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一组全家福对比照刷屏背后,是一群大学生眼中的贵州乡村巨变

10年,他们为6998户家庭,拍摄14673张照片

2022-12-01 11:45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余毅菁

图片

2012年,紫云县四大寨乡牛场村的土路,下雨天泥泞难行。

图片

2022年,牛场村的平坦大道。

图片

2012年7月,牛场村罗三妹(左三)一家,左右分别是侄子和侄媳以及孙女们。

图片

2022年5月,罗三妹老人(左三)被孙女接到县城安度晚年。

  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的一个摄影团队,从2012年起,翻山越岭深入村寨,免费为农村家庭拍照。

  10年来,他们走过25个村寨,为6998户家庭拍摄了14673张照片。日前,多张来自贵州山区10年前后全家福对比的照片刷屏网络,“意外”展现了中国乡村的深刻变化,引发网友关注。郑宇潇向南都记者回忆,10年前深入山村拍摄时他的第一感受是贫穷。“那时交通非常糟糕,入村都是泥泞的小路,到处看到的是用木头和篱笆搭成的小屋,只有老人和小孩居住”。

  10年后,周嘉璐告诉南都记者,入村的路早已变成平坦大道,多家村民建起三层小楼,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就业。郑宇潇说,通过镜头的持续纪录,他明白了摄影的意义。

  1

  初衷

  去“拍点照片”

  郑宇潇没想到,自己创办的“1家1”校内拍摄团能延续10年。

  2010年,郑宇潇作为贵州师范大学摄影系新生,和同学结伴去购置相机。在关于如何让相机发挥价值的讨论中,来自贵州遵义的同学提议“给村子里的老人拍点照片”。当时,两人都没在意这句话。

  2012年4月,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两人重拾了这个话题。郑宇潇说,那一句“拍点照片”让彼此突然意识到:在贵州一些偏远的农村里,很多家庭翻箱倒柜也找不出一张全家福,有的老人大半生已过,都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孩子们的童年也无从回忆。

  一个“全家福”的拍摄计划就此萌芽。

  2

  筹资

  个人自费+卖废品

  一群年轻的学生摄影师并没有太多钱。郑宇潇说,摄影团初期只有11名成员,活动经费是每人出了300元,通过在学校收集塑料瓶、旧报纸等废品换钱,一共凑了不到4000元。

  他们用这些钱购置了打印机、打印纸、过塑膜、墨水等设备,以及帐篷、睡袋、压缩饼干、方便面等。

  2012年5月底,他们开始了首次拍摄计划。第一站,他们到达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堕却乡等村寨。

  郑宇潇回忆第一次拍摄,交通很不便利,摄影团需要先从贵阳坐火车到六盘水,再转坐班车到达紫云县,徒步前往村寨。仅去程就需要花费1天时间。

  “那时村庄道路基本都是泥巴路,加上贵州的多雨天气”,郑宇潇表示,走访拍摄经常遇到一滩泥水路。村民房屋是用木材或篱笆墙筑成,照明效果不理想,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村里的小学也显得破烂。

  摄影团到达目的地,当地村民都很热情,会盛装打扮,尽管有些服装已经很破旧。郑宇潇说,“那时拍摄的全家福大多并不齐人,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对于摄影团而言,拍摄“全家福”是他们出发的开始。对于村民而言,拥有一张包括自己的照片是欢喜的,对于齐人的全家福,是渴望的。

  那一次,“1家1”拍摄团为村民免费拍摄、打印照片460多张,很多村民收到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

  3

  接力

  一届届学生坚持十年

  郑宇潇等“第一批”摄影师把“全家福”带回校园后,引起反响。从此贵州师范大学一届又一届的摄影学生,接力地翻山越岭深入村寨,免费为农村家庭拍照,至今已坚持10年。

  来自贵州师范大学2020级摄影系的学生周嘉璐,从2021年加入拍摄团,如今已是新一代的负责人。目前大三的她,笑言开始“交棒”给新人。

  “现在入村的交通方便了很多,进村不需要背着相机、行李和打印机,徒步三四个小时。现在有车子直通村子,拍摄遇到的困难不多。”她说。

  与10年前相比,村庄里原来用木头或篱笆筑成的小屋大多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敞平房和两三层的小洋楼,村民不再使用柴火取暖,即便在晚上也是灯火通明。村民逐渐摒弃低效的耕作形式,开始使用机械化的设备帮助生产。

  让周嘉璐感到欣喜的变化是,村里变得更热闹了。“更多外出务工的男性选择回到家乡就业,越来越多农村家庭得以团圆”。

  周嘉璐给南都记者举例,她曾到牛场村的韦红雨家拍摄。10年前,师兄师姐曾为这家人拍摄一张“全家福”,当时照片里只有女性成员和孩子们,家里的男性都在外打工。

  如今,韦红雨一家凭借布依族刺绣手艺,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并通过直播带货、合作社等方式扩大手工刺绣生意,她得以与长期在外打工的丈夫团圆。

  唯一不变的是,村民还是像10年前一样:热情。每次前往一个村,村长会提前在村口等待,周嘉璐说,“村民会分享家里的栗子、枇杷,还会为拍摄团成员酿酒,这是他们对我们多年拍摄的感谢。”

  4

  “1家1”

  展现中国乡村之变

  “全家福”拍摄项目已接力十年,周嘉璐表示,贵州师范大学一届又一届的摄影系学生前后200多人投身其中,走过25个村寨,共为6998户家庭拍摄了14673张照片。

  毕业后,郑宇潇成了一名摄影师。多年来,他始终关注着“接力”队伍,并偶尔回到曾经拍摄的山村。

  郑宇潇留意到,近年来各个村开始有了新修葺的小学和配套的幼儿园,甚至有了养老院,很多老人被纳入到了医疗保障体系中。

  郑宇潇向南都记者展示了一组穿越10年的全家福。

  2012年7月,他在安顺紫云县四大寨乡牛场村为78岁的罗三妹拍摄了全家福,当时老人独居在村里简陋的木屋中,唯一的儿子已去世,陪伴在侧的是侄子、侄媳和孙女。

  2022年5月,郑宇潇回访时了解到,罗三妹老人在2015年被长大成人的孙女接到县城安度晚年。郑宇潇随即赶去,为老人拍摄了一幅儿孙满堂的全家福。

  “当初摄影团命名为‘1家1’,是单纯希望为每个山村家庭做个记录,留存一张全家福。10年过去,这些作品记录的不仅是每个家庭的面孔,也‘意外’展现了中国乡村10年之变。这是让我感到骄傲而欣慰的,也明白了摄影的真正意义。”郑宇潇希望“1家1”摄影团能够一直传承下去,通过摄影,一直记录中国乡村的美好变化。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刘竞宇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