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90后中国小伙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因袁隆平一句话坚定学农

2020-05-28 17:4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余毅菁

  戴着大草帽,穿着巴基斯坦传统的宽松长衣,露出被晒得黝黑的皮肤,赤脚游走在水稻田间……这是过去3年里90后中国小伙代英男在巴基斯坦种植推广杂交水稻的样子。近日,他的故事刷上热搜,吸引不少关注和点赞。

  代英男出生于1990年,来自东北辽宁,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毕业。他告诉南都记者,大学本科三年级时,他作为学生代表采访了袁隆平,在听了偶像“在田间找真知”的一席话后,坚定了学习农学的决心。2017年,毕业后的他加入一家由袁隆平担任名誉董事长的公司,被派往巴基斯坦,推广中国杂交水稻。

  2018年4月起,他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他在当地的工作和生活,至今已发表500多个视频,获得16.5万粉丝。“从来不知道我会爱上这个职业,直到今年在家发呆半年。”近日,因巴基斯坦出现疫情封城,今年迟迟未能返回巴基斯坦的代英男感叹道。

  每年总要中暑两三次,夏季汗水可结盐

  故事的开始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代英男在水稻田。

  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首先要从上万杂交水稻品种中,寻找到最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种子,这需要年复一年的尝试,在当地实验田上种植水稻便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这些水稻从播种、开花到收成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代英男向南都记者回忆,到巴基斯坦的第一年,他忙不过来,便把一块实验田数据收集工作交给了一位22岁的巴基斯坦年轻人,让这个年轻人详细记录水稻成长每个节点的数据。然而,当水稻收割时代英男才发现,很多数据并不是当天观察记录,而是凭印象填写的。“忙活大半年的实验田基本作废。”代英男感到沮丧不已。

  代英男告诉南都记者,很多实验田都选在郊区乡野的耕地,当地的农民大多不懂英文,但他们热情又随性,交递工作任务时都会爽快地说OK。把握不住当地人的“性子”,让他第一年的工作便“吃了亏”。

  这只是困难的“冰山一角”。

  巴基斯坦炎热而又干旱的天气,则是这个东北男人面临的更大挑战。代英男向南都记者介绍,巴基斯坦夏季最高的温度可达近50摄氏度,阳光猛烈,沙尘还大,在田间走一转便汗流浃背,蓬头垢面。在巴3年,他笑言被阳光晒得比当地人还要黑,面容苍老了10岁。

  “前两年,每年我总要中暑两三次,第一次中暑的时候全身无力,还以为中毒了。汗水湿透的衣服在进入室内后很快变干,汗水蒸发后还会在衣服上还结出盐,来回几次,衣服就很容易破。”他向南都记者回忆。

  代英男还坦言,在巴基斯坦的生活也曾让他感到枯燥乏味,因为当地治安不稳定,大部分时间,他只能在熟悉的环境里活动,过着田野和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

  最难忘当地人丰收笑容,农户特意为他准备筷子

  但代英男渐渐学会了在单调的生活中找“乐子”。

  2018年4月起,他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小代在巴基斯坦种地”记录他在当地的工作和生活,每天随手发布1-2个视频,至今已经发表500多个视频,获得16.5万粉丝。

  在他的镜头下中,巴基斯坦变成了一片动感的乐土:赤着脚的孩子跟在插秧的父亲身后,一看见中国面孔,都好奇地围过来;夏日阳光中,一大片的水稻苗在微风下摆动;秋天时,年轻的巴基斯坦小哥得知杂交水稻的产量,高兴得在水田里起舞。一位“巴铁”大哥的杂交水稻种子获得丰产,高兴得用最好的奶茶款待他——在中国,人们常常用“巴铁”一词指代巴基斯坦,意思是巴基斯坦跟中国是“铁哥们儿”“铁杆朋友”。

  在代英男向南都记者展示的多张图片中,有的是他带着草帽,穿着当地传统长袍服饰,和田野中劳动者打成一片的场景;有的是他赤着脚,与一班巴基斯坦孩子笑着合影。他说,“即使当地很多人生活贫穷,但你仍可以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纯真善良和热情”。

  热情,是代英男形容巴基斯坦人时用得最多的词。

  他还向南都记者回忆起一个细节:一次,他到一户农民家指导他们杂交水稻耕作后,被邀请到农场主家吃饭,早已习惯入乡随俗跟随当地人一同用手抓饭的他,突然发现桌上放着一双为他而设的筷子。“他们知道我是中国人,特意到城镇买来一双筷子,那一刻我真的特别感动。”他向南都记者回忆到。

  每年金秋十月丰收之时,杂交水稻的收成明显优于周边种植的当地水稻,有些甚至是常规水稻两倍的产量。“每当收割的时候,我们都会邀请当地的农民一起来现场观摩,大家一起分享这份丰收的喜悦,我最喜欢看到他们丰收时的笑容,那一刻的我是最有成就感的。”代英男说。

  无奈选择“冷门专业”,因袁老的话坚定农学

  代英男说,他出生于辽宁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从小跟着父母干农活,种过水稻和玉米,深知耕作的艰辛。年少时的他曾与很多年轻人想法相似,希望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到城市去工作。然而,因为高考失利,他最终没法去到他心仪的师范大学,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了被人来看是“冷门专业”的农学。

  在他看来,当时学农学更多是无奈的选择。“那时候包括我自己和家人,心理都会有落差,感觉读了这么多书,转一圈还是要当农民。”他向南都记者表示,进入大学之后,他一度对前途感到迷惘。

  转折点出现在与袁隆平的一次见面。

  代英男回忆,大学本科三年级的时候,正是湖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他被选为学生代表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交流。那天交流会上,正处于迷惘期的他向袁隆平提问“农学的未来就业前景在哪里?”

  “他当时回答,农业是一个能让人吃饱饭的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但它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行业,需要愿意花时间沉淀,需要有人去付出。他鼓励我们农学生到田野中去,去田里找真知。”代英男告诉南都记者,这段话让他一直铭记于心,从此坚定了学习农学的决心,“我想这就是偶像的力量吧”。

  代英男在湖南农业大学学习农学专业7年,从本科读到了硕士。毕业后,他入职袁隆平担任名誉董事长的公司,负责国际推广业务。自2017年起,从来未曾出国的他,被派往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往后3年,他每年4月出发,11月归来,在国外常驻7个月。

  今年,由于巴基斯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当地封城,代英男迟迟未能返回巴基斯坦照看实验田的水稻,只能通过网络,指导当地的农民耕种。“从来不知道我会爱上这个职业,直到今年在家发呆半年。”4月17日,代英男在网上如此感慨道。

  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巴基斯坦的农业仍重度依赖人工,这让他想起了父母的辛劳。“我希望向他们推广新式的农业和杂交水稻,帮助当地农民增收。”他说,此刻最希望尽快回到他心心念念的巴基斯坦田野之中。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