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自由行”20年:单向流动→双向奔赴→湾区融合

“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启动20周年,在软硬联通建设的加持下,通关便利化水平提升

2023-07-28 09:16 来源:南方都市报 黄海珊

  今天是“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启动20周年。这项政策,香港坊间素来称之为“自由行”。当时间的旋转门转到最近五六年,站在深圳这边回望香港又会发现:自2017年国家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来,“自由行”不再是内地到香港的单边支持政策。特别是在今年全面恢复通关后的大半年时间里,“自由行”已被包括香港居民在内的湾区民众,共同演绎成为现象级的“双向”行动,并带上浓浓的生活气息。

  A

  惠港政策助香江飞渡险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跌宕起伏的大时代下,有人说,“危中有机”是香港回归后的时代印记之一,亦是香港“狮子山精神”的其中一个体现。事实上,回归后的香港,之所以能一次次飞渡险滩,离不开中央政府一次又一次伸出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中国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政策,即“自由行”政策,就是中央政府有力支持香港恢复和繁荣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自由行”不到一个月从珠三角4市扩至8市  

  2003年,香港遭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香港经济在当年第二季度急速逆转,特别是4、5月份,访港游客人数分别大跌64.8%和67.9%。香港的整体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在香港最困难的时刻,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CEPA(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多项支持香港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开放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旅游,是CEPA在旅游服务业方面的一项重要承诺。

  在2003年7月前,内地居民只能以探亲、商务及参加旅行团的形式申请到港澳旅游。也就是说,如果要去香港旅游,必须跟着有专营权的旅行社“团进团出”。

  2003年7月28日,首批以个人身份前往香港旅游的“自由行”,分别在珠三角的东莞、佛山、中山、江门这四个指定的城市正式拉开大幕。未曾满月,又扩展到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惠州这四个城市。在2004年“五一”黄金周,“自由行”政策在广东省全面铺开。截至2007年1月,共有22个省(区、县)的49个城市实施了“自由行”政策。  

  深户“一签多行”优化为“一周一行”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来袭。为体恤香港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遭受的冲击,2008年12月19日,中央政府以“组合拳”的形式,出台14项挺港措施,力度远超1998年。其中,就包括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内容。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4月1日起,深圳户籍居民可以办理一年内多次往返香港的签注。“一签多行”等同于一年无限次往返香港。深港“双城记”的精彩故事,也因此提升到新的版本。

  但此政策在深圳实行后,一些职业水客借此政策,频繁往返香港“带货”,不仅扰乱了内地市场经济秩序,也给港人生活带来困扰。鉴于香港的承受能力,2014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取消“一签多行”,请求改为“一周一行”。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准备,2015年4月13日起,深圳居民赴港签证,改为“一周一行”签注。

  对此,时任特首梁振英曾公开致谢:“在国家不断放宽内地居民出境和世界各地不断放宽中国内地居民入境的大环境下,中央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中央理解香港承受能力的问题,我们亦得到深圳市和广东省对香港现在面对情况的谅解。在这里感谢中央政府,感谢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

  此后,赴港澳个人游的城市一直没有再增加。时光的旋转门似乎就停留在2007年。直至现在,还是只有49个城市开通了“自由行”。些许不同的是,2017年8月1日以后,经所有口岸去港澳的团队游签,不用经旅游团就可直接过关。而更为便利的是,2019年4月1日起,港澳通行证“全国通办”,申请人异地就可申办旅游签注,还可在自助签注机上办理,立等可取。  

  旁白

  “自由行”让香港受益良多

  “自由行”究竟对香港经济起到什么作用?据统计,1997年到港的1300万游客中,只有300万内地人,占比23%;2003年启动“自由行”之后有800万人次。而在疫情前的2018年,来港的内地游客达到最高峰值5103万人次。

  香港美妆某零售连锁商,就是抓住“自由行”的政策红利得以发展起来。疫情前它在香港共有46个门店,其中几个还是以高企的店租拿下的黄金商铺。位于尖沙咀北京道一个约650平方米的大店,就是在2011年时以50万港元月租拿下的。当它成为内地游客扫货的店铺后,到2014年2月续租时,月租涨到约132万港元。

  李嘉诚在2015年讨论收紧“自由行”的一片热议声中,曾公开表示,内地是香港最大的靠山,如果没有“自由行”,“股票会跌1000点以上”。何超琼女士也曾表示,香港在惠港政策下受益良多。在她看来,“自由行”为港澳之旅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事实上,她与港中旅于1999年合资成立的“喷射飞航”往来港澳的快速客船业务,也因此开创了全新的篇章。

  

  从“自由行”到“湾区通”

  可以说,“自由行”实施以来,为香港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增进两地民众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福祉,让普通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年轻人从经济增长中产生足够的获得感,从而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呢?这是摆在中央政府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  

  港澳青年来粤发展拓宽创新创业空间  

  时间的旋转门转到201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日这天,在习近平主席亲自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此拉开大幕。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建设大湾区对于香港的意义在于,通过“互联互通”,包括硬联通和软联通,将香港民生难题置于大湾区这个更广阔的腹地中考量,将香港年轻人的未来与大湾区这个更大的经济体紧密关联,让他们迸发更为强大的创新力。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居民来内地就业无需办理就业证、申领居住证,回乡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功能升级享受内地逾30项公共服务,允许在内地申请换发补发回乡证等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青年往返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生活、创新创业的“自由行”政策相继出台。

  特别是在2019年底,16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措施出台,包括便利港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房屋、支持便捷使用移动电子支付、保障在粤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教育这些惠民举措。

  与此同时,广东省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体系,发布在粤就业创业“政策包”,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来粤发展、创新创业。

  随着这些“双向”支持政策的出台,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莲塘/香园围口岸等重要的互联互通硬件基础设施的建成启用,可以看到,大湾区内部已搭建成越来越便利越来越高效的“自由行”的“湾区通”通道,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的身影亦遍布珠三角九市。而粤港两地越来越频密、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广泛的“双向奔赴”式的交流与融合,则要等到全面恢复通关后。  

  粤港两地“双向奔赴” “反向代购热潮”兴起  

  2023年2月6日起,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所有内地与香港“通关”口岸不设人数限制,无须预约。

  通关后,一系列利好接踵而来:广深港高铁发车数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深港地铁公交扫码互联互通,全面恢复实行内地居民赴港澳团队旅游签注“全国通办”……经受疫情打击的香港零售业、备受煎熬的香港餐饮行业,再一次迎来一批批“自由行”的内地游客。

  像前面提到的某美妆零售连锁商,随着通关后客流量回升,拉动了新财年一季度业绩。据其2023/24财年一季度显示:2023年4月1日-6月11日,实现营业收入8.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9%。

  全面恢复通关,是粤港两地1098天后的重逢,意味着不仅是家人朋友间的团聚,更是粤港两地的“双向奔赴”。

  2月6日零时,在皇岗口岸开放后,首位通关过深圳的旅客,竟然穿着拖鞋为“食宵夜”而来。当天9时20分,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带领80人的考察团走出广州南沙庆盛高铁站,展开为期两天的考察。这是恢复全面通关后,首个访问内地的香港考察团。

  暂且不论梁振英带队的考察团如何重启两地频繁密切的经贸投资往来。因为更有意思的是,或许就是从这一天起,无论是香港普通市民还是上层人士,慢慢组织起了湾区“自由行”的人潮,甚至在他们的积极行动下,还在深圳演变成现象级的“反向”消费潮。

  今年4月,据媒体报道,多位特区政府官员、特区立法会议员等香港政界人士选择在休息日或假期赴内地游玩。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4月份来深圳游玩时,甚至还在深圳书城外偶遇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容海恩。黄伟纶表示,2月初莲塘/香园围口岸开通旅检后,他和家人每次均在10分钟内完成过关,走出口岸就可直接接上深圳地铁2号线,自行游逛非常便利。

  周末到深圳尝美食、逛商场、看演出,迅速成为许多香港市民心中优选的休闲方式,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而由他们掀起的“反向代购热潮”,更是不时见诸媒体报道。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仅6月份,北上港人总数就超过408万人次。

  旁白

  大湾区融合步伐越来越快

  为便利港人快速进入大湾区内地九市,今年7月1日零时起,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车主获准后,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截至7月25日19时,香港单牌车通关总量已经达到4700辆次。

  “港车北上”是香港到内地出行交通工具的又一次大升级。从两地人员“自由行”,到香港机动车单边“自由行”,“港车北上”  的一小步,其实是大湾区融合的一大步。

  可以说,过去20年来,港澳居民从观望到行动,从单向流动变“双向流动”。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在软硬联通建设的加持下,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的进程在提速,便利化程度越来越高,融合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湾区居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而随着大湾区内部人才要素的流动,更是加速了三地的互通互融。大家在流动中相互交流,在流动中相互影响,在流动中美美与共,为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平添无限活力。

  亲历者讲述

  港科大教授、港科大深圳平台负责人杨晶磊

  港科大多年来的“布局” 让师生北上“自由行”更顺畅

  “来到深圳,我会买一些非常新鲜的水果回香港。像现在是水蜜桃的季节,我就经常来内地反向代购。前段时间是荔枝的旺季,真是又便宜又好吃”。

  聊起最近港人热衷到深圳反向代购奶茶、糕点一事,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晶磊很开心地和南都记者分享,他也是反向代购人潮中的一分子。  

  特别鼓励香港学生多去内地走走看看  

  杨晶磊认为,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从单向流动到双向流动再到现在大湾区更强调的全面融合,就是“顺势而为”。

  在他看来,香港到内地的“自由行”其实更早前就发生了,当然这个“自由行”并非普及到每一个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港资、港人北上,慢慢地把产业导到内地,并与内地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在专业的商业领域的“自由行”。

  同时身兼港科大深圳研究院的院长,今年通关后,杨晶磊大约一周三次会前往设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福田保税区的研究院。从港科大乘车经福田口岸到他在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办公室,大约也就一小时的时间。因此,当天通勤时间跟在深其他同事差不多。

  杨晶磊说,到内地做事,尤其在大湾区内做事,交通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假如单程就要花两三个小时甚至四五个小时,肯定就没有跑的意愿。这几年来大湾区交通的效率一直在提升。像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港车北上”政策,目前虽然只适用于港珠澳大桥,但他听说很快将有希望在河套合作区落地,这样的话就可以“说走就开车走”,非常自由非常方便。

  杨晶磊认为,早年的香港,或许用一个“八达通”就能“走遍全港”。但现在情况变了,如果执着在香港“不动”的话,机会就少了。作为老师,杨晶磊说,他特别鼓励学生尤其是香港本地的学生,多去内地走走看看,机会都是在碰撞中产生出来的。因为在这点上,他有切身的体会。

  杨晶磊曾在德国攻读博士,在美国做博士后,此后加入南洋理工大学,2016年才加入港科大,是一位有国际化背景的科创人才。自2009年以来,他在自己的材料研究领域完成了50多个由政府和工业合作伙伴支持的项目并和学生们一起创立了数家技术型初创公司。

  “我是2002年出国的,到现在已有20余年。绕了一圈,我觉得港科大对于我们中国人或是华人学者来讲,是最好的地方,没有之一。因为如果你想不受干扰独立地做科研,凭借‘一国两制’的优势,在教授治校的港科大实现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想做应用,想往内地拓展,那这里是绝好的起点。”  

  去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创业是大趋势  

  杨晶磊认为,走进大湾区内地城市,去了解、去理解,甚至去生活、去创业,这是一个大趋势。“港科大这些年在大湾区的布局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的渠道,它能够让我们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去内地,去交流,去拓展,去发展,去生活,去创业。”

  杨晶磊说的港科大的“布局”,指的是1999年与北京大学、深圳市政府共同成立的深港产学研基地,2001年在南山区成立的深圳研究院,2007年在广州南沙成立的霍英东研究院,2012年在佛山成立的LED-FPD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20年在河套合作区成立的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再有就是去年开门迎新的港科广新校园。

  杨晶磊认为,港科大的这些布局,相当于很早就给她的师生们打开了“北上”的大门,还有学院派创业大咖、香港科大知名教授李泽湘在东莞松山湖的创新创业基地,都是追梦人的圣地。

  杨晶磊告诉南都记者,他还是香港科大-博智林联合研究院的执行院长(注:博智林为碧桂园旗下的负责建筑机器人研发的全资子公司),以及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工程材料与可靠性研究中心主任。前三年受疫情影响,与内地往来颇受限制。等9月份他的一门本科生课程开始后,他打算把那些与内地合作密切的平台开放给学生,介绍、推荐他们去那里实习,给他们争取更好的实习条件、提供最大的便利。

  “人的梦想有时候需要点一把火,需要‘撩’一下,他的激情可能就燃起来了。就像我来到港科大不久,就去内地拓展。当时我也是坐船当天往返南沙港,虽然会觉得累,但想想心中的目标,那交通这些困难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当你的目标够远大时,山峦都会变得渺小。”杨晶磊一直深信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充满福气,在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中一定会再放异彩!  

  时间轴

  20年20事

  2003年7月28日

  内地赴港“个人游”政策开始实行

  2003年7月28日

  “自由行”政策在东莞、佛山、中山、江门四市启动

  2003年8月20日

  “自由行”政策扩展至广深珠惠四市

  2004年2月25日

  对港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4年5月1日

  “自由行”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广东全省

  2006年3月6日

  香港居民可用支票在粤消费

  2009年4月1日起

  深圳居民可办一年多次往返香港签注

  2015年4月13日起

  深圳居民赴港签证,改为“一周一行”签注

  2018年7月28日

  香港居民来内地就业无需办理就业证

  2018年9月23日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

  2018年9月1日

  港澳台居民申领居住证

  2018年10月24日

  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

  2019年4月1日起

  港澳通行证“全国通办”

  2019年10月起

  港澳居民回乡证功能升级

  2019年11月6日

  16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措施出台

  2020年8月26日

  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启用

  2020年10月10日

  可在内地换发补发回乡证

  2023年2月6日

  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

  2023年4月

  多地往返香港高铁列车恢复开行

  2023年5月15日

  全面恢复实行内地居民赴港澳团队旅游签注“全国通办”

  2023年7月1日

  “港车北上”正式实施

  采写/整理:南都记者 黄海珊 实习生 田桔宏

编辑:杨格   责任编辑:于艳彬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