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手记】
扎根一线40年,假钞在他面前“无处遁形”
加拿大元、新西兰元、澳大利亚元、瑞士法郎……在中国银行佛山分行,我惊讶地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国家的纸币。而“钱痴”张亦斌对这些外币如数家珍,只需快速地看一眼,就能辨别真伪。
张亦斌跟钱币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参加工作整整40年,他生生将自己活成了“行走的钱币鉴别仪”。
有人会问: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鉴别钱币,还需要人花这么大的功夫吗?
“虽然如今自动验钞的设备已经十分先进,但有时造币或造假迭代的技术会比机器更新更快,人工鉴别更加可靠。比如你看这个3D安全线,肉眼就可以很轻松分辨出真假币的不同……”说起鉴别假币的知识,张亦斌立马进入“钱痴”模式。
痴迷
集齐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货币
“你看着这条3D安全线,用紫外光照射,再转动纸币……”张亦斌一手拿着强紫外光手电筒,一边教我转动手中的纸币。随着角度的变换,3D安全线上的阿拉伯数字“100”字样的图案,会变成自由钟的图案。“我们拿面值100的美钞举例,3D安全线上只有真币的图案才会变换。”
“你再看富兰克林头像右下方的‘自由钟’,这个图案由光变油墨制成,随着角度的转动,真币的‘自由钟’会从古铜色变成绿色,而假币不会变色。”听着张亦斌的讲解,我开始想象他平日里埋头钻研货币的样子。
1979年,张亦斌进入佛山市人民银行工作。彼时正赶上佛山中行从当地人民银行分设,由此他进入中国银行。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区,张亦斌格外珍惜“外币清点岗”这份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获取外币的渠道非常有限,主要通过银行柜台收取,币种也相对集中,外币不易得,张亦斌便与同事一边摸索,一边想方设法购买专业书籍“望梅止渴”。就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一本全英版的专业钱币鉴别书,居然让英文基础较弱的他翻着字典硬生生一点点地给啃了下来。彼时,自学成才的他已称得上佛山中行外币鉴别方面的“行家里手”。
改革开放吹遍广东大地,张亦斌开始尝试从全国各地特别是港澳地区收集各国钱币逐一分析。他说,实物与书籍的区别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时候,他醉心于参加各种钱币展销会。“有一次我在展销会见到一种心仪很久的外币,但是价格特别贵,心疼兜里的钱,犹豫很久当天没舍得入手。回到酒店辗转反侧整晚失眠,第二天顶着黑眼圈跑到现场,一开门立马冲过去买下来,非常开心,也不心疼攒了很久的工资。”
说起当年的钱币展,他仍陶醉不已。正是这份如痴如醉的热爱,花了近二十年,他集齐了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纸币和硬币,最高峰收集的硬币就达7000多枚。他说,收集这么多外币,纯粹出于喜爱,从未想过赚钱。
坚守
货币清点四十年如一日
四十年的积累,让张亦斌对外币鉴别这门“技术活”从容而自信。在他眼中,货币不仅仅是一张纸。“加拿大元上面透明的枫叶,是这个国家的象征。新西兰元上面印着‘国鸟’……”张亦斌津津乐道于这些货币的故事。“上面印的各国文字可能不会读,但看一眼就知道属于哪国货币,也基本了解该国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政治特征、历史文化。”
“像张亦斌这样扎根一线四十年的货币鉴定专家,全国范围内都非常稀少。”熟悉张亦斌的同事告诉我,经他鉴别的各国货币数不胜数,且没有一张假币逃得过他的“火眼金睛”,这个记录在佛山中行至今无人能破。
“我曾经任职过后台的管理部门,但觉得很不习惯,还是申请调回了货币清算的岗位。不在业务岗位接触钱币,鉴别的感觉和技术都会下降,我还是喜欢这一份工作。”张亦斌说。
除了坚守,张亦斌的事业中逐渐还多了一份传承。他多年来坚持内部培训工作,为钱币鉴别工作作出了极大贡献,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张老师”。早在1985年,部门主任看他对外币鉴别颇有心得,便推荐他做内部培训师。
为了提升基层员工的“反假币”鉴别能力,张亦斌不仅给新员工讲授钱币鉴别课,还坚持对佛山中行辖内87家网点逐一进行“反假币”培训。他花了半年时间,制作《各种可兑换货币鉴别》和《货币防伪技术》等课件,几乎将所有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都用在研究课件制作和货币防伪特征拍摄上。
一天做一件事不难,但坚持一辈子做一件事却难上加难。40年过去,张亦斌继续坚守在那一方小小的货币清点桌前。对张亦斌来说,货币鉴别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策划】谢思佳
【统筹】郑佳欣肖文舸
【编导/摄制】李赫
【记者/学徒】陈颖唐子湉
【校对】吴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