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作为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力量,旨在推动我国经济摆脱传统增长路径,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走在时代前沿的最新科技,站在促生产的角度,推动纸面上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而当下在虚拟空间赛道中的角逐,尤为引人瞩目。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发展迅猛,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引发行业震动,创意产业的逻辑或将改写。把握住了虚拟空间的发展,才能勇立时代潮头,在这个竞技场中取得先发优势。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图源:南方日报
敢为人先的广东,在这块新兴领域同样领跑效应显著。2023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这一数据已超过“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2025年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的全国平均目标。正如省委书记黄坤明在2024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近年来,发展分化、优胜劣汰的情况愈发明显,缺乏技术含量的过剩生产力、重复生产力、低效生产力被市场出清,代表技术进步的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迅速壮大”。
广东向虚拟进军的思路并不难理解——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壁垒早已被打破。发展数字经济,除了要锚定底层技术的更新迭代之外,还得从思维上摆脱“虚拟是虚拟,现实是现实”的刻板印象,重新审视业已被重构的产业生态。只有从实际需求出发,数字才能不再神秘,而是在中小企业的车间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抑或是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用技术。从产品设计、原材料管理,到产品加工、物流运输,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将数字化智能化嵌入生产管理全链条,让“广东智造”的步伐日益稳健;同时,广东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连续31年居全国第一,5G基站、光纤用户数、4K电视产量等均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广东人民喜闻乐见的常态。
数字可以转化为流水线上的生产力,同样能够疏通大湾区的血脉,促进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在人才、资金、知识等方面取长补短,攥指成拳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数字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数字湾区”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23年年底,广东推出的《“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从“要素通、基座通、商事通、产业通、治理通、生活通”和“数字融湾”等七个方面探索协作创新,促进三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各类要素的畅通循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域和制度环境。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只有以“喝头啖汤”的精神率先拥抱虚拟,才能从容面对虚拟与现实相交相融的未来。广东当快马加鞭,在原有的深厚基础上进一步“以新提质”,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普惠民生,助推高质量发展向虚拟空间阔步挺进,翻开新质生产力的新篇章。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王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