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歌手演唱会假唱是否违法?我能退票吗?一文详解→

2023-12-05 22:35 来源:南方网 许萌萌 黄楠

  南方网讯(记者/许萌萌 黄楠)近日,“五月天被质疑演唱会假唱”事件备受关注。12月4日,五月天经纪公司发表声明称,五月天在巡回演唱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为。

  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五月天上海演唱会的原始视频、音频已提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执法总队。相关部门将对提供的音视频内容进行科学的测评分析,并公布调查结果。

  等待调查结果的过程中,演员假唱相关的法律问题引发网友热议。当演唱会涉及假唱,演唱者及活动方这一行为是否违法?应当承担哪些责任?假唱事实确认后,消费者可以退票吗?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12月5日,北京某媒体进行相关直播(直播回顾),邀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律师,北京韬安律师首席合伙人、高级经纪人、高级演出经理人王军律师对此进行详解。

  相关法规明确:严禁假唱

  何为假唱?如何定性假唱?有关假唱,我国是否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孙宇昊提到,《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对于“假唱”有明确定义。“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

  《实施细则》明确禁止假唱,即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组织单位不能让演员假唱,如果演出单位或者个人为假唱提供条件,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如今,很多演员为了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会使用半开麦和垫音手段,这些是否属于假唱范围?他表示,有关假唱的定义并未进一步细化。“70%用录音是假唱,还是说100%(用录音)才是假唱,这个没有明确。”

  同时,有关假唱的范围,他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现场确有录入演员的声音,但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效果而进行了修音,或是降低了演唱者的音量、调整了音调,我认为这是不属于假唱范围的。”

  在判断假唱情形上,对于普通观众肉眼可辨的,过往存在文旅和监管部门对演出主体作出处罚的案例。而对于肉眼难以辨别的假唱情形,则需要利用技术对音源、音轨进行分析以作出判断。

  假唱后果:演员、主办方、承办方等都需担责

  对于假唱需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孙宇昊进行了详细解答,“可以从责任主体切分,一个是演出人员的角度,还有一个是主办单位的角度。从演出人员的角度来说,责任主要是三个层次,一是行政,二是民事,三是行业处分。”

  具体而言,他指出,从行政角度来说,《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如果演员有假唱或者其他违法违规的行为,其承担的责任是由文化主管部门向社会进行公布,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对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两年内再次被公布出来,将直接吊销其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此外,观众有权在退场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要求演出承办单位赔偿损失。

  从民事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56条都有明确规定,对消费者存在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金额上限为接受商品或者服务的3倍。

  《民法典》也有明确规定,因为《民法典》的切入角度是欺诈,消费者可以行使撤销权。对于演出人员来说,存在赔偿损失的可能性。“如果是回到五月天的舆论事件,到时候是不是需要进行退票或者赔偿,这要看整个调查结果后,消费者有没有权利要求赔偿损失。”

  从行业处分角度来说,《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表明,对于违反从业规范的演艺人员,行业协会将进行联合惩戒,期间该演员不得参与任何演出活动。联合抵制期满后,需要经过行业协会共同评议通过后,才可以恢复演出资格。

  王军补充,演出商、主办方、承办方、演员经纪公司、演员表演团体都有可能为“假唱”承担责任。

  消费者追责:可向相关部门投诉或举报

  演员假唱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王军从服务关系角度进行了解读。

  他表示,从演唱或者演出来说,这种演出服务本身跟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消费服务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到,在商品和服务中,有掺杂、以假乱真或者虚假宣传的情形,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因此,假唱定性为消费欺诈是没有问题的。

  孙宇昊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

  他指出,消费者是为了体验现场演唱服务购买演出票。假唱明显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同时,演艺服务合同也因此存在瑕疵,完全无法达到消费者购票的目的,消费者可以要求进行损害赔偿。

  如遇假唱,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孙宇昊建议,可优先考虑运用投诉或者举报的方式。“消费者可以向当地文化部门、工商部门、演员行业协会进行举报,当然需要提供现场录音,并证明其如何判断出来是属于假唱的,对此进行初步说明。这个材料提交给相关部门后,相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理。”

  此外,大部分观众通过票务平台或者票务代理机构购票,根据合同相应性的退赔可向购票平台和代理机构主张。如票务机构对假唱一事不知情,也未参与,可根据合同约定向演出商追责。

  观众发问:为何假唱屡禁不止

  众所周知,演员被曝假唱,可能会遭到联合抵制,一段时间内不能参与表演。既然存在这样的危险,为何假唱事件还是频频发生呢?孙宇昊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太完善。

  二是处罚力度比较小。5万、10万的处罚金额对于营业性演出活动来说没有威慑力。

  三是随着行业技术,特别是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让真假掺半或者真假混合的技术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导致“假唱”取证难、认证难。

  王军则认为,如遇年龄增长或因突发疾病,身体机能下降,或者歌曲本身演绎难度较大、演出强度较大,演员出于演出效果考量,可能选择真假结合或者假唱的方式。

  遏制假唱:细化监管措施是关键

  “完善相应规章条例、细化监管措施是减少假唱情形发生的关键。”王军表示,对假唱演员或者演出团体、演出商,如果有更明确、更严格的罚责,责罚得当,自然假唱情形会得到比较好的遏制。

  此外,他认为,改进提升“假唱”的认定技术也十分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王军和孙宇昊都从演出人员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王军认为,如演员因为身体原因没办法真唱,难以执行原有演出,可及时做出诚恳决定,中途暂停演出。“对于后续如何补偿、如何补救、如何调整,作出明确的书面安排,请求消费者方充分谅解。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处理方式。”

  孙宇昊也表示,“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演员应该以一个非常真诚的态度及时公告或者告知所有粉丝。或者一开始售票的时候明确告知消费者。站在演出人员角度来说,这既可以博得消费者喜爱,也可以兼顾自身身体情况或者行程安排。”

  相关阅读:

  “假唱”频上热搜,背后的法律知识你知多少?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林涛   校对:梁洁萍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