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2021-06-09 09:55 来源:新华网

  很多人会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可以说,中国人都知道。还知道,吃粽子和赛龙舟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不错,端午节的来源,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辞海》对屈原作这样的评介:“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浣湘地区。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不过,《辞海》在这里没有说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的关系。在“端午”条目中,也没有提到屈原。关于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后人们用糯米做成角状食品投入江中,希望水族们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乃是一种传说,是人们对忧国忧民的大诗人的敬爱的表现,这种敬爱之心后来便发展为以农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经过千百年的流传,端午节纪念屈原,已经成为中国大多数地区和人民的共识。

  然而,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从古到今,有着多种说法,至少,除了屈原说,还有三种说法:

  一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至节。现在一般认为属于端午的吃粽子与赛龙舟,在不少古书上都明确记载为夏至的风俗。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隋代杜台卿在他的岁时专著《玉烛宝典》中说:竞渡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更明确指出,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也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二是龙节说。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引据七十多种书目进行考证,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落标志。伏羲、女娲和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后人自称龙子龙孙、龙的传人。每年五月五日,举行盛大的龙祭。叫做端午节。

  三是驱邪避恶防病治病说。主要在北方。《史记》、《论衡》、《风俗演义》等古籍都有记载。《岁功典.端午部杂录》说:“五月五日,采繁蒌、葛叶、鹿活草、槲叶、芍药、地黄叶、苍耳叶、青蒿叶和石灰捣为团,如鸡卵,暴干,抹以疔疮,大神验。”陕南群众流传说“端午百草都是药”。关中和陕南等地,小孩和少女要戴香包,香包用五色丝绸和布料以及五彩丝线制作,中间包着山奈、细辛、艾叶、藿香等香味药物,戴香包的目的是“消灾去病”。北方许多地方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菖蒲、艾叶,说是可以“辟邪”。端午季节,进入仲夏,蚊蝇活动频繁,疾病易于发生,以上种种都有一定的避秽、去毒、防病作用,古人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人还有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这一天又称“浴兰节”。

  此外,这一天还是为着纪念诸多志士贤人,而不是只纪念屈原一人。有说是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陈临的。据说伍子胥也是五月初五那天被吴王夫差杀害。而伍子胥是我国历史上训练水兵的第一人,龙舟赛因而被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的活动。东汉曹娥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溺死于江,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地哭了七日,然后投江而死。这么多名人死于五月日,这就巧了。不过,在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时,没有吃粽子一说。至于陈临,商务印书馆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有条目,说他是“后汉香山人。字子然。为苍梧太守,推理而诚。尝有杀人者为吏所获,临知其无嗣,令其妻侍狱中,后产一男。郡人歌曰:苍梧太守惠及死,能令人死不绝嗣。”

  农历五月五日为什么称“端午”?“端午”是什么意思?“端”是初始的意思。古人常将“五”与“午”通用。按地支排列,五月又正是“午月”。所以端午又叫“重五”或“重午”。《辞海》说:端午有两个含义:一是“夏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二是“泛指初五日。……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还须指出,古人曾将农历五月五日作为多个节日,除了上面提到的浴兰节外,还有道教的“地腊节”,明清时北京人将此日称作“五月节”或“女儿节”。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来历,至少有八种说法:屈原说,夏至说,龙节说,驱邪避恶防病治病说,伍子胥说,介子推说,曹娥说,陈临说。我的朋友巫其祥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著有《中国节气与节日》一书,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国节气与节日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他在端午节一节中概括说:“端午节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这说法颇有见地。总而言之,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有多个来源,多种活动,内涵丰厚。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