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
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意见
(2024年9月18日)
南昆山与罗浮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森林温泉资源富集,中医药、道家等多元文化交汇,生态环境优美,文旅基础良好,发展空间广阔。为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引领区)建设,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环南昆山和罗浮山生态资源,延长产业链,推动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域协调,重塑乡村价值,将引领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花园、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城乡共同繁荣的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引领区建设要坚持国际视野、高质发展,力争打造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集聚区、高品质生活样板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开发相互促进,实现传统产业绿色生态转型;坚持文化赋能、创新引领,深入挖掘引领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岭南人文新高地;坚持区域联动、城乡融合,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一致性、执行协同性,高水平建设岭南特色新乡村;坚持群众主体、多方参与,推动政府引导、市场融入、群众主体有机结合,完善多方参与共享新机制。
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引领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以森林温泉康养为龙头的高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品牌影响力充分彰显;生态环境品质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县镇村面貌走在全省前列,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现代化样板。到2035年,建成岭南特色鲜明、高端产业集聚、品牌享誉中外的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批开放包容的未来社区加快形成,乡村价值充分彰显,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二、实施范围
引领区实施范围为广州市从化区和增城区、惠州市博罗县和龙门县,包括从化区温泉镇、良口镇、吕田镇、太平镇、街口街道、江埔街道,增城区正果镇、派潭镇、小楼镇、增江街道、荔城街道、朱村街道,博罗县罗浮山管委会、石湾镇、园洲镇、湖镇镇、长宁镇、横河镇、福田镇,龙门县南昆山管委会、永汉镇、麻榨镇、龙华镇、地派镇、龙潭镇,共23个镇街、2个管委会,总面积4933.7平方公里。
三、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一)推动森林温泉康养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引领区生态、人文、市场等优势,引进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吸聚优质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温泉疗护、美容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制造、精准医疗、中医药体验等业态。因地制宜建设乡村酒店(民宿)、度假农庄等,打造一批森林温泉康养特色镇、康养社区,培育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文旅品牌。加强森林温泉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内容丰富、标准统一完备、管理规范有序的森林温泉康养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促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坚持核心节点支撑、复合廊道链接、片区组团整合,依托水道、陆道、绿道等串点连线、全域联动发展文旅。坚持存量文旅资源提升与新产业新业态导入并举,推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兴旅,推动旅游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独特的农耕体验、寻味美食、户外研学等农文旅项目,发掘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罗浮山道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开发系列高质量文创产品,培育特色文创品牌。用好从都国际论坛、中医科学大会、南粤古驿道等平台资源。发展电音季、夜经济等新商业模式,打造具有“岭南味、乡土气、时尚感、未来范”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场景。培育特色鲜明的农林文旅融合发展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国际化营销模式,提升引领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推动产业绿色智能转型。提升农业产业生态价值,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生态农业、食品加工,提高竹木加工、酿酒、迟菜心种植等县域特色产业附加值,打造更多“粤字号”品牌。依托工业园区等平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壮大新型建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特色产业。高水平策划马术系列赛事,构建穗港赛马产业经济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绿色能源、新型储能、生物医药、仿生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低空经济等新业态,扩大应用场景。
四、着力推进县镇村联动建设
(四)深入实施乡村再造工程。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山水为重点强化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引导,形成“大分散、小集中、强链接”的乡村建设格局。统筹推进农房建新拆旧与空心村整治,推广装配式建筑、零碳农房建设模式,健全农房风貌管控长效机制,引导偏远地区人口适当集中居住,推动农业生产等功能区相对集中。探索分布式光伏等绿色能源发展与农房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现代服务业。
(五)建设开放包容的未来社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县城辐射带动镇村作用,统筹建设中心镇、中心村,提升建设水平、优化公共服务、完善治理机制、传承历史风貌,打造产业兴旺、风貌优美、善治包容、彰显特色的未来社区。提升镇街规划建设水平,增强镇域承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推动县镇村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乡村、智慧社区,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出行、数字家庭、即时零售等新场景建设。
(六)以文赋能提升区域整体形象。提炼岭南农耕特色文化要素,挖掘苏东坡、葛洪、湛若水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策划打造引领区统一特色品牌。用好广州国家版本馆等平台,讲好正果、龙门等地域文化故事,创作一批文学、影视、音乐、美术等作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举办文旅、体育、文创等活动,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境外客源市场。
五、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七)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现有公路、铁路、水路等主要交通设施基础上,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协同布局和跨界地区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加快打通主干道与城区、景区、村庄等重要节点和末端通道,统筹优化引领区旅游通道,健全完善辖区内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交通网络体系,完善“机场+车站+公路+景区”无缝接驳网络。整合优化森林步道、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和骑行道,形成“亲山近山进山、见水享绿赏景”慢行通道。推动水资源统一调配,实现市政管网“同质同服务”。
(八)打造区域公共服务共同体。健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平台,支持居民异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便捷结算。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建设集临床服务、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疗综合体。发展壮大银发经济,开发高品质养老产品,优化提升居家养老、旅居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康养结合。
(九)构建一体化社会治理格局。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建立一体化运营管理中心,整合城镇管理、景区管理和智慧社区等系统,实现人口、住房、交通、安全等信息互联互通,打造社会治理“一张网”。构建县镇村一体、部门间协作联动的治理架构,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
六、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林分优化和林相改善,因地制宜建设森林城镇、绿美乡村、郊野公园,打造更多亲民惠民的绿美生态公共空间,保持引领区生态环境质量优势。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上下游治理,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和温泉品质。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实施城际、城乡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开展大气、水污染综合防治,健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强化区域节能减排降碳政策协同。推动美丽县城建设,逐步建立“无废县区”、“无废镇街”、“无废乡村”。
(十一)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科学评估引领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确定旅游资源存量,合理统筹有关县区和重要节点开发强度,严禁过度开发、无序开发,推动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水经济、生态农业,挖掘提供有机农产品、负氧离子、自然体验等更加丰富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准入清单管理制度,依法指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机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生态资源产权融资和权益交易等应用。
(十二)加强区域韧性安全建设。强化区域生态修复、地质风险防治,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降低洪涝灾害风险。保障重大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科学确定主要灾害类型的防灾减灾目标和设防标准,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完善整合城市信息系统,加强智能化管理,强化涉灾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七、强化要素保障
(十三)激活乡村土地资源。推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经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空间优化、功能提升、产业导入等工作,加快构建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发展格局。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将闲置的宅基地和废弃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依规转变为可利用、可开发、可经营的集体资产,允许农户将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保障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及其配套设施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需求。
(十四)创新投融资机制。省市县三级财政对引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建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创新信贷投放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引领区建设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投放,探索创新生态金融产品。引导“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相关基金加大对引领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引领区建设,构建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十五)健全人才引育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基金、人才服务平台的资源导入作用,吸引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外出人才返乡入乡,引导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创业。搭建引领区人才培训平台,将课堂延伸到镇村,提高本土人才的产业科技创新、生产经营、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能力和水平。加强生活服务保障,通过租赁、购房置业等方式,帮助解决人才住房问题。
(十六)深化改革创新。将引领区建设项目分级分类列入省市县重点项目库,优先安排专项债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探索制定更精准有效的财政、金融、产业、农林文旅融合、用地用林用能等专项支持政策。探索农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健全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有偿退出机制。开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方式。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支持将引领区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创新实验样板。
八、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级落实、多方配合的工作机制。省级层面由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各专班重点支持,省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广州、惠州市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建立规划建设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规划,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县级层面要履行主体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做好群众工作,狠抓工作落实。要发挥引领区建设专家委员、企业委员作用,强化决策咨询、规划服务、产业导入、项目运营。搭建综合性对接服务平台,用好用足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作用,引导华侨华人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引领区建设。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支持、宣传引导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引领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参与、多方支持、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