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彭华:推动中国丹霞走向世界

2021-03-24 21:15 来源:南方网

  彭华(1956年1月2日—2018年1月8日),男,汉族,1956年生,安徽省砀山县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彭华教授在地理学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发表论著涉及地质构造、地貌、自然地理、应用美术、旅游地理、旅游规划、自然遗产管理与保护等多个方向。独著、合著、主编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2018年1月8日,彭华教授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62岁。

  2019年9月21日,获授“南粤楷模”荣誉称号。

 

  “第一次见到它就钟情,感觉自己作为一名地理人,有义务研究和推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彭华曾说,1987年他初见丹霞山时,心中便掀起了无法抑止的赤红色波澜。

  丹霞地貌,是一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彭华也为此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从1993年首倡丹霞申遗,到2009年力促将“丹霞地貌”写入世界地球科学词典,再到2010年丹霞申遗成功,彭华为推动中国丹霞走向世界呕心沥血,满头黑发染白霜。

  2018年1月8日,彭华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62岁。离世前一个月,他还在高原上开展调查;离世前一个多星期,他还打算跟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薛德升商量培养丹霞地貌传承人的问题。

  丹霞依在,斯人已矣。回忆起两人共事的情景,薛德升说:“彭华教授把一生都交给了丹霞事业。”

  丹霞申遗的引路者

  早在1993年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上,彭华就倡导将中国丹霞地貌申遗,可惜未果。此后丹霞申遗几度提议、几度搁浅,但他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丹霞山的价值会被进一步发掘出来。”

  2006年,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等六地正式确定联合“申遗”,彭华任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此次申遗参加单位多、涉及面广、影响大,是中国申遗史上较困难的申报项目。

  从2006年到2010年5年间,为了整合几代丹霞学人的研究积累,熬夜成了彭华的家常便饭。他亲手撰写文本、绘制丹霞演化图,常常凌晨三四时都还在和团队沟通、传文件。他曾在日记里写道,“尽管我的心是平静的,但我仍然觉得是在奔赴战场,去参加一场战争,而且可能是一场恶战。”

  彭华的妻子丰秀荣回忆,在申遗关键期,彭华几日几夜未睡,实在坚持不住才愿意小睡一小时,还嘱咐妻子一定要叫醒他。“我口中答应,心中却想着一定让他多睡会儿。哪知一个小时刚到,被窝里的手机嗡嗡震动。原来是他怕我不叫醒他,把手机设了震动并贴身放在怀里。”

  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南方六省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乡村振兴的规划师

  结缘丹霞山之后,彭华就以核心专家的身份,加强丹霞山整体规划建设,牵头开发建设翔龙湖景区、阳元山景区,使丹霞山从一座山头扩展为三个园区;他还培训建立丹霞山第一代规划建设和科普讲解队伍,手绘丹霞全景素描图,主持制定丹霞山地质地貌总体规划编制。

  在他的规划下,2017年,丹霞山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7亿元,带旺了景区周边瑶塘村、断石村、夏富古村、牛鼻村等农村经济发展,助推近3万名农民脱贫致富。

  彭华说:“我希望我主持开发丹霞山能够实现政府、景区和当地农民的 ‘三重效益’。”

  除了丹霞山的规划建设,彭华还深入挖掘仁化县的旅游资源,主持编制《仁化县旅游总体规划》。当地百姓都把彭华当作“村里人”,路上的老太太会拉着他聊家常。

  彭华还经常深入到农村,面对面跟村民开会座谈,培养村民保护丹霞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普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效益,杜绝了乱砍乱伐的现象,使景区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仁化县委、县政府在对彭华的悼念文章中写道,“彭华教授将丹霞山推向了世界,让仁化人民以丹霞山为傲;推动了仁化旅游经济的发展,造福了仁化的百姓。”

  言传身教的授业人

  1995年,彭华受聘于中山大学地理系,一教就是24年,直到猝然离世。他主讲的9门课程,内容跨度大,备课任务重,但上过课的学生都说,他不是拿一个教材或讲义照讲一遍,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接受与批判由学生决定。

  “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启智,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这是彭华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

  亲自为学生编写80万字的讲义,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外会议……彭华在毫无怨言的同时却又“斤斤计较”,研究生的论文,一般要在他的手里过5遍。

  彭华还特别注重言传身教,曾带领学生三上青藏高原,多次遭遇暴雨、塌方、泥石流、高原缺氧等险情。虽年逾花甲,心脏不好又患有高血压,但他从未退缩。为了更准确地研究丹霞地貌的分布和特点,他挤出几乎所有空闲的时间,亲自带领学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每次在野外考察,只要还能看得见路,他一定不会收工,晚饭常是一桶泡面半块馕;碰到泥石流,司机不敢开车,他却坚持下车采样;凌晨发生地震,其他人都往空旷处跑,彭华却还扑在书桌前做第二天的考察规划。

  “在西藏阿里,彭老师有剧烈的高原反应,但坚持下车,考察青藏高原的丹霞地貌。”博士研究生朱海彬回忆。

  彭华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所有经费将留给学生继续科研工作,粤北当地政府奖励给彭华团队的10亩地也将建成丹霞研究院。

  古人形容丹霞地貌时曾感叹:“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彭华的一生,与丹霞有着解不开的情缘,亦如丹霞的红色波涛一般,照亮着一批批后来人。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