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三地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
如何进一步拓展文化领域合作,推进人文湾区建设?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搭建国际传播平台……代表、委员们积极出谋划策,助力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
举办国际文化活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经过多年的投资和努力,香港文化艺术发展的实力已软硬兼备,下一步要积极“走出去”,既要与世界接轨,也要深入粤港澳大湾区,与区内其他城市交流互鉴。
唐英年提到,每年春季和秋季,国际性的大型艺术活动都会在香港举办,例如Art Basel HK(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及大型拍卖行的艺术拍卖活动。他建议,香港接下来应利用好这两个时间节点,举办世界级文化高峰会、举行大型艺术讲座和展览,邀请国际顶尖艺术博物馆的代表参与,共赴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西九文化区可以扮演主场角色,通过香港的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国家软实力。”他说。
此外,唐英年还建议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巡回文化音乐会。他表示,大湾区是一片文化艺术的沃土,区内艺术人才鼎盛,交流活动可考虑以音乐、舞蹈和戏曲先行。2024年香港将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届时可呈现优质文化和演艺项目,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文化艺术交流。“音乐会可以让大湾区城市的演艺精品以巡回方式持续演出,展现文化艺术新活力。”唐英年说。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
加强文化艺术人才交流合作
“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全国人大代表、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认为,香港要落实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文化艺术人才的参与非常重要。他建议,充分利用内地资源及大湾区建设的开放条件,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既可以进一步推动香港的文化人才发展,也可以让青年人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价值、寻找获得感。
具体而言,他建议扩大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规模,包括参与的人数、实习的次数、设置的职位;同时建议广东省也举办类似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参与,加深对文化产业的了解。“此外,建议各省市开放文化艺术相关工作岗位供香港年轻人申请,让他们从实战中成长。”霍启刚说。
针对香港文化场馆资源有限等问题,霍启刚建议,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鼓励香港艺团或艺术家在内地文化设施常驻表演。“一方面,艺团或艺术家可以为场地提供文化内容,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香港艺团了解内地市场及观众喜好,为两地文化合作打下基础。”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
用好澳门“中葡平台”,畅通国际传播渠道
“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先天优势和条件。”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建议,可以发挥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他指出,国家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建议以“脱贫”为主题,构建“全球脱贫交流合作平台”,挑选优秀、突出的具体案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交流合作,让发展中国家观察、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特别是要有机结合澳门中葡平台的功能,加深葡语系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并助力其他落后国家,特别是部分非洲国家找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此外,他建议澳门利用国际化优势,与葡语媒体加深合作,畅通国际传播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
建立非遗戏曲世界巡演推广交流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粤剧是粤语地区群众共同喜爱的艺术形式,粤港澳三地粤剧在表演形式、风格上也各具特色。”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深耕传统戏曲行业多年,对此深有感触。
曾小敏说,广东粤剧院一直致力于推动粤港澳三地粤剧的交流。“我们一方面积极推动粤剧到港澳开展演出交流,与港澳粤剧艺人沟通合作;另一方面主动承担‘粤港澳粤剧群星会’‘粤港澳粤剧新星汇’等重要的政府性合作项目,发挥行业领军作用。今年,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香港站和澳门站的演出也正在筹备当中,期待早日与港澳观众见面。”
近年来,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等粤剧地标吸引了不少游客,粤剧也成为文旅融合的纽带。“这些著名的粤剧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建筑之美,更是历史的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曾小敏说,粤剧艺术进景区能让更多游客在旅游中浅层次接触粤剧;而进剧场欣赏高质量的粤剧演出,能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岭南地区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特色,大大提升旅游体验感。
如何让粤剧等传统文化瑰宝更加“出圈”?曾小敏建议,可以建立非遗戏曲世界巡演推广交流机制,也鼓励出口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中国戏曲的文化元素。“让国外群众不仅能够去看、去听、去体验中国戏曲,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买得到、用得到包含中国戏曲元素的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鼓励中国艺术作品“走出去”
“文化是国际交流的载体,艺术是文化传播的桥梁。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需要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希望能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去”,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越来越多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艺术作品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好声音”。但许鸿飞同时也清醒意识到,艺术作品“走出去”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经费有限、艺术作品影响力难以持续等。
面对“走出去”的难题,许鸿飞认为,可以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平台的作用,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通过举办国际文化展、世界文化节等活动,让艺术作品担当起对外交流的使命,让世界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建议出台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政策,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基金,扶持有潜力的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更勇敢、自信地闯荡国际舞台。”
此外,许鸿飞认为,鼓励艺术作品“走出去”,还要完善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培育文化人才,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
南方日报记者 曾美玲 马瑞婕 杨琼
香港大公文汇两会报道组、澳门日报两会报道组
统筹:吴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