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办国办连续发文“落子”社会治理,背后有何深意?

2024-04-29 18:53 来源:南方+

  有这样一些场景,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在社区管理群里,居民和社区干部每天交流社区大小事;在城市大街小巷、乡村田间地头,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宣传政策、提供服务……

  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两份文件——《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对这两项工作以制度形式予以规范、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两份文件都是“首个”:前者是首个专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后者是首个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中央文件。

  那么,二者之间有哪些联系?接续出台背后有何深意?

  加强社会治理的两处“落棋”

  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都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

  社区工作者,是在社区从事党建、治理、服务工作的全日制专职工作人员,主要包括社区“两委”(党组织和居委会)专职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这支队伍承担着落实党委、政府各项政策和服务居民群众的重任,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城乡社区治理水平高低,影响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想必不少人都曾当过志愿者,或者接受过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比如理论政策宣传宣讲、乡村振兴、扶老爱幼、支教助学以及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普法宣传、平安建设等等,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把社会治理比作一盘棋局,中办、国办此番印发的两份文件,便是两处重要“落子”。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乡社区治理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期待。”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吴记峰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靠人,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力量来承担日益繁杂的社区工作。

  对此,《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开宗明义提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逐项作出具体安排。比如,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积极吸纳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推行“全岗通”工作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全科人才;完善社区工作者罢免、解聘等退出机制……

  中央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时,提到志愿服务的4项使命任务,“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优势”是其中之一。具体来讲,就是立足城乡基层,探索与社会治理有机嵌入的路径模式,充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自主管理自身事务,协同参与公共事务,共同提供社会服务,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央文件明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由党委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则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

  去年,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社会工作部组建成立,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其重要职责。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已组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并开始全面履职,市县两级党委社工部门也在紧锣密鼓组建中。

  两份文件的出台,也为今后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履职提供了重要抓手和指引。

  激励和保障很重要

  广州某社区党组织书记曾告诉笔者,自己加了1500多名居民的微信,大家伙对她很信任,遇到些难办的事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她。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且繁重,但她说:“大家的认可和鼓励,就是我们的动力。”

  如今,城市社区的人口规模和居住密度不断增大,居民对社区及周边环境、衣食住行等也有着更高要求,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社区工作者的任务量和压力。在有些地方,社区工作者是一个“事多人少留不住”的岗位。

  吴记峰认为,对于社区工作者,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让他们工作更有底气、更加舒心、更好作为。

  对此,《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实招: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各地要科学设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构成和岗位等级薪酬标准;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按规定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作为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深化减负增效,规范社区组织的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这些举措,目的是为了让社区工作者留得住、有奔头。有些工作,广东一直在做,比如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表彰对象里,不乏社区工作者的身影。

  年近七旬的广州市民唐姨,已经在广州南站志愿服务岗位坚守多年,每年的服务时长都有近千小时,可以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说:“做志愿服务也是学习雷锋精神,每帮到一个人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收获。”

  目前,我国注册志愿者达2.36亿人。随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团体数量的日益增加,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常态化,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

  在广东省人大代表、佛山市禅城区支持教育志愿者协会理事长伍景勋看来,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率、活跃度,完善激励保障体系十分关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捐助、设立志愿服务基金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保障;谁使用、谁招募、谁保障;健全星级认定制度……这些共同心声都在《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有所体现。

  你我都不是局外人

  笔者此前在广深等地走访发现,有的社区党组织发动党员居民认领“责任田”,同时通过党建联席会议、村民议事厅,让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有的立足党建引领,将“两代表一委员”、专业法律顾问、专家学者、专业社会组织等力量整合起来;还有的统一调度出租屋管理员、保安员、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力量,在有限力量下实现有效治理。

  每个生活在社区的人,都是社区的建设者。某社区一名青年党员告诉笔者,自己家人全员参与社区事务,有的做网格员,有的做“楼栋长”。更多的居民则是发挥所长,为共同家园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

  令伍景勋感到欣喜的是,这些年社会各界群体都积极踊跃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很多家长还带着孩子一起参与,教育孩子从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创新社会动员方式,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识。

  志愿者的范围可太广泛了,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法律志愿者、体育志愿者……总有“一款”适合你。

  志愿服务的阵地亦是如此。以广东为例,在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等设立的志愿服务站点,县镇村全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的志愿服务特色站点、流动站点等,让志愿服务处处可为。

  除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外,社会工作者也是基层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近五年来,全国社工证考试报名人数呈爆发式增长。以广东为例,今年共有超18万人报名社工考试,人数较去年增长25.1%。2018年至2020年,广东的社工考试报名人数稳定在6万人左右,2021年增长到8.8万人,2022年为8.5万人,2023年增长至15.1万人,同比增长77%。

  猜猜广东今年报考人数最多的是哪儿?前三名是深圳、广州、东莞,分别有6.3万人、3.4万人、1.2万人。超大城市治理需要更多专业的力量,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个职业作为自身发展的“赛道”。

  社会治理没有局外人、旁观者。幸福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南方+记者 王聪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