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90后”汕头潮阳小伙返乡种水稻,“新农人”乐当“田保姆”

2022-05-13 10:51 来源:南方日报 张伟炜

  “5月稻谷病虫害防护非常重要,每天都要接好几个农户的电话,指导他们怎样利用无人机防治。”这样的场景,已然成为“90后”青年林岳锋的生活常态。林岳锋是汕头市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他的父亲是全国种粮大户林宋文。这些年,林岳锋回到农村,从农业“门外汉”摇身变成行家里手,成为当地的“新农人”代表、乡村振兴带头人。

  进入5月,对于许多种粮专业户来说,田间管理尤为重要。眼下,在潮阳区关埠镇玉一村的水稻种植基地,大片绿油油的水稻在春风里摇曳着身姿,阳光洒向大地,落在每一根稻苗上。林岳锋脸上洋溢着笑容,他正操纵着无人机对稻苗打药、施肥。“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种粮队伍,农业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种田的日子,才会越种越有劲。”林岳锋说。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返乡务农

  从“种粮小白”到“种粮能手”

  林岳锋出生于1994年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的一个普通农村。他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到田地里,大人种田他玩耍。据他回忆,在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中,他也有模有样地跟着他们割一会儿稻草,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干活累了就躺在田埂上休息、抓青蛙、田螺,不亦乐乎。

  “可以说,我是闻着泥土、水稻的香味长大的。那时候家境并不富裕,而我对农村、农田似乎有了一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林岳锋说,童年的世界已随时光远去,可这稻香却依旧萦绕心中,幸福的味道一直都在。

  出村、进城,这是不少农村青年的选择。2012年,林岳锋从嘉应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后,走进了建筑工地。刚出社会头几年,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从杂工、测量助理再到测量队长,渐渐成长为建筑行业技术骨干。在第四年做上了现场总工,每个月能拿一万元的薪水。

  2016年,有感于父亲年岁渐高,操心家里及合作社的农事开始显得吃力,林岳锋当时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回家种水稻,尽可能地协助父亲。“我觉得从事农业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且现在国家一直出台政策扶农,农业发展的前景很好。”林岳锋笑着说,等他回到家乡真正接触到水稻种植时,才发现困难重重。对他来说,从最基本的水稻选种,到水肥、虫害防控,全是陌生的。父亲也指导过他,但结果不甚理想。

  后来,勤奋好学的林岳锋报名参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农机新技术新技能培训等多个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系统学习水稻种植、加工等各环节知识,并于去年开始在精农网院上课,目前能熟悉操作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

  藏粮于技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虽然放弃在外处于上升期的事业回到家乡跟父辈们一起种水稻,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但是对于林岳锋来说,生于农田,再回归农田,回乡种水稻是“经历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的正确决定”,而对锦沣合作社来说,他的这一决定,也令合作社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由林岳锋的父亲林宋文带头成立,除了种植水稻,还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但效益一直不高。

  回乡后,林岳锋很快就看出了合作社的症结所在。他分析说,“合作社之前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一些劳力是被浪费的。同时,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程度不够高,运用科技、引进新技术的理念也不够强。”

  找到了症结,林岳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优化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度,建立起规范的管理架构,让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发挥。如今,合作社每条线上都有专门的负责人,生产线上有多少个生产队长,每个队长下面有多少个技术员,谁负责什么方面,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很明确很细致。

  不只是要优化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回乡后头两年,选种、育秧、插秧、施肥、收割——整个种植流程林岳锋一个也没落下,天天往地里跑,向老一辈请教、向种粮大户学习、向种田能手咨询,注重科学种粮、绿色种粮,每天忙到一身汗、一身泥,这些都成为他的日常。对他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年龄都不是关键问题,唯有通过勤奋获取实力才是硬道理。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种地积攒丰富经验后,附近村民看到林岳锋种出了成绩,认可了这个年轻人,纷纷投去了信任的目光,经常询问他能否帮忙耙田收割。林岳锋结合自己在建筑行业学习到的管理经验,以及合作社本身的实际,对农业生产托管又有了新的想法。

  当时的他意识到,过去用手插秧、晒谷,用小拖拉机帮忙耙田,速度慢,辛苦又费力。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就要坚持藏粮于技,靠科技种地。因此,在边干边学的过程中,他到合作社任经理,并主持水稻“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建设工作,平日里负责合作社的销售和品牌建设、项目对接等业务。

  打造品牌

  从单一销售到多元化展销

  从门外汉到新农人,林岳锋探索绿色种植、生产托管,忙得不亦乐乎。他大胆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推行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2015年,在他的建议下,合作社引入了水稻超声波技术——通过用超声波给水稻种子“洗澡”,合作社水稻的年产量上升了10%—20%,这让锦沣合作社尝到了甜头,成为汕头第一个“吃”水稻超声波这只“螃蟹”的合作社。

  此外,他还在当地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无人机水稻直播、水稻“三控”技术推广应用;购置新设备、新机器,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合作社实现了从耕、种、收到烘干储存、加工全程机械化作业,带动和服务周边农户,帮助困难农户增产增收,走出一条以产学研带动基地发展水稻产业的新路子。

  “合作社每年可以为市场提供约8000吨粮食,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产量还在不断增加。目前,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合计8550亩,正常年份水稻平均亩产1200多公斤,合作社年总产量超过1.6万吨稻谷。”林岳锋算了一笔账。

  品牌强,则农业强。农业品牌贯穿农业供给体系全过程,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为扩大市场,把优质大米卖出好价钱,林岳锋打造了“锦沣粮”品牌,积极尝试线上线下多元化展销,打响一批特色稻米品种,拓宽了销售渠道。

  今年春耕备耕前夕,林岳锋每天都有接不完的生产托管服务的电话,同时忙着接待前来洽谈贷款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与往年不同的是,合作社今年还在西胪镇竹岭村整治了200多亩撂荒地,目前已经达到水稻种植的要求。林岳锋也希望能“唤醒”更多沉睡的撂荒地,为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如今,每到丰收时节,看到金灿灿的稻田、闻着田间缕缕稻香,林岳锋总是笑得合不拢嘴,他立志要继续帮助父亲把农田管好,利用现代化技术,带动农民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粮。

  “很多人问我,新农人‘新’在哪里?我觉得跟老一辈农人相比,在种植、田间管理环节更加注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林岳锋觉得,新农人也要懂得一个道理:做农业,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而且,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种粮队伍,农业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种田的日子,才会越种越有劲。

  【记者】 张伟炜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