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连续21年位居全省前列,蕉岭县广福镇“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基层治,天下安。如何最大限度将各类矛盾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梅州探索出了有效的实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六个一”工程(做实“一站式”平台、化解一批矛盾纠纷、打造一批特色品牌、评选一批典型案例、选树一批金牌调解员、建立一个人才库)为抓手,不断深化“1+6+N”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成效,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去年以来,梅州共调解纠纷1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8.5%。
村民围坐在古树下,商事议事。
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在梅州大地上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走进大埔县百侯镇综治中心,群众接访大厅、部门进驻室、网格值班室、监控研判室、公共法律服务站/调解室和心理咨询室“五室一厅”的布局令人眼前一亮。
对于综治中心建立后的改变,当地村民杨叔有发言权。
“以前有诉求,得到各部门奔走,遇到协调不畅的时候甭提多着急了。”此前,杨叔向综治中心反映,其申请的老屋拆建宅基地一直没有审批下来,“差不多一年时间了,没有下文。”
走进百侯镇综治中心,群众接访大厅、部门进驻室、网格值班室、监控研判室、公共法律调解室和心理咨询室“五室一厅”的布局令人眼前一亮。
综治中心受理该事项后,研判发现由于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机制,没有及时跟进,造成审批申请一直拖延没有完成。随后,综治中心马上联系相应部门加快处理,最终完成了该申请。
举一反三,综治中心还对整个农村宅基地申请流程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精简优化审批程序。现在,百侯镇每月由镇长召集联席会议,把审批时效缩短至2个月内。
有难事就找综治中心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据百侯镇党委副书记温向国介绍,作为百侯“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基地,综治中心打通部门壁垒,为群众提供“受理、咨询、调解、辅导、援助”等服务,实现“只进一扇门,解纷百姓事”。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尤其是一些矛盾纠纷化解涉及跨部门多行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既影响矛盾化解工作,也不利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
为此,梅州以阵地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基层治理从“分散式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筑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各自为政变高效协同。当地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和规范化一体建设,着力构建深度融合的治理中枢;推进镇(街)综治中心、公共法律中心、调解中心、诉源治理中心“四心融合”阵地建设,规范“五室一厅”布局,统一场所标识;协调重点行业部门,通过“轮驻、随叫随驻”进驻综治中心;完善“一周一研判”“一月一汇报”“一案一专班”等工作机制,实现“多中心”向“一中心”转变。
目前,梅州103个镇(街)综治中心完成了一体化升级改造,高标准建成16个示范点,规范化建成率达100%,2263个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建成率达100%。
治理精细化,服务更暖心。今年,梅州创新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六个一”工程,从源头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更加完善、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基层要守好综治中心这一主阵地,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梅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做实“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实战化平台,当地将创建一批“枫桥式”综治中心,建立矛盾纠纷数据全量库,让群众“最多跑一地”就能解决所有纠纷,推动“平安梅州”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走进蕉岭县广福镇的围屋家风家训馆,一排排关于家庭和顺、敦亲睦邻的家训家规映入眼帘。
此前,村民黄某一家5名子女为财产分配激烈争执,周边邻居多次劝说未果。围屋内,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忠铎摆上方桌、板凳,面对面解疙瘩、言法理,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两代人签下调解协议。
广福镇地处粤闽两省交界,农村边界土地、林权纠纷和邻里、家庭矛盾占民事案件的82%。聚焦围屋这一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该镇创新推行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在客家围屋内设立矛盾调解室、家风家训馆、村民议事会,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调解员运用客家家风家训化解纠纷。
三年来,该镇未发生刑案警情,民事纠纷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1%。2023年,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入选了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之一。
另一边,在“中国金柚之乡”梅县区,让纠纷不出果园,当地有一套调解经。
梅县区人民法院松口法庭主动融入地方诉源治理,探索构建“人民法庭、诉源治理工作站、法官服务点”诉源共治新格局。联合党委、政府打造“柚子法律工作室”,加强金柚等“梅字号”品牌专项司法保护,实现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实质化解。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在全力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中,梅州不断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探索形成一批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活经验。
“以实现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为目标,我们探索‘多条腿走路’模式,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据梅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梅州整合政法力量,推动“各自为政”向“合成作战”转变。推行“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或司法调解)进驻镇、村(社区)工作机制,形成联调联动、紧密合作格局。2023年以来,“三官一律”调处矛盾纠纷1029件,推动全市建成“无信访村”1475个、无讼村居137个。
另一方面,梅州发挥共治优势,线下打造市、县、镇三级“婚姻家庭调解室”“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青年之家”等阵地,发挥基层妇联、工会组织、法律明白人、志愿者参与化解矛盾纠纷。2023年以来,全市共调处婚姻家庭纠纷1140宗;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共调解案件71件,调解成功36件,涉及金额64.86万元;主动跟踪服务青少年所存在的问题21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
蕉岭县广福镇法治文化长廊。
此外,当地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和客家文化精髓,推动德治、自治、法治同频共振、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将苏区红色文化、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以家训感化、谣谚止纷、贤能管事、法理解忧的方法,及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如梅江公安“百警进百企”解纷工作法,市法院“庭、站、点”诉源共治工作法,丰顺司法“丰调语顺”调解工作法等,不断丰富完善“枫桥式工作法”梅州模式。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梅州共调解纠纷1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8.5%。
“接下来,梅州将进一步加强诉调对接、深化访调对接、推进警调对接、探索检调对接,培育和支持各类群体、社会组织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通过模式创新、流程再造、多点开花,不断探索创新矛盾纠纷调解的有效形式,打造一批具有地域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上述相关负责人说。
“有矛盾,找林玲!”从事基层人民调解工作10余年来,平远县大柘司法所所长林玲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贴心人”。
前不久,工人罗某在林某的电子厂工作时,因未按指示操作,不慎从2楼楼梯跌伤。后送至平远县中医医院住院治疗,双方就赔偿金额不能达成一致,林某遂到大柘司法所申请调解此事。在收到申请后,林玲通过走访调查,了解了整件事情的详细经过。
初次调解未果一周后,罗某当天出院,双方再次进行调解。罗某与家人认为自己是在务工过程中摔伤,医疗费用应由林某支付。林某表示自己愿意负担医疗费等费用,但罗某自身也存在过错。林玲倾听双方当事人诉求后,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进行调解。
“当时双方当事人都比较激动,我们就分别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林玲解释,在调解中采取情理法和客家传统家训相结合方法,如客家家训言“和气生财、忍让得福”,打感情牌、阐道理、讲法律。经过林玲与工作人员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一场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在林玲的调解下圆满化解。
广福镇调解员在祠堂内化解矛盾。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关键要靠人,这群人便是调解员。
近年来,梅州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调解网络,镇(街)配备2名以上专职调解员,村(社区)建立2—3个调解便民联系点,组建万人调解队伍。建立调解员坐班常驻、律师轮驻、领导包案随驻机制,对矛盾纠纷和信访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
建立队伍还不够,调解能力也需不断进步。去年,梅州市成功举办首届客都调解员职业技能大赛,8个县(市、区)的调解员同台竞赛,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升全市广大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能力。
去年10月,全国调解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299个“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999名“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进行了表彰。梅州市3名人民调解员榜上有名,分别是梅县区城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李秋兰、平远县大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林玲、蕉岭县广福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张志敏。
事实上,为了适应矛盾纠纷的多样化特点,必须不断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促进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多元化。今年,梅州将从全市范围内从事或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包括各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从事调解工作)的人员中,择优评选出一批金牌调解员,树立典范,进一步建强建优调解员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各县(市、区)还将建立一个矛盾纠纷化解人才库,组织政法部门、法学会及相关单位研究出台人才库管理办法和调解案件奖励办法。
人才库成员采取个人自愿、单位推荐和综治组织审核的方式,由调解技巧高、调解经验丰富、具有相关行业、专业领域以及法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优秀人民调解员、律师、退休政法干警等组成,为本辖区、领域各级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专业咨询指导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