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冬奥舞台上的中国文化“青年说”:他们用别具一格的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讲述中国故事

2022-02-19 07:35 来源:南方日报 黄堃媛 李培 刘长欣 王凯

  这是体育的盛宴,也是文化的盛宴。从奥运奖牌同心圆玉璧、跳台滑雪场“雪如意”浓缩的中国元素,到开幕式上一朵雪花、主火炬“一叶知秋”传递的中国哲学,北京冬奥会成功向全世界讲述了一个意蕴深厚、韵味悠长的中国故事。

  一批有才华、有梦想、有文化自信的中国青年登上冬奥舞台,共同参与到这一宏大、动人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一批“90后”青年成为开幕式视觉效果设计者;青年设计师的想象力为吉祥物“冰墩墩”全网走红埋下伏笔;年轻华人插画师因冬奥邮票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设计力量……

  1931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回忆录》导言中写道:“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道德理念,肩负着对世界青少年的教育使命。”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随着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对中国青年崛起的百年追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用技术具象化表达中国式浪漫他们像《狙击手》里的五班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如何在冬奥的舞台上呈现给全世界观众?让参与开幕式视觉设计的广州美术学院的大学生犯了愁……

  如果说这届冬奥会讲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故事,那么故事起源就是开幕式上的一块“冰”。

  从巨大“福立方”的技术呈现,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视觉表达……去年4月起,一群青年人把“鸟巢”当成第二个家,经过无数次的细化、调整、演算,一块裸眼3D的“冰”终于诞生。围绕这块冰,才有了更多“中国式浪漫”的呈现。

  苏明泽今年23岁,是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2021年7月,他和同学刘苏晨、张俪、金帅、陈子健、谭文隽,加入了青年艺术家曹雨西工作室团队,参与到冬奥会开幕式的视觉设计制作中。

  作为数字视觉艺术家,曹雨西2020年选择从纽约回国发展。彼时,他与几位学生的相识不过2个月——2021年5月他在广州美院开设了一门表演设计课,6名研究生是他课上的学生。

  团队接到的任务是,要在“鸟巢”地屏上制造一块立体的冰。导演张艺谋要用这块巨大的冰——“一块喜庆的冰”,展开整场开幕式故事的讲述。

  在一次和张艺谋的视频会上,团队了解到张艺谋的想法是,制造一个“老天爷的光刻机”——从天上用光往一块澄净透亮的冰上雕刻福字。他们绞尽脑汁、通宵达旦地做了很多种想象中的光刻机,却一一被导演冷冰冰的“不行”打回现实。

  从“不错的万花筒”到“老天爷用指甲盖抠的福”再到最终的“福立方”……半年时间过去了,当从导演口中得到“还行、能用”的评价时,大家欢呼雀跃、抱成一团。

  “最终,我们运用传统平面设计、新兴媒体艺术以及媲美电影特效大片的合成逻辑,完成了这个天方夜谭的想法。”曹雨西说。

  苏明泽在团队中负责三维建模和技术美术。在他看来,创作过程最艰难的部分莫过于黄河之水的表现。

  把传统文化命题具象化,是第一道难题。“50帧合成一秒、渲染一帧要1小时,要想体现瀑布的体量,流体模拟加上数以亿计的粒子运动,一度超过了机器的承载能力。”苏明泽说,几个制作团队为此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反复改良。

  “一开始,有的小朋友不理解,认为明明可以做得更酷一些。随着后来越做越深入,他们发现,原来中国文化就是最酷的。”曹雨西感触很深,游学美国多年的他,第一次与中国“90后”青年学生并肩战斗。

  开幕式结束后,曹雨西在微信群给同学们发的一段话中有一句这样的比喻——你们就像张艺谋电影《狙击手》里具有钢铁意志的五班。

  冬奥吉祥物全球风靡背后他们让“冰墩墩”变得“暖烘烘”

  当“冰墩墩”刮起全球旋风时,外界对设计团队里青年人的贡献却知之不多。他们把对互联网“萌”文化的思考融入设计,为“冰墩墩”的走红埋下伏笔。

  早在春节前,叶梓琪就隐约觉得“冰墩墩”会火。那时他给特许商店打电话订货,店员告诉他,货已经不多了。他还天真地以为会很快补货,直到求“冰墩墩”的好友打爆了他的电话。

  叶梓琪是广州美术学院的“85后”教师,也是“冰墩墩”的主创成员之一。这个14人组成的设计团队里,最小的成员是“95后”。

  “14个人缺一不可。”“冰墩墩”设计团队总执行、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平云说,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相比单枪匹马,更易打破僵局。

  “冰墩墩”的设计过程,始终体现出对年轻人审美的尊重。从一开始,叶梓琪和团队成员对“冰墩墩”的设想就是一定要很萌、很可爱,要让年轻人喜欢。“从传播度和商业性的角度来看,带有萌文化色彩的形象更能‘火’起来,更贴合年轻一代心理,更能带动消费。”

  为寻找熊猫的“萌”,叶梓琪和团队去了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在那里,他们收集了上万个不同的熊猫形象,和饲养员“讨”来各种熊猫的萌照,每天观摩找感觉。在此期间,他们发现熊猫走路是“内八”,为此团队重新调整了“冰墩墩”的脚部,显得更加憨态可掬。

  “为让‘冰墩墩’更有动感和科技感,设计的最开始阶段,我们三维团队就介入了。”叶梓琪负责的正是三维部分的工作。

  他发现,套上冰壳的“冰墩墩”在灯光下很难呈现脸部轮廓,遮挡了它本身的萌态,为三维建模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次在吃饭时,团队年轻人注意到盘子上正在融化的冰块,观察冰融化后对后面食物的呈现效果,这给了大家极大启发。

  在尝试了200多种方案后,一种阳光下的冰雪效果成了最优解。“乍看是冷和硬的,实际上却带给人温暖、可爱的感觉。‘冰墩墩’其实‘暖烘烘’,契合人类对爱与温暖的追求,更能引起大家的共情。”叶梓琪说。

  如今,套着透明亮丽柔软外壳的“冰墩墩”,已然成为无数人心目中浪漫自信、开放包容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在它成为全球“顶流”的背后,是中国新一代青年人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的绽放。

  为联合国设计冬奥会主题邮票东方文化成为她作品的骨骼

  联合国首次为冬奥会发行主题邮票,设计者是广州大学毕业的“90后”阮菲菲。她说,中国文化背景是她在国际舞台发光的关键所在。

  春节期间,阮菲菲为联合国设计冬奥会主题邮票的消息,刷屏了广州大学校友的朋友圈。

  阮菲菲深圳长大、广州读书、纽约生活,毕业仅7年便成为享誉国际的华人插画师,不仅将美国插画师协会、英国视觉创意平台等多个国际奖项收入囊中,还受邀与卡帕、奔驰、巴宝莉等国际品牌合作。

  她为冬奥设计的“体育促进和平”主题邮票,票面上高山滑雪运动员、单板滑雪运动员、花样滑冰运动员凌空飞跃,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绘画线描特点,在静止的画面上制造出速度感,实现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阮菲菲说,中国文化背景是她在国际舞台发光的关键所在。她常用中国墨水和毛笔,更倾心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留白”手法和“大道至简”的理念。“留给观众想象空间,比‘把话说完’更好。”

  “纽约的生活就像她作品的皮肉,东方文化才是她作品的骨骼。”在中国美协理事、动漫艺委会副主任金城看来,阮菲菲代表的一批“90后”艺术家,具备更强的在国际舞台演绎中国文化的能力。

  近年来,从故宫文创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走红全网,在中国青年一代中间掀起前所未有的“国潮热”。一项报告显示,在关注“国潮”群体的年龄分布上,“90后”占比49%,其次是“00后”占比26%。他们受到全方面、多角度的文化熏陶,是中国潮牌、国产动漫和大国科技的追逐者、消费者和创造者。

  在北京体育大学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邹新娴看来,青年一代已成为展示、讲述中国文化的新鲜力量,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成功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李培 刘长欣 王凯 实习生 何蕊诗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