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通道开启,预计今年新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约5万人。西部计划设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卫国戍边、服务新疆、服务西藏等8个专项,90%以上服务岗位设置在乡镇及以下,志愿者服务期为1至3年,服务协议一年一签。
西部基层环境条件大多艰苦,但仍有不少志愿者克服困难,服务期满继续扎根基层。近三年来,共有193位来自广东省和广东高校的志愿者投身于西部计划服务新疆专项。不少广东籍和广东学校志愿者选择留喀,在边疆大地继续奉献着青春。
他们把青春留在这里,把青春绽放在这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援疆记忆和故事。
三次进疆,三种感受,同一种情怀
眼下,正值大学生开学季,喀什市和谐街道办事处四级主任科员杨晓华到辖区内多个居民家中走访,了解青少年教育现状及需求,为她母校广东工业大学暑期喀什青少年实践活动提前做准备。
杨晓华是95后,出生于广东茂名。年纪轻轻的她,已经三次进疆、两次参加西部计划,丰富的经历让她与喀什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上,杨晓华作为志愿者代表接受授旗。
2017年毕业之际,杨晓华毅然决定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首次踏上新疆的土地,被分配到伽师县团委工作,用行动诠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
工作期间,她针对当地寒假期间农村儿童无人看管的问题,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红领巾”小课堂,累计服务2357名中小学生。春节期间,她选择留守岗位,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朗诵经典作品,甚至自费购买学习用品。她走遍伽师县13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发课程鼓励孩子们追逐自己的梦想。
杨晓华在2018年伽师县团委红领巾小课堂授课点实地查看开展情况,给孩子们朗诵。
同时,她还负责实施了佛山、伽师两地青少年交流项目,让伽师青少年感受祖国的发展成就。伽师县50名小学生飞赴广东,第一次坐上飞机、看到大海。这段经历被新华社、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她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广东志愿服务银奖”等荣誉。
2018年,杨晓华带领新疆伽师县50名小学生赴广东进行交流。
2018年服务期满后,杨晓华回校读研。在回广州列车上,村里的米娜瓦尔打来电话,说:“杨老师,家里的瓜熟了,我们全家邀请你来做客。”杨晓华满眼泪花,对新疆的牵挂始终萦绕于心。
2019年8月,杨晓华作为广东工业大学“走进大美新疆,传承西部建设者精神”暑期实践队队长,带领队伍重返新疆喀什,利用16天时间走访了多位西部建设者,也来到了米娜瓦尔的家里做客。这一次,更加坚定了她投身西部的决心。
2019年,广东工业大学“走进大美新疆,传承西部建设者精神”暑期实践队来到米娜瓦尔家做客。
2021年研究生毕业后,她响应号召,再次参加西部计划,到广东阳春市石望镇交明小学支教一年,对山区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2022年7月,支教期满之际,杨晓华选择将青春永远留在梦想开始的地方,第三次进疆,成为喀什市和谐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组织技能培训,在街道工作这几年她将广东经验与新疆实际结合,干得风风火火。
2025年2月26日,杨晓华(右)在辖区居民家中走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摄
“决定留在新疆以后就想着怎么以自己所学为当地基层治理和青少年教育发展事业作些贡献,让美丽的喀什越变越好。”杨晓华说。
五年三进疆,家人接纳和理解了她的选择。九年沉淀,信心、能力在其身上彰显。“在我之后陆续有小伙伴到新疆工作,一开始参加志愿服务,后来选择留疆工作,我们这群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新疆发展作出贡献。”杨晓华说。
用脚步丈量边疆 广东靓仔变新疆巴郎
一提到新疆,人们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胡杨树的画面。这种长于风沙、固土耐旱的树木,生命力十分顽强。现任喀什伽师县古勒鲁克乡四级主任科员的黄学铭总说,胡杨比自己厉害,“因为它一直深深地扎根在边疆,我们要学习胡杨精神。”
黄学铭(右)了解农户番茄育苗情况。
2020年7月,新疆正在招录内地高校毕业生到南疆基层工作。刚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一年的黄学铭,得知自己符合招录条件后,没有犹豫太久,便辞去广州某国企的工作,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对黄学铭来说,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心里埋藏已久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黄学铭,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许多帮助。大学期间他参加“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基层干部为当地奔走的所见所闻,更让他逐渐确认了自己的心声:“毕业后尽力帮助曾经和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们!”
刚分配到伽师县的古勒鲁克乡不久,黄学铭便主动申请到村里工作,成为了拜什塔木村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村里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改造”时,起初不少人都有抗拒心理,黄学铭跟着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挨家挨户话家常讲政策,配合积极群众示范作用,让村民切实体验新建厕所的卫生便利。就这样,黄学铭慢慢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也渐渐得到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协助村“两委”顺利完成对贫困户83户家庭实施水冲式厕所改造,露天围栏旱厕改造200余所。
黄学铭(右)帮助缺劳户搬运小麦。
黄学铭有一本特别的日记本——民情日记本,从刚入职他就开始写了。到拜什塔木村不足一个月,全村288户的家庭情况、就业情况、收入情况、家庭困难等被他记录得清清楚楚。“我就想到村里面去了解基层最真实的情况。”经过广泛的实地调研,黄学铭为村“两委”提供了11条合理的发展建议,推动村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努力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2021年4月,黄学铭被抽调到县委换届办工作,积极配合县、乡、村三级换届筹备工作。面对繁多复杂的工作内容,黄学铭迎难而上,换届的大半年时间里,经他手的材料达55万字。后来,黄学铭又被借调到县委组织部负责信息调研工作。黄学铭花了近两年时间,走遍全县325个村(社区),民情日记本越写越厚。
“笔杆子”写不停,一双手也干不停。冬天给群众送上暖心的棉衣,给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奖励几本书或者几支笔,逢年过节给孩子们带去零食……也因此,黄学铭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好巴郎”。
低保户老人阿依夏木古丽·热西提腿脚不便,她把身份证和存折交给黄学铭到县农信社取钱,交还时数都不数,“他做事我放心!这个巴郎子就像我的亲孙子。”村民阿布拉·玉苏普的棉花还没卖出去,没钱交医疗保险,黄学铭知道了马上掏出手机垫付。过了一段时间,阿布拉的妻子阿尔则古丽主动找到黄学铭,“棉花卖完了,可以把交医疗保险的钱还给你了。”
黄学铭(右)与群众交流了解村干部履职情况。
黄学铭每周都会抽时间来到“结亲户”麦合木提家里,辅导麦合木提写作业,帮助解决家庭困难诉求。因为在这个9岁小男孩的身上,黄学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麦合木提一直想去游乐园,黄学铭提前做好规划,征得其父母同意后,带着他到县城游乐园满足心愿。回来后,麦合木提这样和黄学铭说道:“哥哥,今天谢谢你。我以后会更加努力读书,带上自己的爸妈去更多、更远的地方看看”……黄学铭和群众的故事,还有很多。
四年多来,黄学铭深入基层一线,在实地走访中摸清民情、聆听民声。“无论在哪里,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群众。”黄学铭表示:“在理想和信念中淬炼的青春,无惧千里奔赴,只恐碌碌无为。对于正在寻找人生方向的同龄人,我想告诉他们,来西部吧让青春在充实的奋斗岁月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