结束学业后毅然选择回国工作,和老师一起,为了“没有乙肝的未来”而奋斗。

  这就是骆抗先带出的“骆驼队”的缩影。60余载春风化雨,60余载桃李满园,从医从教以来,骆抗先先后培养了70多名博士、硕士,为国家乙肝防治事业贡献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这支“骆驼队”还将继续沿着骆抗先的足迹,在防治乙肝、保障群众健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初心践行,奋进步履不停歇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再次重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骆抗先感到责任更重大了。针对广东偏远地区乙肝患病率高、基层医院治疗不够规范等情况,他向广东省委领导建议搞健康扶贫,普及乙肝防治知识,并承诺力争在五年内摸索出可复制推广的乙肝筛查防治模式,消除广东乙肝防治的盲区。

  2017年8月,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骆抗先工作室正式成立,首个基础工作站设在粤北阳山县范村。从那时起,86岁高龄的他变得更忙碌了,经常带着工作室的人起早摸黑,下乡筛查调研。起初,热心曾遇冷。尽管在村里设置了免费筛查点,很多村民还是不愿意来抽血检查,骆抗先带头挨家挨户做动员、发传单,说服村民参加筛查,走遍了阳山县的19个自然村。由于广东基层乙肝治疗尚不规范,骆抗先几乎每两周就要到200公里以外的阳山县人民医院一次,带着亲手编写的培训计划和讲义,与当地医生一起接诊病人、讨论病例,一对一地传帮带,只为了探索一套可复制推广的乙肝筛查防治模式。

  乙肝筛查和治疗随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支撑。在贫困山区,因病致贫、贫病交加更会造成恶性循环,脱贫致富难以成真。骆抗先计划成立一个乙肝防治的慈善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争取早日兑现消除乙肝的承诺,也让患者免去后顾之忧,以健康的身体过上幸福日子。基金会成立之初,骆抗先已做好自掏腰包的打算。在家里翻出零零散散几个存折,拉着工作室的张明霞,一家一家银行地跑,总算凑齐了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医院领导得知后非常赞同和支持,但坚决婉拒他的馈赠,最后医院解决了基金会的启动资金问题。

  如今,阳山的试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一套经济便捷的乙肝筛查防治模式已初步成形,化州和梅州的示范点也已经揭牌运行,相关工作方案即将在全省铺开。

  骆抗先的理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由于乙肝预防知识和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国乙肝新发病例数呈逐渐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乙肝新发病例大幅下降至90万,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摘掉乙肝大国帽子”指日可待。于是骆抗先又将目光瞄准了脂肪肝的防治,如今,除了出门诊,他把全部心力用于写书著述,总结脂肪肝的临床诊疗经验,呼吁重视脂肪肝的早查早治。

  肝胆相照,生命相托,从医六十余载,骆抗先始终奔跑在消灭乙肝的赛道上。一路走来,满是艰险,他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举,走为民之路,成大医之业。时至今日,91岁的骆抗先仍在和时间赛跑,他说:“我想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直至最后一刻。”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