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火炬手杨扬(左)与苏炳添在开幕式上传递火炬。
开幕式上“构建一朵雪花”环节。
美属萨摩亚代表团在开幕式上入场。
2月4日晚间,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在国家体育场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亮相。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传递了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的一次点火创新。
“这次开幕式最大的创新是点火方式和火炬台设计,可谓百年奥运史上前所未有: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一创意来自低碳环保理念。”张艺谋介绍,此外,本次开幕式从设计之初就确定,不再过多呈现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因为2008年奥运会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而这次希望从展示“我”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情感,描绘今天的新时代。
巧思
主火炬一直在观众眼皮底下
所有人都在猜测,主火炬到底藏在“鸟巢”的哪个角落?但没有人意识到的是,那朵由所有参加国家的小雪花组成的大雪花就是主火炬,它一直就在观众的眼皮底下,甚至正是在观众面前完成了构建。
这朵雪花几乎贯穿了开幕式大部分环节之中。从倒计时开始,直到孩子们唱出“万千雪花竞相开放”,它也成为这场开幕式最大的一个伏笔。
张艺谋把这个主火炬形容成“卧底”:“它就像一个卧底一样,一次一次地出现。但你完全想不到,主火炬早就亮相了。”
“我觉得看奥运会的历史,倒回去看所有的资料,所有主办国的主火炬都是以他们文化和历史的元素来设计,没有一个主火炬是把所有参加国家的名字都大大地放在上面,是一个大家共同的主火炬,又是那么轻盈浪漫的一个造型,从来没有的,这是第一次。”张艺谋说。
而这个大家共同的主火炬,也正与北京奥运会“一起向未来”的口号紧紧相扣。“这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每一朵雪花、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汇聚在北京,就会成为一朵最璀璨的雪花。”张艺谋说,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在那里,那就已经是最璀璨的燃烧的火炬了。
创新
以“不点火”代替“点燃”
即便人们已经意识到雪花就是主火炬时,当最后一棒火炬手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赵嘉文走上点火台,人们难免还是会去猜测圣火如何点燃?但他们直接将手中的火炬插在了火炬台上,雪花缓缓升上“鸟巢”半空,而这就成了北京冬奥会的主火炬。
为了让观众意识到这就是主火炬,而点火已经完成,开幕式导演团队甚至还设计了将火炬插上火炬台之后,火苗会突然变大的环节,以此来提醒观众们。
此前,历届开幕式的点火方式都是在如何“点”上做文章,而此次,最大的变化就是“不点”。“火炬传递结束后,所有人都期待点燃仪式,但我们居然不点了……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非常意外,观众有疑问其实挺好,相信这种点火方式能很好地普及低碳环保理念。”张艺谋说。
张艺谋认为,也可以把这一次主火炬的点燃方式看作是“一叶知秋”,“中国人讲的是意境,讲的是从一个最小、最细节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我觉得是很美的。一叶知秋,我们都熟知这句话,一片叶子会让人想象整个秋天的璀璨和金黄,很美,很有诗意。一个小小的手持火炬,一个小小的火苗,让人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人类心中熊熊燃烧的激情和浪漫。”
将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在百年奥运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而这种“一叶知秋”的哲思本身,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幕后
“微火”方案险些不被接受
这样的“点火”方式,对于张艺谋和他的团队而言,并非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
在创意之初,主创团队回顾了2008年的技术资料,发现李宁点燃的火炬一小时大概消耗了5000立方米燃气。为了维持它的巨大火焰,“鸟巢”专门配备了一个燃气站,日夜不停地为它输送能源。
“熊熊燃烧的大火当然是人类奥运精神的体现,但它环保吗?”张艺谋说。
从那一刻起,主创团队开始想怎样把火焰变小、如何更环保。一开始,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甚至提出了一个用光代替火的方案,但这个方案被国际奥委会否定了。
在古代奥运会上,人们点燃火种以纪念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现代奥运历史上,1928年首次引入火种,并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进行火种传递。自此,开幕式上必须有“火”几乎像定理一样不可改变。
“它是一个流程,是一个界定,生生不息、永远燃烧不能熄灭的一个象征。”张艺谋说。
在那之后,导演团队又设计出这个颠覆性的“微火”方案。在很快得到北京冬奥组委支持之后,与国际奥委会的沟通则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和慎重的过程。
国际奥委会提出了许多细节问题,比如太小的火会不会看不见?比如在冬奥会进行时,没有比赛的“鸟巢”是否还留有火炬?如果没有,怎样让大家感到火炬一直存在?
这些细节问题,如今已被一一解决。在开幕式结束之后,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的火炬塔被分别点燃,它们像城市雕塑一样,民众可以走近它,与它合照。甚至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还会被当作奥运遗产永久保留。
最终,国际奥委会高层特别召开了高级会议,对“微火”方案予以支持。张艺谋认为,奥运火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象征,随着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他坚信以往熊熊大火的形态,总有一天要改变,而北京冬奥会恰好抓住了机遇。
低碳
科技助力传达环保理念
能够实现绿色环保的微火火炬设计,张艺谋认为非常幸运,“这都要感谢今天科技的力量”。这一点火方式乃至火炬台的设计,在世界人民面前再一次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向世界广泛传播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翻开了体育史乃至科技史上的崭新篇章。
“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的设计研发,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微火设计、视频显示以及由复杂的姿态控制系统构成鸟巢上空的完整结构,这在百年奥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北京冬奥会主火炬技术负责人、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事业部总工程师刘悦说。
为适应奥运火炬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奥运的发展方向,这次北京冬奥会的火炬全部采用氢气作为燃料。
氢气绿色、环保、无污染,但易燃、易爆、易泄漏,控制难度大。虽然在东京奥运会上,日本首次采用了以氢为燃料的火炬,但这次北京冬奥会采用的是高压储氢火炬,也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首次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看点
苏炳添完成冰雪首秀
在开幕式现场的奥运五环下,内场火炬手赵伟昌、李琰、杨扬、苏炳添、周洋依次传递火炬,最终由迪妮格尔·衣拉木江与赵嘉文携手将火炬置入火炬台。他们的年龄从“50后”“60后”“70后”一直到“00后”,体现了中国冰雪运动的代代传承。
经过1200名火炬手传递的火种,由火炬手赵伟昌带入国家体育场。在7位内场火炬手当中,只有苏炳添不是冰雪运动员。他在东京奥运会上创造了9秒83的百米亚洲纪录,书写了中国乃至亚洲田径的历史。
苏炳添成为内场火炬手还有一层含义。在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176名运动员当中,约有五分之一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才从事冰雪项目专业训练,雪上项目更是有近一半的运动员来自于跨界跨项选才。
这些奥运健儿中有不少是通过田径跨项转型为滑雪的运动员,其中就包括中国跳台滑雪队以及雪橇、北欧两项等首次获得奥运资格的项目。
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周洋从苏炳添手中接过火炬,随后将它传给了迪妮格尔·衣拉木江与赵嘉文。
出生于2001年的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是越野滑雪国家队队员。她从12岁开始学习滑雪,是中国首位在越野国际大赛中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她的目标是站上北京冬奥会的领奖台。赵嘉文同样出生于2001年,他为中国队首次获得冬奥会北欧两项的参赛资格。
最终,两位“00后”携手将火炬置入主火炬“雪花”中。
火炬在出生于不同年代的运动员手中传递,象征着体育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去,也寓意着运动健儿们守望相助,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朱小龙 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