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国情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最大的责任。戏曲的发展与时代脚步密不可分,作为青年粤剧人,我希望能成为‘火炬手’,让粤剧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曾小敏
台上舞姿妙曼、歌喉动人,台下反映民意、倾听民声。履职一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几乎没闲着。3月4日,她开完会后又立即赶回房间,继续完善手头的建议。
从出生佛山三水乐平的“农家女”到广东粤剧学校的“尖子生”,从初出茅庐“受挫”到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新一代广东粤剧界青年领军人物,再到如今成功将粤剧推向央视等更广阔的舞台,曾小敏经历过粤剧传承的瓶颈期,也赶上了地方戏曲的“黄金期”。
依托新媒体传播优质作品
作为一线戏曲工作者,又是粤剧院的领导干部,曾小敏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密切关注我国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履职一年多,她已找到了自己的履职方向:努力扩大戏曲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让群众看到更优质的作品。
曾小敏认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唯有积极利用移动新媒体优势开辟新的战场,才能大有作为。
2005年,广东省文艺院团改革日益深化,广东粤剧院也启用了全新的人事聘任制度,不再论资排辈,实行竞聘上岗。当时20多岁的曾小敏脱颖而出,成了青年团的副团长。“新团队刚成立,没名角、没名气,怎样去占领市场?用什么办法吸引青年观众的关注?”回忆起那段往事,曾小敏感觉一切犹在眼前。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曾小敏意识到:如何传播粤剧,找到新时代的新表达、新观众是关键。
戏曲不仅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也要紧扣现实,反映百姓心声。曾小敏说,在拍摄粤剧电影《柳毅奇缘》时,由于片子非常符合年轻观众的需求,《柳毅奇缘》在北京及广东省多地放映时深受大学生喜爱,还创下了戏曲电影零售多场上座率达100%的纪录。曾小敏希望能够建立传统戏曲数据库和传播云平台,让戏曲依托媒体平台和传播渠道更好地实现保护、传承与发展,走进年轻观众的心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997年曾小敏刚入行的时候,粤剧发展处于瓶颈期,演出缩减,但她依然选择奋战在第一线,选择坚守。
随着时代的发展,粤剧迎来了新的生机。这两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曾小敏以广东粤剧院为基地,相继打造了“周末睇大戏”“新年睇大戏”等艺术品牌,2018年,广东粤剧院以多种形式下基层、进社区,演出多达279场,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曾小敏的带领下,广东粤剧院成为广东戏曲(粤剧)进校园基地。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通过各种渠道去宣传和推介粤剧:除夕夜,她作为主演之一,让粤剧时隔34年再登央视春晚;年初三,她奔赴最繁忙的“春班”一线,春节期间大半个月没着家;一回到广州,就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广府庙会巡游的排练中……
“戏曲的发展与时代脚步密不可分,作为青年粤剧人,我希望能成为‘火炬手’,让粤剧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在曾小敏的心中,戏曲人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她认为的最大的责任所在。
文: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豫
图: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