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30日),一场跨越千里的救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下称“珠江医院”)输血科开启。
来自佛山的医生罗立(应要求,捐献者名字为化名)躺在病床上,耳边血细胞分离机滴滴作响,他的血液从手臂插着的针管缓缓流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筛出造血干细胞后,余血又顺着另一根导管,输送回他的体内。
千里之外,有一位素不相识,身患严重血液病的14岁少年,对他捐赠的这份“生命的礼物”翘首以盼。
作为一名医生,罗立不仅在平时工作中治病救人,还将利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以挽救一名外省少年的生命。
一名成人的血量约为4到6升,按照罗立的身体条件,他的血液必须在自己的身体和血细胞分离机间完成2.5个循环,才能分离出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这意味着,他必须躺在病床上,整整4个小时不能抬手。
但能用自己4个小时的煎熬换来少年的新生,罗立认为非常值得。
早在5天前,罗立就从佛山赶赴广州,住进了珠江医院,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动员剂。整个过程中,他没有半点犹豫和迟疑。
罗立的主治医生、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黄宇贤表示,平时人体血液里只有十万分之一的造血干细胞,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则达1%。打动员剂的目的是把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全身的血液中,为分离造血干细胞作铺垫。
目前国内有不少血液病患者,其中一部分为少儿和青少年,重度血液病患者亟需通过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作后续治疗。“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任何血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将给这些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他说。
“我是医生,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最近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各种事项,对于救人,自然是义不容辞的。”罗立说。
之所以可以成功捐出造血干细胞,罗立认为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了却心愿的一次实践。
在正式成为一名医生时,他在医院的一次轮科中,来到住院部负责管理病房。有次,一位患有淋巴癌的16岁女孩在辗转多家医院治疗,被宣布不治后,被送到罗立供职的医院进行临终关怀。她入院时,已经全身浮肿,因为无法躺下,她连睡觉都是直着身子,坐着睡。送院两周后,她就去世了。
此事对于罗立来说,触动很大,更为以后捐献造血干细胞埋下了伏笔。
罗立所在的医院每年均会组织有意愿的员工参与捐血,他几乎每次都会参与。在2年前一次捐血过程中,他看到一本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小册子。成功捐血后,他毫不犹豫地让护士再多抽取5到10毫升血液,进入到中华骨髓库,等待配型。
两个月前,罗立收到佛山市红十字会志愿者打来的电话,告诉他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咨询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也是没有一刻迟疑,干脆地回答:“我愿意!”
在后续的高分辨配型中,罗立与受捐赠者达到5个基因10个点位全部相合,十万个案例中,只有一例能达到如此条件。
“这其实是一种缘分。”罗立一再强调。在住院打动员剂的5天时间内,他时常会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14岁少年。“他到底患了什么病?”“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无论如何,我希望我捐助的人,是一名光明的、热爱生命的好人。这就足够了。”罗立说,希望他能早日康复,未来为社会贡献光与热。
不久后,从他血液中分离出来的造血干细胞,将在被捐助的外省少年的身体里,重新点燃少年的生命。
■数读
佛山每年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人数逐步上升
目前中华骨髓库已有260多万名志愿者,有8800多人成功捐献。
罗立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全国第8793例,广东省第754例。
广东省每年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数量约为一百例,2018年为98例。
从2006年开始至今,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共有760多例志愿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佛山市首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案例始于2009年,佛山至今登记在册的共有34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案例,在各方的努力下,捐献人数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科普
捐造血干细胞就像捐血
无需腰穿抽骨髓
以往谈起造血干细胞捐献,往往会让人想起“腰骨穿刺”等场面,但事实上目前捐献造血干细胞,只需要提前打动员剂,像输血一样躺在病床上数个小时,就能完成捐献。
广东省红十字会志愿者陈秀娟介绍,年龄18到50周岁,身体健康,经血液检查合格者,都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爱的奉献和救人的善举,坚持“自愿、无偿”的原则,没有报酬,捐献者也不用承担任何费用。
推动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工作,这是全球各国都在做的事情,对捐献者没有长期的危害。“如果捐献的同时伤害供者的身体,这在医学伦理上是不合理的,我们是希望在保持健康者的利益基础上,拯救血液病患者。”她说。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李晓莉
【见习记者】庄晓莹
【视频拍摄】杨晖桃 朱苏娇
【视频剪辑】杨晖桃
【摄影】庄晓莹 李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