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首场“部长通道”开启,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可供国际社会借鉴: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第二,中国的生态治理的制度、举措,比如,生态保护红线机制,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第三,这十年,我们实施了大规模、大尺度的生态修复,在国家层面,实施了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项目,还有一大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这些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通过这些,我们真正实现了三赢,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统筹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黄润秋介绍,相关数据表明,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会为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们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又要守好生态环境的底线,以高水平的保护推动经济的高质量的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黄润秋介绍,十年来,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了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中国目前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最大,也是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要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发展。
持续深入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强调精准治污,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持续加大对生态修复和保护的监督力度,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守好生态环境底线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润生表示,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同时,强调守牢底线,这方面有“345”的考虑:
“3”是守住“三条底线”: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二是依法依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刚性的,这个底线不能破,特别对一些重大的、性质比较恶劣的违法行为,将会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
“4”是把好“四道关口”:一是环评审批准入关,其中包括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以及前期的“三线一单”区域准入;二是排污许可关;第三、四道关分别是监督执法关和督察问责关,这两关是兜底的。
“5”是重点关注“五类项目”:如涉“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比较高的产业项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项目等。对这些项目将严格审批、严格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