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多名群众通过顶端新闻“我想@领导”问政平台向郑州市领导、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投诉:到了暑假,朋友圈里充斥着大量贩卖中小学学位的信息,公然表示低于分数线也能录取、某学校名额几个……
7月17日,对于该群众留言反映的贩卖学位行为,郑州市教育局宣传外事处负责人对其真实性表示质疑,“这是没有经过核实的拼凑信息”,并要求平台撤下群众留言,引发热议。
在当地,关于“学托”的讨论不少。作为主管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若是把群众反映“学托”乱象的留言当成“添乱”“找茬”,以“灭火”的心态,欲去之而后快,如此遮遮掩掩,遭到舆论质疑,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既然该负责人认为这是“拼凑信息”,那么为何不趁机行动起来,用一波有力的证据去回应群众关切?就算这些公开的学位贩卖不是确有其事,其背后是不是也存在以“学托”之名行诈骗之事的事实?
当记者询问是否会对群众的留言进行回复的时候,该负责人表示“会回复但不是现在”,并要求“初中和小学招生阶段,类似信息不要放出来。”如此强硬回应,可能是担心此类信息扰乱招生工作。
但话又说回来,这样的“影响”在现实中并未见得有多么明显,只要政府做到足够公正公开,群众自然可以理解和支持,倒是不透明的处理方式,已经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对公信力的损害。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面对摆在眼前的诉求,只是抛出一句轻飘飘的“官方结论”,显然难以服众。甚至会引发更多负面联想:若是没有猫腻,咋就不能拿出来“晒一晒”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