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向海图强看广东:海洋种业的“广州芯”

2023-11-01 16:4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即日起,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研究院推出“向海图强看广东”深调研系列报道,以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广州南沙为起点,沿着海岸线分别向西、向东出发,深入走访广东14座沿海城市,解开“海上新广东”逐梦深蓝的发展密码。

  “这个品种的成熟青蟹,仅产地收购价就能达到180-200元/只。”在广州市南沙区渔业产业园,园区相关负责人陆君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南沙名特优产品南沙青蟹今年的丰收情况。南沙位于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为青蟹生长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盐度,而一直以来被誉为“蟹中臻品”、市场叫价上千元的黄油蟹,正是南沙青蟹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然而陆君也坦言,“南沙青蟹的产值很难大幅提高,因为南沙青蟹生长所需的盐度、温度非常特殊且难以模拟控制,只能采用传统的生态养殖,养殖规模相当有限。”因此,他们将重心放在了南沙青蟹品牌建设、优良品种培育、商品蟹标准制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高附加值环节之上,“向市场、品牌、技术和土地要溢价”。

  海洋渔业科学家们的研究则提供了故事的B面。因为出海航道密集等原因,从海水养殖来看,“广州周边海区并不具备建设海洋牧场的条件。”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会宏曾对记者直言,“但随着海洋牧场逐步向深远海迁移,水温、流速等渔业养殖环境的改变对牧场饲养品种筛选、抗病育种研究等提出新的要求。这是广州进入海洋牧场产业链的主要切入口。”

  海洋渔业一直是中国海洋传统产业之一,2022年全年实现增加值434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11.3%,占比仅次于海洋旅游业(34.0%)、海洋交通运输业(19.5%)和海洋化工业(11.4%),在15个海洋产业中排名第四。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水产种苗便是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芯片”。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粮食安全重要性不断提高,海洋种业也站上风口。

  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作为一个缺乏水产养殖海域的河口型海洋城市,广州正加速布局鱼苗种业等前端科研,依托创新优势寻求切入海洋牧场产业链的关键突破口。随着渔业研究院等一批科研载体相继启用,目前广州已拥有全省70%以上的农业科研院所,建成1个国家级、6个省级、26个市级水产良种场的水产种业体系。

  年中召开的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广州要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围绕成为全国全球标杆,全面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海洋产业竞争力。这座以海上贸易起家的老牌一线城市,正将挖掘城市“新活力”的目光再次投向蓝色大海,做强海洋种业的“广州芯”。

  种业技术创新:“建在鱼塘上的实验室”

  “目前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都非常重视海洋牧场建设,但广州由于地处珠江入海口,航道密集,并没有可以直接用来发展海洋牧场的海域。”在今年8月的一次媒体调研座谈会上,相关业内人士并不讳言广州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瓶颈。

  没有直接开展大规模海水养殖的自然条件,广州瞄准了海洋牧场产业链前端。“南沙正在重点做岸基种苗繁育,我们地处珠江入海口,海域咸淡水交汇,既可以培育淡水种苗,也可以培育咸水种苗。”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青峰认为。

  聚焦种业创新,相关科研载体也正加速落地。随着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国家淡水水产种质资源库珠江分库观赏鱼种质资源合作基地、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渔业研究院等一批科研载体先后落地南沙,目前广州已拥有广东全省70%以上的农业科研院所,研究领域覆盖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2023年3月,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南沙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华南农业大学共建的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正式启用,配备了洁净实验室、超高温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及200亩左右实验鱼塘,将打造水产育种与种业、水产种质资源与环境、水产病害防控、水产精准营养和智慧渔业与设施养殖等五大渔业创新平台。“研究院就在产业园内办公、实验,养殖中遇到任何问题,科研人员都能立刻处理,真正实现把实验室建在鱼塘上。”陆君告诉记者。

  赵会宏表示,目前渔业研究院已针对海洋牧场建设,在饲养品种筛选、抗病育种技术、疫苗研究等领域积累了相关技术储备,包括构建石斑鱼重要病原检测技术体系,并培育出两个石斑鱼抗病毒新品系,此外石斑鱼虹彩病毒灭活疫苗也已获批临床试验。

  “早期研究工作更关注鱼苗的生长性能,关注鱼苗长得快不快,但随着养殖环境变化,提升鱼苗抗病性能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我们开展的疫苗研究、抗病育种等工作,都是为了在源头上筛选出一些抗病基因,以后再养出来的鱼就没这么容易受到病害侵袭。”赵会宏表示。

  谈及未来海洋牧场的发展趋势,赵会宏直言,种业是基础,未来需要进一步筛选、培育适合深海养殖的鱼苗品种,同时还需加大力度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发展深远海养殖,我们在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管理模式上都需要有新的突破,这也是广州的优势所在。”

  产学研用融合:“向土地和市场要溢价”

  “我们一要向市场要溢价,做好特色品种的品牌;二要向土地要溢价,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养殖装备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在陆君看来,南沙渔业产业发展需要走好这两条路。为进一步放大科研创新优势,南沙正着力加强用地、资金等多方位支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据悉,目前南沙已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并以刘少军院士工作站、海大集团和恒兴集团等平台项目为依托,积极创建“湾区现代种业研究院”,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的合作模式。

  “集团目前管理着约4万亩国有土地,未来将对种苗研发等相关项目用地给予更高支持。目前我们在龙穴岛片区已经拿出500亩土地,将着力招商引进一批具备水产苗种繁育技术的企业,为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提供种苗保障。”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风控部总经理黄俊辉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2023年7月,占地500亩的海洋牧场岸基种苗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龙穴岛鸡抱沙西四围正式揭牌。基地由南沙区渔业产业园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和广州金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共建三方结合自身优势分别为基地提供运营、技术、资金支持保障。

  建成后,基地可实现年保种100个左右斑节对虾核心家系,每年生产斑节对虾优良品种种虾2万对左右,培育优质虾苗5亿余尾。目前,基地一期建设已规划完成,主要进行斑节对虾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质精准评价、良种培育等工作,二期建设正在规划中,计划筛选、收集适合深远海养殖的品种,进一步丰富南沙区海洋牧场的种质保护资源库。

  “我们选育海洋牧场种苗时需要综合考虑鱼苗生长周期、产量规模以及上市后的市场认可度,在品种筛选上还是比较谨慎的。所以一期主要选育了斑节对虾,目前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二期还处于选品阶段,也在考虑章红、马友等具有较好经济价值的鱼类。”陆君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育种培育还是规模化养殖,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特别是渔业养殖还很容易受气象灾害影响。“考虑到南沙的虾和蟹品种在湾区都很受欢迎,南沙首创了全省政策性虾蟹气象指数保险,”王青峰表示,在极端特殊天气下(如台风等)保险能对受影响的养殖户进行100%赔付,其中财政承担90%的保费,养殖户仅需负担10%。

  据悉,目前南沙已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南沙区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方案》,将在海洋牧场装备设计、装备制造、融资租赁、种业、水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和交易、文旅七个赛道上重点发力,力争将南沙打造为现代海洋牧场装备技术研发制造示范基地、深蓝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基地、全省海洋牧场供应链综合服务中心和海洋牧场区域国际合作交流中心。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广州报道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