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到广东民营经济局成立,广东民营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助力高质量发展?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南方网、粤学习推出《民企向新力》系列报道,围绕人工智能、民营经济等话题,采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传递企业声音、提振发展信心。今天(3月9日)推出第六期《全国人大代表邱基华:让人才待在想待的地方,做想做的工作》,邀请邱基华围绕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主题,提供新能源行业的思考和建议。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邱基华带来了多份与新能源相关的建议,涉及电池产业的发展、能源结构性矛盾等多个主题。
“让人才待在想待的地方,做想做的工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核心又在于人才。”邱基华接受采访时表示,“提倡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成为人才引进的主力军。”
他以自己所在公司为例,首先要提升人才待遇,公司应届硕士生平均工资达到22000元左右。其次要关注技术研发的方向,聚焦国内空白领域、新兴产业方向,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好的人才非常注重未来能做出什么东西,平台有没有发挥能力的余地。”
研发的硬件也至关重要。邱基华为公司的研究院配备了齐全的分析测试设备,助力解决研发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让研发人员的工作更有方向性。“我们投了20多亿元,在深圳、成都和苏州建立研究院,让人才能够待在自己想待的地方,做想做的工作。”邱基华说。
“有一种说法是,不‘出海’就出局”
“现在‘出海’也是个很热门的话题,有一种说法是,不‘出海’就出局。”谈及出海,邱基华坦言,“出海”虽然不是对每个产品、每个企业都适用,但“出海”确实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他建议,企业“出海”前要想清楚几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出海”、“出海”能带来什么、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营商环境也十分重要,哪里有好的技术创新资源,哪里的客户,我们就要跟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黄慧诗 张海洪
剪辑 李江锐
设计 武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