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盛夏,树木葱茏。在细叶榕的绿荫下,广州柯木塱社区居民悠闲地纳凉对弈,这片由闲地改建的社区公园,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社情民情复杂多样,与时俱进加强社会治理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广东社会治理工作,在三次来粤视察中,都对广东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寄予殷切期盼,明确要求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嘱托在心,力践于行。广东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努力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力争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构建“综合网格+综治中心+‘粤平安’云平台”全覆盖立体式智能化工作体系,完善常态化和应急处突动态衔接机制,率先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一个个立足实际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政策举措,成为广东探索一条符合省情特点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的有力注脚,力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党建引领治理
“党组织和党员就在身边”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伴着悠扬的音乐声,在深圳渔民村全新落成的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社区老人们一片欢歌载舞。
这里原本分散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吧等,被整合升级为3层35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社区居民享受到的服务更加多样,社区党委的治理能力也得到大幅增强。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来粤视察中多次深入调研基层党建工作,为广东强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提供根本遵循。
按照总书记教给的方法论,近年来,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过程中,广东各地注重以党建为抓手,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018年起,广东接续实施两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省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广东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加强街道社区、单位、行业党组织互联互动。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的“小区议事站”等居民议事平台,让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用心用情解决群众诉求,让“小事不出楼”。
在聚集上万家企业、综治情况复杂的广州猎德街道,3000多名党员按居住地划入对应网格,街道设置248个党员责任区,全面构建“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基层组织架构,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第一时间传到千家万户。
在外来务工人口聚集、地大人密事多的深圳龙华区观澜街道,以街区理事会为治理平台的“街区网格”既强调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的职能属性,坚持分管业务“条”上职责不动摇,又注重突出属地属性,强调班子成员在街区“块”上抓治理、提效能的责任,从而构建起联系服务居民、沟通政情民意的服务枢纽与治理桥梁。
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成为优化完善基层治理的动力源。目前,全省基层党组织共有30.6万个,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实现覆盖;全省2696个社区党组织优化升格为党委,基层建成2.8万个党群服务中心,确保基层有资源、有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到“党组织和党员就在身边”。
激发自治活力
居民成社区“管理员”“服务员”
如今,佛山市南浦新村小区23座的楼长潘丽燕已习惯时时盯紧手机,查看楼里微信群有什么新消息。居民在群里提出一个问题后,大家马上回应,发挥专业所长,提供解决办法。
“我们设立了‘和事佬’服务站,社区内的警官、律师、老教师、老专家等组成志愿团队,用专业知识帮助大家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潘丽燕说,在居民参与治理下,社区氛围越来越好,以往业主大会投票需耗时40多天,如今只需要一半时间。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在三次来粤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广东各地的社区,深入了解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情况,并明确指出,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总书记的精准指导,为广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打开新局面:通过坚定依靠群众、深入发动群众,广东大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专业规范运作、依法依规办事,社会治理参与渠道不断拓宽。
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日渐壮大,他们发挥所长、集力聚智,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在汕头市金平区百合园社区,年近古稀的王阿姨时常穿梭在社区内,每当看到街面有垃圾,便将它们拾起来,放进准备好的塑料袋中,最后再统一扔到垃圾桶。“我是‘红袖章’巡逻队的一员,还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在为大家服务。”王阿姨介绍,在社区,像她这样的“红袖章”巡逻队志愿者还有不少,他们每天坚持在社区开展义务巡逻,确保每个角落干净卫生。
随着志愿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人人都是“管理员”“服务员”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佛山南海区里水镇金峰洲社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小区微改造;珠海香洲区碧涛社区党群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免费家电维修服务;广州保利花园志愿队每月开展一次义剪义诊便民服务,并坚持在传统节日慰问孤寡老人……
全国首条义工热线、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登记的志愿服务社团、全国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志愿服务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被列入顶层设计、予以常态化推进。2012年起,广东每年3月都会举办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系列活动。
越来越多市民主动加入到志愿队伍中,成为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和效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广东全省注册志愿者超140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达13.2万个。
数字技术赋能
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随时查看垃圾清运车的作业情况、实时监测河道水位状态、集中控制及管理路灯……在横琴物业城市综合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平台,可随时掌握岛上的大小事。
2018年5月,横琴在全国首创“物业城市”,对各类城市部件实现24小时实时跟踪、可视化呈现、即时报警、智能派单等功能,让城市更宜居,群众生活更美好。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创新社会治理寄予厚望,在2020年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明确指出,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广东依靠科技创新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将大量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到基层社会和治理应用中,全面构建“综合网格+综治中心+‘粤平安’云平台”的全覆盖立体式智能化工作体系。
通过科技赋能,各地纷纷以智慧建设提升治理效能:广州在全市11个区、176个镇(街)全部建成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深圳在全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整合8000余项服务;珠海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与禁毒、消防、市场监管等系统融合“多网合一”;汕头开发“社情地图”平台,以大数据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如今打开汕头濠江区“濠江网格通”APP,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不能就地解决的问题,可第一时间通过APP上报区综治中心,由综治中心接件分派处理,职能部门及时响应落实,实现“格中事、格中办、格中了”。
基层治则天下安。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广东正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切入点和发力点,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持续打造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沿着足迹看变化
①深圳北站社区:推出社区共享会对接居民需求
优化党群阵地布局,建设党群服务V站;在党群阵地设置歇脚屋、暖心柜,让党群阵地与居民更亲近、服务项目更温暖……近年来,深圳北站社区党委将共建共治共享融入社区治理实践全过程。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总书记视察过后,北站社区加快社区治理步伐。2019年3月,北站社区推出社区共享会项目,鼓励社区居民分享时间、技能、服务等资源,对接居民群众需求和社区治理所需。截至目前,共享会已累计发展会员超万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7,服务时长超过75000小时,会员涵盖了社区党员、社区工作者、楼栋长、企业员工和广大居民,还有社会组织、物业管理处、爱心企业等集体会员。
2019年10月,北站社区推出智慧指挥中心,率先试点运行“党建引领社区‘智’理”信息化平台,对接整合辖区26个系统、上万个智能感知设备,建立全覆盖物联感知体系,实现了“一网全面感知、一键接办诉求、一屏实时调度、一路护航安全”。
2020年2月,“党建+科技+治理”模式被列入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并在全省推广。
如今的北站社区,建设更好、管理更好、治理更好,成为居民的“最美北站家园”。
②渔民村:组建自治队伍 每年考评激励
350米的村史文化长廊,展现70余年发展史;431项政务服务“一站通办”,自助智慧政务驿站24小时“不打烊”……近年来,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带领村民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2012年12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了渔民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居委会,详细了解渔民村发展历程;走进村民邓伟雄家里,与大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说变化,欢声笑语不断。
10年来,渔民村发生巨大变化。2012年至今,渔民村集体资产从1.9亿元增长到3.8亿元,村民户均收入从50万元增长到120万元。
2019年,深圳还以渔民村所在的渔邨社区为试点,探索超大型城市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新路径:目前已实现区、街、社区三级431项政务服务“一站通办”,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智慧政务驿站实现230个事项自助办理;“港人服务中心”和“港人服务专窗”为港籍居民提供30项服务。
近年来,渔民村还先后建立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志愿服务队、美好社区联络员队伍等。目前,社区共有9支群众自治队伍。每年社区按照考评激励机制,评选星级自治队伍,挖掘和培养社区领袖,提升群众自治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水平。
■亲历者说
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莹莹:
牢记嘱托 做好助残事业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北站社区,了解社区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等情况。正在社区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居民张莹莹,向总书记介绍了她所从事的助残工作。如今,张莹莹所负责的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已帮助2700多名残障者成功就业,未来,她还将继续努力,帮助更多残障者实现美丽人生。
南方日报:总书记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你交谈,你对当年的场景有什么印象?
张莹莹:那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天。那天,总书记走进我们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居民生活,当时我正在中心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就向总书记介绍了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的多元化就业模式,总书记听后,连说了三个“好”。我至今还清楚记得总书记对社区服务的叮嘱,“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南方日报:你如何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残疾人服务方面做到精准化、精细化?
张莹莹: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我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做好公益助残事业的信心。为了帮助更多人,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与龙华区残联筹划创办了龙华区残障者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龙华区IC爱创空间”,从肢体残疾义诊医疗救治到为创业初期及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孵化服务、资源对接及商务服务等,给予残疾人朋友全方位的就业、创业平台综合发展支持。这些年,我们帮助了2700多名残障者成功就业,并孵化出残障者创业企业和社会组织27家。
我们还开展了精准康复医疗服务,为肢体残障人士开展残障者矫形与重建医疗;探索残障者多元化就业,开展茶艺、插花、咖啡、平面设计、3D打印、粤菜师傅、短视频直播、非物质文化苏绣等培训,帮助残障者实现就业;着眼于人才振兴,实施“残障者低中高档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涉农残障人才培养。
南方日报:在你们的帮扶下,残疾人朋友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莹莹:他们学到了一技之长,不仅改善了经济状况,也变得更加阳光、更加自信了。2020年母亲节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名外省受帮扶的残障朋友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拿到了第一份收入,给妈妈买了一份母亲节礼物,这是他长到38岁,给妈妈买的第一份礼物。这个“38岁的第一次”的故事,让我很受触动。未来,我希望通过“雨燕”团队的力量,在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作出贡献。
■一线案例
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办事不用到处跑
罗湖桥头,深圳河畔,搭上时代快车,渔民村续写了“春天的故事”。当地居民都说,万元户村是它的1.0版,城市更新花园社区是2.0版,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则是它的3.0版。
随着深圳首个多功能、复合型3.0版本党群服务中心建成,这里的基层治理创新持续探索,推动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日益提升。
党群服务中心里边的社康中心布置整洁温馨,提供优质中西医诊疗服务,还定期开展中医药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
集成“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一体化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将高品质的公共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在35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政务服务窗口、社康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图书馆等一应俱全。
在这里,能够实现230个事项自助办理,从而实现“10分钟政务服务圈”。曹女士到党群服务中心办理相关证明,只用了5分钟。“现在办事不用到处跑,一下楼就能办完,太方便了!”
在这里,“社区治理综合分析会”每月召开一次,由社区党委组织,参与成员包括“两代表一委员”“两新”组织党组织、街道各部门、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小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民代表、社区社会组织、驻辖区企事业单位等。
通过召开集体会议,大家合力解决居民关注的社区治理顽疾,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
如今,科技的力量也加入进来。2020年,智慧渔邨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居民拥有了“AI机器人管家”。通过接入消防、水务感知设备和公安的视频监控,可以实现一张图实时掌握社区安全动态,居民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南方日报记者 尚黎阳 夏凡 吴永奎 祁雷 钱明雅
统筹:骆骁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