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嘱托
●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
●要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盛夏时节,广东大地,蓝天、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绿色发展催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也让生活处处是美好成为现实:广州塔靓丽高耸,市民迎着珠江清风畅快骑行;茅洲河碧道延展,黑臭滩涂蝶变的湿地公园花草摇曳;练江边乡村静好,迎来游玩打卡的游客。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对广东大地的山山水水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三次来粤视察中,都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全面覆盖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为推进美丽广东建设、实现更可持续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广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
如今的广东,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李赫 冯艳丹 纪金娜
转变发展理念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在外‘流浪’那么久,终于回家了!”深圳市体工大队大队长夏哲顺清晰记得重回茅洲河训练皮划艇时的激动。此前因水质不达标,皮划艇队无奈常年在外训练。随着茅洲河治理取得成效,2020年运动员们首次“回家”训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创造了无数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却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旧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的局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来粤视察时对于补齐生态欠账曾作出明确要求。
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思路的紧迫性,广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将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纳入“1+1+9”工作部署统筹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以上率下、高位推进。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担任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总指挥、总指挥,挂点督战污染最重的茅洲河、练江,带动全省8万多名五级河(段)长,以及民间河长“拧成一股绳”,力破“九龙治水”难题。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广东成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零容忍”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生态损害赔偿、污染举报重奖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格局日益形成。
毗邻港澳,接壤多个周边省份,着眼于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来粤视察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
同一蓝天下,共饮一江水。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广东积极与港澳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粤港澳珠三角空气监测网络,联合收紧排放标准。针对跨省河流,广东推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协同周边省上下游共治,推动九洲江、东江、汀江—韩江3条跨省河水质改善。
抓住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各地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结构。在广东沿海经济带,汕头、汕尾、阳江等广阔的海岸线上,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蔚为壮观,去年全省新增海上风电装机549万千瓦,推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到2021年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标,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完成“十三五”时期碳强度下降20.5%的国家目标。
啃下最硬“骨头”
超常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这是雨污分流管,雨水和生活污水分开排放。”在汕头练江边的溪美村,70多岁的村民张茸叶忆起以前,由于没有污水管,家家户户污水直排河里导致水发黑发臭,“如今河不臭了,晚饭后经常到河边散步。”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视察广东时明确提出要补上生态欠账,广东下定决心下大功夫补齐生态欠账,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以超常规力度毅然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应对水污染,广东探索出流域综合治理、“大兵团”作战等战法。针对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国企、省企作为“主力军”,超常规建设各类治污设施。在茅洲河,深圳以“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的决心推进,高峰期施工作业面1200多个;在练江,汕头段高峰期流域内一线施工人员达9000多人。
到2019年10月,茅洲河、练江这两条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在黑臭数十年来首次消除劣Ⅴ类,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成为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美丽注脚。
以治标推动治本,治污大项目带动环境治理大提升,全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超2900万吨/日,污水管网长度超7万公里,相比2018年分别增加41%、33%,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一座座污水处理厂从源头截住污染,斩断“黑龙”。
在农村,随着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全省民生实事,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在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曾经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黑沟渠如今成了附近居民亲水的好去处。
绿水倒映蓝天,“广东蓝”屡次刷屏朋友圈。
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广东PM2.5浓度在全国率先达标,并在2018年转入“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的新阶段。
强化源头减排,广东强力淘汰落后产能,整治数十万家“散乱污企业”,推动重点产业改烧天然气。针对臭氧前体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建立省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攻关攻坚中心,推动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治理。
蓝天笼罩绿地,守住脚下净土,广东屡出实招。
随着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面完成,基本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8.7%。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广东不断提升固废、危废处置能力,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到2020年,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结果获评“优秀”等级。2021年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取得新进展,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坚持生态惠民
换来美好生活增添发展活力
漫步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的新兴江共成河碧道,空气清新、水清岸绿。“现在家门口的环境好了太多,我们都喜欢到这里散步纳凉。”说起这些年河水的变化,太平镇民间河长黎洪林感慨万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粤视察时,曾深刻指出,“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广东立志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更多父老乡亲享受到生态产品和发展红利。
一条条沿河铺开的碧道勾勒出群众亲水的新空间。以河长制为抓手,广东修复水生态,打造万里碧道,接续治理中小河流,推动曾经的“垃圾河”“洪灾河”变成风景带和生态廊道。到2021年底,广东已建成2900公里高标准碧道,今年碧道建设被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中,截至5月底已累计建成超800公里。
森林进城,身边增绿。华南国家植物园落地实施,加快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在广东,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森林小镇星罗棋布,带去更多生态福利,推动生态屏障不断巩固,人居品质持续提升。到今年,全省累计已有25个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个区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以生态综合治理为契机,广东各地推动市场主体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走进潮南印染中心的汕头市丰诚织染有限公司,车间宽敞明亮,布匹有序进入染缸。以入园为契机改进生产线,园区统一处理污水,“不再担心环保罚款,产量也增长不少。”
在茅洲河畔,旧工业物流园则变为科技展示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园,随着碧道纵深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入驻。而漫步东莞华阳湖,昔日黑臭的“龙须沟”已是国家湿地公园,优美水乡“颜值”也吸引科技项目落户周边。
珠水浩荡,南岭葱郁。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广东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全力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为实现永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基础,让这片热土福地青山常在、秀水长清、空气常新。
沿着足迹看变化
①东濠涌整治惠及周边24.6万居民
六月羊城,鸡蛋花开正艳。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东濠涌沿线,绿树成荫、鸟语蝉鸣,不时有散步的市民用手机抓拍休憩的红尾水鸲。
2012年1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听取广州治水和城市建设情况汇报,指出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勉励广州把城市建设得更宜居。
广州是一座傍水而生的城市。由于各种污水直排入河,东濠涌曾水体通黑,散发恶臭,还滋生蚊虫。临涌而居的居民连门窗都不敢打开,苦不堪言。经过综合治理,实现水质清澈见底,两岸绿树常青。
总书记视察过后,广州加快推进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控源截污、揭盖复涌、堤岸建设、道路整治等措施,综合整治东风路至麓湖长2.62公里的雨污合流暗渠。
经过整治,东濠涌岭南水乡的风貌更加浓郁,成为大都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
2017年,东濠涌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荣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广州市的治水典范,惠及河涌周边24.6万居民。
■亲历者说
广州市越秀区大塘街原党建指导员林志强:
十年过去,东濠涌生态越变越美
十年前,当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濠涌时,刚从市场买菜回家的居民林志强与总书记不期而遇,他向总书记回忆了整治前后的巨大变化。时隔十年,六十多岁的林志强再次来到东濠涌边,对那段珍贵记忆依然印象深刻。
南方日报:十年前总书记视察的场景,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林志强:那天总书记从东濠涌博物馆出来后,顺着阶梯来到涌边。当时我就站在那里,总书记走过来和我握手,还亲切交谈。总书记问我感觉这里的环境如何,我说以前这里很脏很臭,走过都要捂着鼻子。经过改造,现在这里变得很美。街坊们把这里当成了公园,常来散步。
总书记说看到广州人民都生活得那么好,感到很高兴。我说这要谢谢党中央,谢谢市政府和区政府。总书记的亲切随和以及对环境的关心让我印象很深刻。
南方日报:这十年,你见证东濠涌发生了哪些变化?
林志强:我见证了东濠涌从一条“臭水涌”变成闹市中难得的一条亲水生态休闲绿色走廊的整治变化,这有赖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广州加大了河涌整治力度,整治长度超过此前的一倍多,从南段延伸到中北段。现在,可以从东濠涌的南段一直漫步到麓湖,继而到白云山登山,实现了珠水和云山的步行对接。
2016年广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后,街道和社区二级的河长都经常带队开展巡河护涌的活动。街道和社区通过不断鼓励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水环境治理,引导群众珍惜河湖整治成果,形成保护河涌、友好亲水、优美水环境共创共享的良好氛围。
南方日报:东濠涌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哪些变化?
林志强:十年过去了,东濠涌的生态景观越变越好,变得更加美丽。岸边增加了一些树木,修建了木栈道,水质也不断改善。居民对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的认识与意识也不断地增强。
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化作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我觉得这是东濠涌这十年为居民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东濠涌整治的过程中,居民们都积极配合,河涌整治如期顺利完成。现在环境变好,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②韩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0%以上
千年古城,韩水悠悠。韩江是广东省第二大河,哺育着1400多万粤东人民。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视察,眺望韩江两岸风貌,强调要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
一年多来,韩江流域各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落实落细河湖长制,高质量推进韩江流域综合治理,努力把韩江干流打造成人民满意的幸福河、示范河样板,让绿色成为流域各市发展的最亮底色。
2021年,省韩江流域河长办在韩江局挂牌运作,形成省河长办、省韩江流域河长办、流域片区六市河长办相对应的完整工作链条,进一步提升了“流域+区域”统筹协调能力。
作为全国首批十大“最美家乡河”,韩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0%以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鱼戏水间,白鹭成群的韩江图景,让韩江收获了诸多美誉。2020年底,韩江(潮州段)高分通过全国首批17个示范河湖创建验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河湖;2021年7月,韩江被评为“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一线案例
韩江潮州段:
绝迹30年的韩江鼋重现
夏天,韩江潮州段满是诗情画意。“一江两岸四堤”草绿花艳,滨水栈道迤逦蜿蜒,湿地公园草木错落,亭榭点缀。
作为全国首批十大“最美家乡河”,韩江潮州段秀水长青,水质常年稳定保持Ⅱ类以上,实现水质“五个100%达标”。
优良水质也让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去年8月,在韩江潮州流域赤凤段,绝迹30年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韩江鼋重现。
在此基础上,潮州全力推进河湖长制,加快建设碧道,总投资16.5亿元建设韩江两岸堤围综合整治、金山湿地公园等项目,累计建成碧道87.37公里。
综合治理,也呼唤完善制度。《潮州市韩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潮州市凤凰山生态保护条例》的出台,为韩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质稳定优良提供法治保障。
与此同时,针对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防洪排涝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潮州启动北溪桥闸、潮澄排水闸、炮台排水闸、大鉴引韩进水闸等5宗病险水闸重建工程,以三江连通、供水枢纽、粤东灌区6个主要取水口和引韩济饶等工程为依托,建设粤东水资源调配中心,目前,三江连通工程全面完工,引韩济饶供水工程全线贯通,预计今年6月30日通水试运行。
鱼戏水间,白鹭成群,生态韩江的美丽图景,日益成为潮州这座千年古城的一张靓丽名片。
统筹:吴哲 骆骁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