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R&D经费投入跻身“百亿俱乐部”后 中山何以向“新”行?

2024-04-18 08:05 来源:南方日报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牵手全球百强大学,中山科技创新又有新动作。

  不久前,中山市人民政府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约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通过建立战略研究平台,在推动成果转化、促进人才引进,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

  中山,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四小虎”之一的城市,正加速推动再一次的转型蝶变。这只“猛虎”,如何披荆斩棘、厚积薄发,推动高质量发展?

  向“新”而行,是其中“关键一招”——

  去年底,《2022年中山市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披露,中山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正式跻身“百亿俱乐部”。

  今年2月18日,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的同天下午,中山即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了发展路径:无创新,不中山!

  向“新”而行就是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要新质生产力、核心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

  全省第7个“百亿俱乐部”城市

  如果说GDP代表的是一座城市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那么R&D经费投入,则决定其将来的发展潜力。因此,R&D经费投入也被称为“对未来的投资”。

  在这一指标上,中山有了新突破——

  去年底发布的《2022年中山市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披露,中山R&D经费投入已达100.66亿元,成为全省第7个跻身“百亿俱乐部”的城市。

  加入“百亿俱乐部”,背后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故事。

  过去,贵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山坐拥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走出了以“威力洗衣机”“玻璃工业”等为代表的“十大舰队”。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难以为继,中山经济一度“退无可退”,经济增速跌入全省倒数之列。银根紧缩下,2018年至2021年期间,中山的R&D经费增速始终低于10%。

  R&D经费投入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山的触底反弹,从加大R&D经费投入开始:

  安排5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力度,去年3507家企业享受优惠近120亿元……

  “研发经费投入大增,说明中山正从资源要素驱动转移到以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说。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中山R&D经费破百亿元的背后,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到2022年,中山各类企业R&D经费投入94.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71%,占全社会经费比重高达94.3%。

  这意味着,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真正得到了发挥。企业作为打造全过程创新链的关键一环,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势必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一个生动例证。

  “我们敢于投资几亿元建研究院、广招人才,正是意识到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再去‘卷’成本,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联合光电副总经理王浩说,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10%,当前正积极响应中山提出的建设“湾区光谷”战略目标,推进西湾光学工程研究院建设,加速对人工智能与图像、激光与通信、自动驾驶与传感器等新兴领域的布局,着眼于未来3至5年的技术储备。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如何靠企业、靠市场,走出一条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相结合的道路,中山作出了新的探索。”

  近日,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的康方湾区科技园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该科技园由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成,将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无独有偶,中山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明阳智能正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双碳”经济产业园和光伏产业园,预计新增400亿元产值,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装备产业新高地。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从过去的“拼成本”“拼价格”,转向现在的“拼科技附加值”。面向“未来赛道”,中山找回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无创新,不中山”

  要真正实现“无创新,不中山”,加大R&D经费投入只是一个侧面,这座城市的向“新”而行,反映在加速集聚创新要素的方方面面。

  今年中山发布的“一号文”,便是在2月18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当天发布的《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

  “中山科创十五条”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产业载体建设、增强科研机构赋能产业能力、推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使得中山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更加明晰。

  科技创新,要有培育产出成果的平台阵地。

  今年秋季,中山火炬高新区有望迎来一个新的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这便是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新校区。未来,这里将成为涵盖光、机、电、算、材等专业学科的硕博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山产教研融合注入新鲜血液。

  快马加鞭推进之中的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未来有望成为国际领先的大型低温制冷技术创新基地以及液氢、液氦产业运营示范中心,瞄准低温技术领域的万亿级市场发力。

  更早落地的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已引进40余个领军人才团队,开展近40项新药研发项目,带动致本医药、再极医药等一批创新药企落地成长。

  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

  曾经,“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孔雀东南飞,奋斗中山梦”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

  如今,中山正在努力创造新时代的“人才之春”。数据可以有力佐证——

  去年,中山的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增至71个,博士、博士后平台增至99个,累计评定特聘人才436人,技能人才总量达76.5万人。

  “这几年,中山加大相关投入,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加强。”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科研副院长王世峰说。

  筑巢引凤,集聚“高人”,中山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中山科创十五条”提出,将在5年内于市、镇两级筹集5000套各类户型人才房,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子女优先安排到市内公办学校(含幼儿园)就读。

  同时,利用10亿元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科技创新人才发起的初创企业、种子项目提供股权和融资支持;对科技人员实施分类评价,获评特聘人才的最高给予200万元补贴。

  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人才,更需要营造群贤吸附的人才生态环境。

  “人人皆可创新,一切工作突破都要靠创新。”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要全力营造“无创新、不中山”的崇尚创新社会氛围,努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干部敢为、企业敢干、人才敢创的生动局面。

  创新要素加速流通融合

  曾经,有人将中山称为大湾区的“失落之城”。

  如今,“失落”的中山正在努力找回“杀出一条血路”的坚定果敢。

  正如打造“湾区光谷”。“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这是中国光学之父、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王大珩的名言。

  当“老又新”的专业遇上“老又新”的城市,两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高调喊出“湾区光谷,千亿产业,万亿梦想”,中山的信心从何而来?

  在成像及光电子产业细分领域,中山光电光学产业占到全国市场的一半份额。大湾区建设和“深中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为中山在光学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打开了更大空间。

  “中山有很好的硬件制造传统,深圳的软件、核心电子元件有优势,融合香港、广州的研发和产品化能力,能产生很多‘化学反应’。”王浩说。

  “湾区光谷”吸引了大批高精尖优质光电产业项目“抢滩登陆”,其中不乏全国十大电视制造出口商彩迅工业、全球重要“光显融合”模式探索者洲明科技、LCOS芯片国产替代高科技项目芯鼎微等行业头部企业。

  在“湾区光谷”的建设中,中山的产业基底与区位优势得以高度融合。

  在陈鸿宇看来,中山的创新突破就是要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利用制造业优势,中山通过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等形式吸引湾区优质创新要素在此汇聚、重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现创新协同、合作共赢。”

  信心赛过黄金。面向未来,更大的产业空间仍然虚位以待。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加快建设。深中通道于今年通车后,中山将成为连接东西两岸的关键节点,影响远不止于光电产业。

  望向深圳——

  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上,中山企业发布“百条技术需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回应“千件专利成果”,深中两地产业互动迅速升温。

  再看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牵手”中山,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香港和中山都是大湾区的重点人才培训和科研创新基地,也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主要力量。”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说。

  联动深圳、香港,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要素正加速融合,创新驱动的强引擎已轰鸣作响。

  丁力说:“中山要抓住被‘逼’出来的创新机会,突破传统产业的‘天花板’,继续下好科技‘先手棋’。”

  把握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机遇,中山提出力争2035年实现GDP、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的目标。

  向“新”而行,打造珠江口西岸创新高地,中山正在焕发“广东四小虎”的创新精神与闯劲干劲。

  一图读懂中山科创成绩单

  ◆研发经费投入创历史新高

  2022年,全市R&D经费投入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二

  R&D经费投入强度2.77%,增幅排名全省第一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

  2023年,全市高企数量有望超过2850家,创历史新高

  3044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2.8%

  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6位

  ◆科创平台建设提速

  中山先进技术低温研究院竣工验收,全国首座大规模天然气直接提氦生产线全线贯通

  中山药创院新引进4个领军人才团队,新增新领医药和主流源生物2个基金投资企业落户中山,新增引育1个优质新药项目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新引进创新科研团队10个,成立产业加速器已孵化出15家科技型企业

  ◆瞄准产业科技攻关

  围绕“十大舰队”重点产业,组织实施22个重大科技项目,占领技术制高点

  进一步推行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征集企业技术需求33项,面向全社会公开张榜25项,20项形成揭榜对接

  ◆深化区域创新合作

  2023年促成31项深中技术交易,合同金额5372万元,同比增长144%

  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谋划“香港科创+中山制造”

  ◆厚植创新发展沃土

  修订出台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等10项规范性文件

  累计纳入“免申即享”事项达7项,168家企业实现补助金额兑现

  新增科技贷款超10亿元,累计贷款总额约150亿元,缓解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陈子阳 杨慧荣

  统筹:吴少敏 张培发 卞德龙 罗丽娟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于艳彬

扫码下载粤学习APP

指导单位:广东省委网信办 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