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18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在粤港澳三地同步举办。本次论坛以“开放科学 勇立潮头”为主题,设置开幕式、主论坛、14场分论坛和5场特色活动,其中开幕式、主论坛、7场分论坛、4个特色活动等亮点活动,均在南沙科学城精彩呈现。
南沙大景图。罗仲贤 摄
院士为什么钟意来南沙?记者带你一起了解↓↓↓
11月17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将在南沙开幕。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以及众多国内外院士在内的上百名科技界顶流,将齐聚南沙科学城,共谋科学发展大计。据不完全统计,仅过去三年,就有数百位院士到访南沙,与这片开放创新热土相交、相识、相知,留下诸多真知灼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
“理论不可能推翻实验结果,但实验可以推翻理论。任何理论,没有实验的证明就没有意义。实验推翻了理论,才能产生新的知识。兴趣是科研的第一驱动力,青年科学家要重视科研,把科学和研究当成自己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创始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大湾区科学论坛立足湾区,积极协同港澳,发挥高端平台与沟通枢纽作用,与全球科学家、国际科学组织以及社会各界互动,探讨全球共性领域热点问题,促进科学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激发创新思想碰撞,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形成开放的创新生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合作贡献新思路、新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
“南沙正展现出国际合作大平台的魅力和担当,为集成电路产业界和科技界提供了新的舞台。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格局下,抓住机遇,主动占据循环的关键节点,广州大有可为,南沙必能作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南沙在用地、用能、用人成本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以率先探索,在‘数据保税区’内发展智算中心、数据创意服务基地、大数据预处理基地、跨境电商平台等数字经济新业态,筑巢引凤,为引进更多企业入驻南沙提供支撑和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
“南沙的发展条件相当优越,天时地利人和,将会成为湾区发展的重心,代表着湾区发展的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
“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在水产养殖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地理条件。现在南沙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除了发展地方特色的水产品之外,还可以考虑进一步利用地区优势,例如在江河入海口、近海等地适当开展海水养殖,或者往深海养殖发展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
“南沙具有气温适度偏高的气候优势,同时在科学研究及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好的条件和相关支持政策,建立好科研团队+大型企业+政府支持的大协作产学研合作体系至关重要。”
院士们为什么钟意来南沙?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答案:
这里是众多产业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叠加所在,包括广东自贸区最大片区,广东唯一国家级新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这里还是众多科学盛会精彩绽放所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粤港澳院士峰会、CNBC全球科技大会……
这里有闻名遐迩的重大科研平台。近年来,南沙已搭建起以广州海洋实验室为龙头的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和大洋钻探船为核心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为支撑的“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
这里有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梯队。近三年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占全市1/3,现有博士博士后平台39个,增量居全市第一,近5年新招收博士后年均增长50%,香港科技大学(广州)48名教授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
这里有以人为本的现代化都市环境。出门见绿,推窗入园,蕉门河20平方公里中心区绿意盎然,10公里最美海岸线风光旖旎。多元化医疗供给、高品质教育资源、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美好生活,日夜尽享。
这里有为创新松绑的宽松政策环境。财税方面,拥有15%企业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等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产业方面,国家三部委出台支持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监管体制改革15条”,围绕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种业、医药和医疗器械等11个重点领域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南沙先行先试;金融方面,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撬动子基金总认缴规模超18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南沙”。
这里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出台“优企服务16条”等务实措施,把企业和企业家视为南沙发展第一资源。以“2+5+2”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即2个战略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临港装备,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新型储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2个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
当前,南沙科学城正不断完善源头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孵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一体的创新体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议程安排↓↓↓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伟峰
通讯员 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