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新方位①丨66万人次奔赴广交会:“新三样”走俏,新市场崛起
这个春天,对刘峰及其所在的贝兹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是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以前主要为国内车企提供配套产品,今年才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在人来人往的广交会展位上,刘峰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今年开启新市场以来,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已经基本满足全年产能,面对持续涌入的新需求,“我们也计划6、7月份再增加生产线,扩大产能,(如能全部消化)年营收将从3亿元增长至10亿元人民币。”他说。
4月15日,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广州正式开展。作为中国疫情防控优化转段以来,首个重启线下的超大规模国际经贸盛会,本届广交会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参展商、采购商,终于在阔别三年之后,再次回到这个“中国第一展”。
开幕首天,广交会展馆人流量达到37万人次。从电子消费品到家用电器,从新能源到智能网联汽车,各展区间人群熙攘,商机涌现。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受海内外市场需求影响,新能源、智能汽车赛道交易活跃,此外还有不少来自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采购商正在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春夏交际,广交会内外,外贸市场热度正和花城广州的气温一起,向高位攀升。
“重返”广交会
“今天进馆的人太多了。”阔别广交会展馆3年,展商间有了一种“甜蜜的烦恼”。
“三年没怎么参加了,(我们认识的)好多供应商,这次应该基本上都来参加了。”作为广交会的“老朋友”,浙江泰福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福泵业”)销售经理江荣波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感慨道,“人流量比上一届肯定是多多了,甚至感觉比疫情前一届还要再多些。”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第127届至第129届广交会暂停线下活动,转向“云上广交会”。2021年第130届广交会少量恢复线下展,但规模仅相当于往年的三分之一,2022年的第131届和第132届广交会又再度回到“云上”。
终于,在2023年春天,广交会以更高规格迎回它的“朋友们”。
据官方介绍,第133届广交会首次启用四期展馆,展览面积由过去的118万扩大到150万平方米,展位数量也从6万个增至近7万个,吸引线下参展企业超3.4万家,其中新参展企业超9000家,线上参展企业超3.9万家,还有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采购商表明参展意向。
“实话说,是超出预期的。”第二次参加广交会的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展出的是全球首个全无人的、可大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小巴,文远知行市场公关总监张羽雪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今年明显感觉大家的参与热情很高,参与人数也非常多,来咨询、体验的观众络绎不绝。”
“对我们来说,线下展的意义主要就是通过实物展览提升公众知名度,以及向来自各个国家采购商做一个集中展示。”张羽雪直言,自动驾驶小巴的目标受众非常具体,主要是公交集团、园区运营商以及各地政府部门,“包括很多境内参展商也对我们的产品非常好奇,在条件成熟时都有机会发展成为我们的新客户。”
“市场的发育潜力是无穷的。”在本届广交会现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海峰也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感慨道,广交会作为中国经济、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是长期存在的,“上午我在展馆看到一波接一波的人潮,真的是出乎意料,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截至4月15日下午6时闭馆,广交会开幕首日全天进场人次达到37万,其中外国人6.7万,此外线上参会人数达41万,其中外国人28万。
4月17日,据官方统计,广交会开展前2天入场人次超66万。
新能源赛道活跃
与往届相比,此次广交会的另一个亮点是面对市场新需求,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开设专门展区,增加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生活、孕婴童用品、“银发经济”、检测和防护用品等新的展览题材。
在展区现场也可以直观看到,在今年国际需求不畅通、外贸形势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智能汽车等细分赛道仍然火热。
文远知行的展位就位于新设立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展区,张羽雪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当前如果只看营收的话,国内占比相对偏高,但我们预估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海外业务比重会逐渐上升。”
谈及部分出口企业反映的海外需求收缩问题,张羽雪则坦言,文远知行暂未受到影响,“我们可能反而觉得海外需求是比较大的。目前自动驾驶汽车还属于新兴事物,在很多国家还是个空白市场,海内外市场都尚未到达爆发点,没有到大规模批量落地的阶段,整体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一季度,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拉动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
而在文远知行展位对面展出的,是中国农业机械头部企业、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潍柴雷沃”)在2022年推出的纯电动拖拉机。农业机械高大的机身在周围一众家用轿车中尤为突出,吸引了不少外国采购商驻足咨询。
潍柴雷沃海外营销总监孙德明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目前新能源产品相关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我们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2022年销售额达到160亿元,出口市场已经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预计今年出口业务还将实现30%-40%的正增长。”他说。
新市场崛起
“从上午的人流量情况看,境外采购商中东南亚国家的会更多一点。”广交会开幕当天,江荣波的直观感受与数据相互印证。
根据商务部数据,本届广交会预计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线上线下参会,其中预登记参会排名前10名依次为:中国香港、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美国、俄罗斯、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印尼,“一带一路”和新兴市场参会人数位居前列。此外,据初步统计,今年还有来自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70家企业参展,占进口展企业总数的73%。
“目前我们已经在美国、中东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落地项目,今年计划积极地向欧洲以及日韩等市场拓展。”张羽雪表示,在前期建立的海外市场基础上,2023年文远知行也计划进一步拓展日韩市场。
近日,随着菲律宾正式向东盟交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核准书,RCEP将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带来更大的市场准入机会。
除东南亚市场外,亚非拉地区经贸合作也在此次广交会上受到广泛关注。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的确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是以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组织或多边经贸合作的方式在推进,相反地区经贸合作更为重要。”在4月16日举行的中国-非洲西亚经贸合作新机遇论坛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表示。
江荣波所在的泰福泵业主营太阳能泵等水泵产品研发、制造与推广,也有计划拓展非洲市场,“目前我们海外业务量占比最大的市场就是孟加拉和美国。未来计划在稳定这些成熟市场的基础上,慢慢拓展新市场。比如非洲等电力相对匮乏的地区,就非常适用我们的产品,应用太阳能板产生的直流电,能够推动能效增长25%左右。”
“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全球经济周期高度不同步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及时调整区域战略布局,促进客户多元化、出口结构多元化对于稳定出口业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经济学家叶丙南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此外,叶丙南建议,面对差异化的海外市场,“出口企业还要持续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等,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政策方面如能保持自由灵活的汇率体制,使得汇率波动能够及时基于产业竞争力做出调整,对于出口也能起到比较正面的作用。”
黄昏时分,提着装载展品的行李箱、拿着各家企业介绍资料的外贸商人们走出馆外,一架客机从广交会展馆上空掠过。
未来还将有更多客商,带着新的商品、新的机遇来到中国。
广交会·新方位②丨东南亚企业参展广交会链接全球,RCEP下推动市场互联互通和技术互补
4月,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客商齐聚“史上规模最大”广交会。其中,一批来自东南亚的参展商成了展会中特别的存在。
在广交会二期,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的进口参展团主要安排在今年新落成的D区展馆。
来自泰国的橡胶与塑料制造商Thantawan,是当地塑料袋和吸管制造行业首屈一指的企业,但在本次广交会上并未选择太大的展位。用该公司全球市场经理许言言的话来说,“即便展位不大,产品优势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客户也会主动上门。”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是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开拓中国市场,原本只有纯英文的展板,这次也特意加上了中文内容。“从收集的资料来看,两天的展期过后,有意向的客户不在少数。”对于今年公司的外贸情况,许言言表示乐观。
展会上,多家受访的东南亚企业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走进庞大的中国市场,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另一方面,对于广交会上很多从事传统业务的东南亚企业来说,他们与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不少东南亚企业早已与中国建立起产能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之后,东南亚等国的企业与中国的合作变得越发频繁,他们有些会选择从中国购入原材料,有些会与中国企业合作外包装制作。
在广交会的东南亚商家们,展现出怎样的生存现状?下一步,他们将如何利用RCEP生效的红利,继续把握发展机遇?
传统东南亚企业鏖战广交会
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展会的广交会,迎来了很多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参展商,当中不少还是今年第一次来的新朋友。
比如泰国橡胶与塑料制造商Thantawan,今年是第一次来参展。对此,该公司市场部经理许言言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公司产品主要面向欧美和泰国国内市场,对比去年一季度同期的销售数据来看,其实今年的销售情况有明显下滑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开拓市场成了一个必选项。”许言言说道。
参与广交会一期的马来西亚胶水制造企业负责人Jack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来参加广交会就是为了拓展市场,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如非洲、中东等市场的代理商。“公司一季度的销售情况还勉强可以,但我预计二季度公司出口增速会减缓。”Jack表示,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公司确实需要早做准备。
东南亚企业们纷纷借助广交会参展链接更多不同国家的客商。这背后的原因,与欧美国家通胀日益飙涨、外需疲软拖累出口紧密相关。从数据来看,今年以来,东南亚多国如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都遭遇出口增速萎缩。其中,越南3月出口额同比减少14.8%,马来西亚3月出口额同比下降1.4%,而泰国截至今年2月出口已录得连续5个月收缩。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出口形势,东南亚企业希望通过“出海”谋得出路。而且记者留意到,来自东南亚的参展企业绝大部分是从事传统制造业的企业,行业覆盖家具涂料、环保塑料袋和保鲜袋、工业手套、熨斗和胶水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主任周士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南亚国家对参加广交会是具有较高热情的,但东南亚国家企业主要是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居多。虽然也有高科技产品,但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代工,而不是本土企业自己的品牌,“东南亚国家已经在追赶第四次工业革命,但在技术发展水平和资金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新兴行业的企业相对较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鲍志鹏也持相近的观点。“参与广交会的东南亚企业当中传统企业较多,本质上是由东盟国家整体的产业要素禀赋决定的。”鲍志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东盟整体经济表现亮眼,印尼、越南等国家纷纷推出了发展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规划,但产业转型和企业培育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看,东南亚的新兴产业竞争力还不是很强。
对于这些东南亚传统企业来说,外需疲弱将带来不利影响。鲍志鹏认为,东南亚内部像越南、泰国等国家都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因此中国以及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情况,是决定东南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关键。再加上东南亚多数国家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如果由美国衰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到来,对东南亚出口企业来说肯定会是利空。
他进一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对东南亚企业而言,积极挖掘RCEP大市场的潜力是一个重要的选择,“随着RCEP生效,各方开放承诺逐步落地,且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目前,RCEP大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与中国企业的竞合
尽管很多东南亚传统制造企业目前还跟不上行业变革的脚步,但部分企业又因为中国产业链转移的缘故而“意外”收获红利。
近一两年,关于一些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地现象的讨论甚嚣尘上。广交会上,来自马来西亚的PPE防护设备制造公司也是中国产业转移后意外获益的例子之一。据公司负责人黄健仲介绍,公司主营工业用品,包括工业用手套、制服和鞋子。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实公司用于生产工业手套的设备均产自中国,以前这类型产业也是中国更有优势,但这几年,中国很多工厂都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放弃了比较初级的工业类用品赛道,他们公司才因此获得新的商机。
“之前我们的产品主销国内,但随着中国相关商家放弃了这部分市场,我们才下定决心进攻外贸市场。”黄健仲告诉记者,今年公司进口了300台制造工业手套的机器,随时准备好赶制新订单的生产。
周士新表示,最先“走出去”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国内产能过剩或是支援型的产业,甚至有一些是受国内产业升级影响而需要转型的企业,以基础设施、服装、箱包、五金、建材、配件等轻工业为主。产业转移的趋势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企业总是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寻求成本和利润的最佳平衡点,劳工质量、工资水平、关税壁垒、投资环境和市场规模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周士新认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既存在互补性,也有存在同质性,导致相互间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关系。从短期来看,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中国企业依然相当有限,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市场已经联系十分紧密,有助于地区互利共赢。“目前,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RCEP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毕竟东南亚国家通过RCEP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他补充说道。
鲍志鹏也表示,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以效率为导向在全球配置生产环节是正常现象,中国一些制造业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主要还是产业链部分环节的转移,比如纺织品生产加工等劳动成本敏感型的行业和中高端制造业的加工组装环节。
“成熟的产业链必须以强大的供应链为前提。本质上东南亚国家承接的这些产业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品,仍然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体系。”鲍志鹏认为,中国的产业链与东南亚国家整体上互补性显著强于竞争性。
走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的东南亚企业不在少数。
在泰国的橡胶与塑料制造商Thantawan的展位上,记者看到了很多不同大小和类型的塑料保鲜袋,既有用于生鲜蔬果密封,也有用于牛奶等液体密封。“公司主营环保型塑料保鲜袋,供不同用途使用。”在介绍产品时,许言言指向展板的图片,并向记者表示展板上所画的这一粒粒的PE(聚乙烯)就是从中国进口的。许言言表示,PE(聚乙烯)是制作保鲜袋的核心材料,但这种材料在泰国相对稀少,所以以原材料来说,公司一直是从中国进口的。
除了原材料领域,部分东南亚企业还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
在广交会一期的马来西亚展位中,有一家名为Perfect Lifes的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兼设计师柳伟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主营空气净化产品,如空气净化器、抽湿机、香薰机等。“疫情发生后,人们普遍对空气净化的要求有所提高,特别是挂脖式的空气净化器,特别受欢迎,所以从去年起,公司产品的整体销量是有提升的。”柳伟强向记者表示,虽然公司从原料到设计都是马来西亚制造,但目前很多空气净化器的外观都是交由中国的公司制作。
对于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柳伟强向记者表示,中国的杭州不仅电商产业发达,当地制作商品的产能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国内类似的空气净化产品较多,在外观制作工艺方面的经验已经十分成熟了,“所以把外观制作交给中国公司,能够使成本和效率最优化。”
在周士新看来,东南亚企业与中国企业进行原材料,以及产品外包装等方面的产能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现象。他表示,“无论是在产品外包装制作还是原材料上的合作,都是多向性的合作,取决于产品上下游企业在生产和包装过程中的比较优势。”
开拓中国市场
除了与中国企业进行原料、产能等多方面的合作,东南亚企业还期盼着能够开拓中国市场,获得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多个东南亚企业商家都表达了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意愿。经营古法小熨斗的马来西亚展商Tony告诉记者,自己是广交会的老朋友了,参加广交会将近20年。但最大的遗憾是,以前没有专注于打开中国市场。他直言,以小熨斗这个品类来说,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已经过了,“现在中国市场上早已充斥着功能类似的产品。”
为了进入中国市场,部分东南亚企业在业务上做出一定的革新和调整。以泰国橡胶与塑料制造商Thantawan为例,公司全球市场部经理许言言表示,尽管主营的产品是可降解保鲜袋,但近两年也开始更新产品线,收购了一家做素食的公司,目前公司已经出品了素食包子、素食点心等新产品。她表示,公司之所以增加产品品类,就是为了通过新产品拓展新市场。
场馆另一侧,还有一家专做护理产品的名为I.P.One的泰国企业。记者在见到该公司负责人高新时,他正在展馆门口为客人介绍产品。“其实四年前我们就想来参加广交会了,但因为疫情,直到今年才最终成行。”高新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市场占公司总营收比例仅有3%-4%,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高新表示,他们此次来广交会不仅要做好自身品牌宣传,还想吸引更多中国代理,为公司产品打通销路。而在这之前,高新已经做了很多努力,“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上线了名为‘good tha泰好啦’的淘宝店。另外,我们也在中国国内多个社交媒体上做了相关话题传播。
“中国市场较大,需要的产品类别也比较多,且越来越精细化。”在说明中国市场特点的同时,周士新认为,东南亚商家还需要认真审视开拓中国市场时所面临的竞争。
鲍志鹏则认为,东南亚目前的优势在于产业优惠政策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这使得东南亚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更加显著,但从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上来说,东南亚企业的优势还不够明显。
东南亚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着实不易。幸运的是,这部分企业迎来了发展的红利——去年年初,《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生效。
广交会上的一些商家已经感受到RCEP所带来的好处。展馆中一家马来西亚专营珍珠产品的商家向记者表示,现在中国进口马来西亚天然养殖珍珠的税率已经大幅度减免,对我们商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好消息。
鲍志鹏表示,从实际效果来看,RCEP实施生效,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会实现零关税,将有力促进了成员国贸易伙伴之间的市场互通和技术融合。从规则上来说,RCEP的两大优势,一是实行负面清单,二是采用累计增加值规则。相比国内之前实施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RCEP投资负面清单增加了国民待遇这一重要义务,这为RCEP成员国在重点领域的双向投资上创造了公平待遇,有力推动成员国市场互联互通和技术互补。
广交会上,东南亚企业与中国等国采购商热络洽谈。在RCEP带来的政策红利下,这些企业更加坚定了对拓展中国以及RCEP伙伴国家市场的信心。(胡慧茵)
广交会·新方位③丨广交会的“一带一路”新航标:“中国智造”迈向世界深处
作为2022年G20峰会接待酒店,印尼巴厘岛卓美亚度假酒店是当地最高端的酒店之一,智能化的设计和服务让入住过的客人印象深刻。酒店的智能系统供应商是广州的一家智能家居企业。
广州河东科技有限公司(HDL)董事长梁国芹坦承,十年前,让全球高端客户选择HDL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年后,在诸如巴厘岛卓美亚酒店、迪拜国际机场、慕尼黑宝马汽车博物馆等众多全球地标建筑中都有HDL智能系统的植入,这离不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广泛的深入实施。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高速发展、不断实现自身升级进化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贸易总额达到了19.1万亿美元,实现年均6.4%的增速,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
在10月15日正式开幕的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上,“一带一路”无疑是被提及最频繁的词,许多参展企业与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采购商达成合作意向,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也对“中国智造”表现出浓厚兴趣。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海信南非工业园、美的泰国空调新基地、海尔智家土耳其干衣机工厂……家电是中国制造最成熟也是最早拓展全球市场的产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中国家电企业的出海得以加速。
志高相关负责人在广交会现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公司海外团队马上跟进,两年间快速开办了越南、加纳、哈萨克斯坦及伊朗分公司,并召开东南亚、中亚主要国家经销商会议,短短数年拿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份额的10%左右。
而家电龙头美的早在2007年就在越南设立了首个海外工厂,拉开企业全球布局的序幕。在美的广交会展台,记者看到各种针对海外市场的产品,美的海外拓展的范围大幅扩展。截至目前,美的21个海外制造基地分布在全球12个国家,包括白俄罗斯、意大利、埃及、印度、泰国、越南、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近年来,美的集团海外收入占营收比重稳定在40%左右,未来有望比肩国内营收。
作为一家主要面向大型公共建筑、酒店等B端客户的企业,智能家居品牌HDL对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改变感受更加深刻。2007年,HDL就已经走出国门,首站选择的是阿联酋迪拜。“以前要让客户选择我们并不容易。”HDL国际负责人Lawrence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的项目快速增加,公司的海外订单也越来越多。”
截至2023年,HDL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占比超过90%。尤其是过去两年,在国内业务受到一定影响的背景下,HDL海外收入连续实现50%以上的营收增速,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绩。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成长为全球企业、国际品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在本次广交会上,不少企业聚焦“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精准招商。海信国际市场相关人士在现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RCEP成员国、东盟等是海信海外业务重点发力方向,“尤其是在中东市场,像激光电视这样的高端产品卖得很好,俄罗斯市场增长也不错。”据了解,今年1-9月,海信欧洲区销量同比增长超30.4%,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3%;在15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海信海外公司、办事处等业务已覆盖126个国家。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HDL感受到的不仅是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的扩大,还有业务便利程度、规范程度的提升。”Lawrence告诉记者,“共建‘一带一路’的贸易合作深化后,客户进出口成本都有明显降低。”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显示,十年来,中国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1个自贸协定;与13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与11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含安排、协议),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一系列自贸协定的签订也让中国企业与海外客户之间的贸易障碍大大减少,规范化程度大幅提升。
深度融入当地市场
如果说十年前中国企业在海外竞争中主要靠的还是物美价廉,那么现在更多靠的是技术、服务和对当地市场的深度融入。
“巴基斯坦人喜欢用毛毯、穿袍子,于是我们的洗衣机专门增加了‘毛毯洗’程序;当地电压不稳时常断电,海尔给洗衣机专门增添了‘自动启动’功能,让洗衣机在恢复电力供应后能自动工作。”海尔智家南亚大区总裁黄德成说。
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不同文化,经济发展也有较大差异,对中国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柔性化定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中东市场为例,负责HDL服务和技术支持的Jay介绍:“以前产品逻辑模块是没有定时功能的,技术团队对逻辑模块进行了更新迭代,增加了定时提醒功能。”事实上,在满足不同地区客户产品定制需求的同时,也能推动中国企业对产品和技术进行更新迭代,形成良好互动效应。
在做小家电贸易的Chiheb在今年广交会上谈成了好几笔生意,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客户覆盖埃及、突尼斯、瑞士等,主要采购搅拌机、空气炸锅、烹饪机等厨房小家电。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海外布局开始由单纯的生产工厂向集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的区域基地方向升级,深度融入当地市场。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目标市场贡献的不仅是税收和就业,还有人才和技术。
据黄德成介绍,海尔全球化业务已进入所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地区,建成了22个工业园、103个制造基地及103个贸易公司。针对全球不同地区用户的特殊需求,实行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和本土化营销的“三位一体”布局。
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的海信也已经在北美、欧洲、南非、日本等地,建立起具备独立研发、制造、销售能力的区域中心,并在2022年成立东盟区总部,发力东南亚市场。美的也持续强化海外工厂的本土化运营,以美的空调泰国工厂为例,很多关键岗位已经实现100%本土化,接下来美的将建立东盟研发中心,把泰国工厂升级为研产销一体化的海外基地。
据美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美的正积极推进本土化战略,加强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同时还在海外制造基地大力引入推广国内精益制造体系并培育海外精益人才,提升全球制造交付能力。
创维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启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创维在埃及有一个洗衣机厂,已经投产了,产品覆盖埃及本地和北非市场,此外在阿联酋、沙特等地也有工厂。”
当然,这一切不能一蹴而就。
吴启楠坦承,目前创维的白电产品在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还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例如需要对当地员工进行培训,对品牌进行投入,跟当地经销商配合等,“此外汇率波动较大也是一个问题”。 Chiheb告诉记者,由于汇率原因,也有不少客户选择在广交会上采购零部件,运回去当地再组装,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格兰仕中东非及南亚市场负责人鲁剑飞也提到,部分地区的政治局势不稳定,巴以冲突预计会对相关地区的出口贸易造成一定影响。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10年只是序章。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我们期待在未来更多的市场机遇中发挥作用,推动全球智能家居市场的蓬勃发展。”刚从塞尔维亚考察回来的河东科技HDL董事长梁国芹对记者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企业也将收获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遇。(叶碧华 刘祖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