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州海珠湿地想“出海”申报国际重要湿地

打造全国首个“上云”国家湿地公园

2022-09-28 10:57 来源:南方都市报 夏嘉雯

海珠湿地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到了Ⅲ类。

海珠湿地吸引了很多观光人群。

  在2000多万人口的广州,距离珠江新城CBD仅3公里的城市中轴线上,一块11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融汇了繁华都市和自然生态美景,这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海珠湿地。

  海珠湿地是广州市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9月22日,记者从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近期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初步结果,广州市湿地总面积约7万公顷,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个。今年,广州正积极推进海珠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的工作。

  现状

  广州建成湿地公园25个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广州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的过渡地带,拥有山、水、林、田、湖、海的优秀自然资源禀赋,河流水系发达,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广州建立了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根据近期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初步结果,广州市湿地总面积约7万公顷。截至目前,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

  “广州市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为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探索实践湿地生态修复,总结出富有广州特色的农耕文化遗迹、废弃矿坑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为国内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湿地保护修复方案。”吴敏介绍,近年来,广州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湿地保护修复典范。据各点最新监测数据,广州市湿地范围有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87种。

  黑脸琵鹭、银鸥流连于城央的麓湖景区,黄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獭、豹猫、赤麂、白鹇……这些广州人旧时常见的野生动物重现人们视野,见证着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正润泽着广州这座千年花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吴敏说。

  吴敏透露,广州积极推动建设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已有省重要湿地1处,今年正在积极推进1处国际重要湿地、2处省重要湿地申报和认定工作。

  保护

  探索湿地价值转化途径

  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广州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实施了海珠湿地的人工复合湿地、花都湖的矿坑湖、南沙滨海湿地、天河大观智慧湿地等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游憩休闲生态产品,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营商环境水平,走出一条湿地治理服务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海珠湿地通过“只征不转”的保护模式,将万亩果园转变为城央的“绿心”“南肺”,吸引了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湿地周边汇聚,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环海珠湿地价值圈的生态核心。南沙湿地作为广州南部的生态调节器,为推进落实“南沙方案”提供生态绿核支撑。花都湖湿地从一个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石场,变成了今日白鹭嬉戏、水草丰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万,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天河湿地公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智慧湿地,为天河智慧城夯实生态基底。

  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傅京燕表示,湿地公园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保护建设湿地公园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湿地以独有的生态功能辐射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强的环境正外部性,释放生态红利,吸引新型产业,尤其是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相关产业在区域内集聚与发展。”傅京燕表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产品属于公共产品,价值不容低估。湿地公园正是由于环境生态产品所具有的非营利性和普惠性的特征,因此需要城市有更多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亮点

  海珠湿地小目标:要做全国生态地标

  “从2012年9月湿地一期开放至今,海珠湿地已历经十个春秋,不仅在生态上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海珠乃至广州的整体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发布会上,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蔡莹介绍了海珠湿地保护十年以来的亮点。

  海珠湿地全国首创“只征不转”保护性征地。2012年,政府将面积达1.1万多亩的万亩果园集体农用地征作国有,广州“绿心”的保护从此开启新篇章。2015年建立了广州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广州放弃万亿的土地商业开发价值,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中心打造了面积三倍于纽约中央公园的城市绿核。

  经过十年努力,湿地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到了Ⅲ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比周边平均水平低约20%,气温比周边区域低0.5-1℃,地球之肾、城市绿肺、城区氧吧、海绵城市等功能不断凸显。此外,海珠湿地秉承基于自然的修复方案,生物多样性逐年上升。近两年连续发现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以及9个中国新纪录种(包括1个新纪录科和3个新纪录属,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十年间,鸟类从77种上升到187种,是原来的2.42倍。如今,在城区中央的珠江河段和各大公园都出现了白鹭群飞的景象。

  作为海珠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自2012年开始开展“海珠十里·城央湿地”品质提升规划、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等十余项工作。对于海珠湿地下一步的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所所长胡峰介绍,广州市正在研究将海珠湿地纳入广州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更高能级的生态系统。依托湿地,迁地保育南中国珍稀乔木,建立湿地植物“种源库”,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园,让海珠湿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地标。

  蔡莹介绍,有了过去十年的积累,海珠湿地已经在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科研监测等方面形成系列标准。下一步,海珠湿地将实施“出海计划”,整合已有的做法,梳理成熟经验,推广到不同的湿地同行中去。目前,海珠湿地正打造全国首个“上云”国家湿地公园,在日常工作、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等方面提升智慧化水平。同时争取加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申报国际重要湿地,讲好海珠湿地的故事。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周晓丹 供图:广州市政府新闻办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刘竞宇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