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音乐老师,如今醉心于做垃圾分类督导,志愿者宋之威的选择,有些“另类”。
他居住在城中村,却总在垃圾分类的明星小区转悠,穿着象征志愿者身份的红马甲,不厌其烦宣讲相关知识。
小区居民从“不听话”到乖乖地进行分类甚至加入义工行列,这位“马甲侠士”到底有什么魔法?
宋之威当过4年音乐老师,如今是一名传播垃圾分类知识的“蒲公英计划志愿讲师”。每周二、四、六、日的晚上,他在小区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他觉得自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能将善良美好的生命力散落四处,生根发芽。
夜幕降临,在深圳龙华区华美丽苑小区,宋之威正为前一晚“被落下”的一桶厨余垃圾而头疼。
身穿写着“美丽深圳”红马甲的他,手持大铲,匆匆朝小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走去。
他嘟囔着:“不知道为什么昨晚分出来的厨余垃圾,环卫公司只拉走两桶,还剩下一桶。”他熟练地打开厨余垃圾桶,两三下压实,松了一口气,动身去“巡视”下一个集中投放点。
未到晚上7点,小区广场上已有不少出门散步的住户。
此刻,宋之威的“话痨”本性显现出来了——
“阿姨出来走走啊。”
“大叔,最近好久没见到你了?”
“姐,今晚有个队长不来做督导了。”
实际上,他不住这儿,来这也不过三个月,是一名督导垃圾分类的义工,是大家眼中的“马甲侠士”。
2016年,宋之威认识了深圳市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公益人士许楷楠,便因此注册了义工号,走上公益之路,前不久来到了华美丽苑小区。当时,小区内已配备设备,但垃圾分类工作仍一片空白。
仅仅用了三个月,也不知他施了什么魔法,宋之威便在小区里建起一支300户的义工队,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他的第一步是这么迈出的——跟小区居民“混熟”,逢人就打招呼,当“话唠”,建立起信任关系。
“我见人就能说得上话,首先得让他们知道我是谁,在这里要做什么。一次两次他们可能不相信,三四次之后对我就会有了解、有信任,后期再开展工作就方便了。”实际上,他也认不全小区的居民,但始终保持热情打招呼的习惯。他称之为“刷存在感”。
第二步,是“输出观念”——告诉居民垃圾分类是小区非做不可的事儿,与大家息息相关。一来二去,垃圾分类义工群便建成了。
义工群,会分享垃圾分类知识,谁想参与分类督导都可以报名。目前,已有300多人参与其中,基本覆盖了华美丽苑小区每家每户。
“温馨提示:晚上7至9点为我们小区厨余垃圾投放时间,请各位伙伴给厨余垃圾保持纯度,把汤水滤干,里面不能有纸巾、塑料袋、牙签等物体……”
每晚7点之前,宋之威的温馨提示总会准时在华美丽苑小区义工群“报到”。
哪怕经历三个月探索,他已培养了一个叫“娜姐”的接班人,垃圾分类督导中队长、小队长等团队也已建成,小区居民还会“自动生成战斗力”……但这点细节他仍在坚持。
一项工作要有生命力,必须让人有做的动力。宋之威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探索亲子模式,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督导。
然而这一次,他碰了壁。理想的状态,三个分类投放点得有三组亲子组合督导,但实际情况总是凑不齐,他只好作罢。
工作的“小状况”不断。有人在义工群提出了要求补贴一事,“可补贴就不是义工了,再说,垃圾分类也是为了大家好,是对自己负责,甚至为子孙后代负责。”该讲原则的时候,他态度明确。
宋之威对质疑的态度并不陌生。刚开始,他就曾被批评“多管闲事”,不住这儿却来管这儿的垃圾。
“咱们不都是垃圾产生者吗?”他总用一句话回应不解。
“加油!”“咱们一起加油!”宋之威的干劲,总让人无法抗拒。
他的身上,仿佛有磁场。
在微信个人页面上,宋之威这样介绍自己:深圳垃圾分类传播者,关注社会安全,提供监控网络等弱电工程安装与维护。
他与朋友们一起开安防公司,为的是“讨生活”。此前,他毕业于音乐专业,曾在琴行当过四年钢琴老师。
从沉浸在阳春白雪的日子,到如今与垃圾打交道,宋之威的选择让人有些不解。
“音乐和义工不矛盾,都是在充实自我,温暖他人。”在现实面前,他的选择其实略显奢侈。因此,他特感谢媳妇。
“好女人,没有她,我真的很难走下去。”
每晚,做完垃圾分类督导回到家,他疲惫得不想开口,甚至没精神与孩子交流。妻子会端上热腾腾的饭菜,“那一刻是真的很幸福。”
家,是温暖的港湾,幸福的源泉——城中村的小屋,客厅挂着全家福,桌上的花儿总是新鲜。孩子们涂鸦,与他分享着养小乌龟的快乐,总能扣动他柔软的心弦。
他会不时弹奏电钢琴,六岁女儿与两岁的儿子会兴奋地在床上蹦来蹦去。
“我要用好心做好事,孩子们才有好环境、好未来。”
这是宋之威的岁月静好。
监制:罗彦军 曹斯 曾强
统筹:杨小妍 王良珏 张由琼
策划:姚昱旸 董晨晨 陈梅玉
见习记者:彭缘
摄像:郑一见
剪辑:何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