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又有新动向。
7月2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明确,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是中央首次将“自愿、弹性”列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自愿、弹性”原则?未来的退休时间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南方+记者专访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
原新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原有退休年龄制度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延迟退休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自愿、弹性”原则避免了延迟退休“一刀切”,为个人延迟退休提供自主性,是务实且人性化的政策导向。
中国老龄化程度如何?
南方+: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1.1%。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处在什么样的水平?
原新:就当前的人口老龄化水平而言,中国在全球国家和地区中排名60位左右。从老年人口总量来看,中国无疑位居全球首位。这一地位预计将持续至本世纪60年代前。
2000年—2023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从超10%攀升至超20%,表明中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一转变速度之快,相较于多数发达国家历经的七八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过渡,显得尤为迅猛。虽不能断言中国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但在拥有超过1亿人口的大国群体中,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无疑是最快的。
根据最新联合国预测,到205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总量约为5.2亿,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40%。值得注意的是,从本世纪6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末,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持续保持在50%以上,这一状况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上述数据凸显了中国即将面临的严峻老龄化挑战,尤其是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将经历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情形,这在当今世界上尚无现实案例可供借鉴。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南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社会老龄化有何特点?
原新:总结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我概括为“五个超”:
一是“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数量”。尽管印度预计在本世纪60至70年代后可能在总人口上超越中国,但就老年人口而言,中国仍将保持领先地位;
二是“老龄化速度最快”。中国从进入老龄化社会到老年人口翻倍,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远快于法国等国的百年历程;
三是“老龄化水平最高”。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将逐渐跻身世界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国家行列。当老年人口达到峰值时,中国的老龄化水平将位居世界前列,成为超高老龄化国家之一;
四是“超级稳定的老龄社会”。根据联合国预测的中国生育率变化,进入本世纪后半叶,中国的老龄人口结构将趋于稳定,形成约10%的少年儿童人口、40%的劳动年龄人口(15—65岁)和50%的老年人口的稳定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越劳动年龄人口,这一趋势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五是“超大差异的老年人口内部结构”。中国老年人口内部存在显著的城乡、区域、性别及年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增加了应对老龄化的难度和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水平高、结构稳定且内部差异显著等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为何要延迟退休?
南方+: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以来,社会上对延迟退休有各种讨论。我国延迟退休的政策逻辑是怎样的?
原新: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到2021年“十四五”规划正式将延迟退休纳入实施议程,并确立了“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自愿、弹性为原则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具体要求,这不仅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肯定,更是对未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方向的明确指引。
回顾历史,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制度源于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女性职工50岁退休,男性职工60岁退休。这一制度在随后的岁月里虽有所调整,如1978年国务院对干部退休年龄的延长,但总体框架保持稳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原有退休年龄制度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延迟退休被视为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的一种手段,但从根本上讲,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通过延迟退休,不仅可以延长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增加社会财富积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南方+:从我国总人口和劳动人口的变动来看,延迟退休有着怎样的必要性?
原新:探讨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其根源深植于多个维度,首要之一便是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挑战。当前养老金账户面临的压力,部分归因于制度设计与人口结构变化的不匹配,未来养老金体系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的严峻考验。因此,延迟退休作为缓解这一问题的策略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人的生命周期视角审视,延迟退休同样具有合理性。上世纪50年代制定的退休年龄,是基于当时相对较低的预期寿命而设定的。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显著提升至78.2岁,而退休年龄却未随之调整,这显然与当前的社会现实脱节。在此背景下,延迟退休有助于更好地匹配人们的实际寿命与劳动参与年限,使个人的生命周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此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也是推动延迟退休的重要因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显著增加,大学毛入学率更是超过60%。这意味着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普遍推迟,而退休年龄却保持不变,导致个人在生命周期中用于创造财富的时间被压缩。特别是对于高教育程度的人群而言,这种时间压缩效应更为明显,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后的余寿也显著增加,从过去的11年左右增长至当前的21年左右。如果退休年龄不变,那么延长的寿命将主要集中在老年期,这无疑将加剧养老压力。而延迟退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通过延长人们的劳动年限来减轻养老体系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长寿化过程往往伴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善。当前,60—69岁的低龄老人中,绝大多数处于完全健康或基本健康状态,这表明他们仍具备继续工作的能力。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即将进入老龄阶段的人群不仅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也更为雄厚。这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南方+:从我国的人口发展来看,现在是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好时机吗?
原新:未来30年,中国将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将呈现出低龄老龄化的特点。即60—69岁的低龄老人数量将显著增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群将逐渐过渡到高龄阶段。因此,延迟退休政策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的养老压力,还能为未来高龄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合理调整退休年龄,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低龄老龄化的进程中,一个显著特点是60—69岁年龄段的人口占据了老年人口的重要比例,当前约占总人口的55%,并预计在本世纪中叶仍保持在40%以上。这为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窗口”。换句话说,现在延迟一年退休,覆盖的人群比后半个世纪延迟一年退休覆盖的人群要大得多。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未来几十年内,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显著减少,预计从当前的8.6亿下降至本世纪中叶的约6.3亿,减少幅度超过2亿。面对这一挑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延迟到65岁退休的预测靠谱吗?
南方+:《决定》提到,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是中央首次将“自愿、弹性”列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基本原则。您如何理解自愿、弹性这两个原则?
原新:我对于“自愿”这一原则的理解是,它提供了一个在法定退休年龄与可能因政策调整而延迟的退休年龄之间的选择空间。比如,当个人因家庭情况(如需照顾新生孙辈)在达到原法定退休年龄(如60岁)时可以选择即刻退休,这样的决定完全是出于个人自愿,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考量。
此“自愿”机制的优势在于,它打破了以往“一刀切”的退休制度框架,赋予了个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退休时机的权利,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灵活性与人文关怀。当然,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还需静待正式方案的公布,其中或将包含更为详尽的制度规定与弹性调整机制。
谈及“弹性”,我认为还应体现在更广泛的灵活就业范畴内。在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对于达到甚至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群体而言,传统的“朝九晚五”工作模式及高强度的通勤要求已不再适用。因此,我们应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工作安排,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时间、工作性质、工作地点乃至薪酬结构的调整。例如,允许他们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兼职而非全职工作,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在家远程办公,以减少不必要的通勤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这样的灵活就业模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一群体的专业价值与社会贡献,也体现了对个体差异与需求的尊重,是一种务实且人性化的政策导向。
南方+:很多人关心未来自己能什么时候退休,比如有自媒体预测,90后无论男女必将65周岁以后退休。对于未来的退休时间,您作何预计?
原新: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未来退休时间问题,特别是某些自媒体关于“90后无论男女必将65周岁以后退休”的预测,缺乏严谨的数据支撑,并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实际上,退休时间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与平衡。
对于未来退休时间的预测,我们仍需保持谨慎与理性的态度。测算的模型有很多种,但只有在明确政策方向后,我们才能基于实际情况,做出更为合理的预期与规划。在此之前,任何过早的猜测与推测,都缺乏实际意义与参考价值。
可以肯定的是,退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它不会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将65岁视为一个目标退休年龄,那么运作的时间越长,渐进的坡度越低。
随着人类健康水平的提升、寿命的延长以及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许多发达国家已率先将退休年龄提高至65岁甚至更高。例如,日本的企业退休年龄已可延长至70岁,这被一些人称为“无龄退休”。美国等国家也在考虑通过逐步调整的方式,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7岁。
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也体现了科技进步对劳动市场的影响。随着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工作对体力的要求逐渐降低,这为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劳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南方+记者 赵晓娜 段江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