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 > 新闻 > 求证

双春闰月年清明不能上坟?假!|破谣局

2025-04-04 10:40 来源:南方网

  4月4日清明节已至,网络上流传着“双春闰月年”相关的清明节禁忌,包括“不上坟”“老人小孩不出门”“不剪指甲、不动土、不生冷”等。是否真的有这些习俗?为什么会谬传?记者就此求证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博士生导师王霄冰。

  双春闰月禁忌不科学

  双春年、无春年、闰月等都是传统历法中的常见现象。双春是指农历一年中有两个立春,相对应的无春年则是农历一年中没有立春。

  王霄冰介绍,古时候的民间确实流传着关于双春年不利庄稼和牲畜的说法。比如山东、河北一带有“一年两个春,豆子(黄豆)贵如金”的说法;湖北、河南一带则有“一年两头春,黄牛贵似金”的俗谚。有些地方忌讳在双春年结婚,但也有地方以双春年为大吉。

  “传统清明节习俗中并没有不能上坟、两种人不出门、三件事不能做等这类禁忌。”王霄冰解释,和双春年、闰月相关的禁忌和说法,是人们对大自然或天文历法中出现的所谓异常现象表达的不安,没有实质性的依据和效果。

  王霄冰表示,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人们在各种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面前总有无力感,担心收成不好;婚姻关系到一生的幸福和后代子嗣的延续,人们特别担心失败。所以,古时候民间才流传各种禁忌,让后代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起到精神安慰、约束人们行为、慎重对待社会关系的作用。

  积极健康是节日习俗初衷

  清明节的特点是节气和节日的统一。《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解释清明二字的意义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王霄冰告诉记者,早期的清明只是一个节气,是人们基于对宇宙万物和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形成的一种时间性认知,在历史发展中融入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王霄冰介绍,寒食节是冬至后105天,最早的习俗是禁火和吃冷食。唐代寒食节有上坟扫墓和祭奠先人的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日渐式微,由于寒食节正好在清明前一两天,相关习俗被合并到清明节。

  明清时期,各地流行在清明节祭祀城隍、厉鬼、冤魂。民国基于这一传统,选择在清明节祭祀民族始祖、国家先贤和先烈,并在1935年将清明节命名为“民族扫墓节”。社会各界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这一传统保留至今。清明节的另一类习俗是踏青、游玩,王霄冰表示这应该来自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

  现在的清明节,一方面是肃穆悲伤的,以祭扫烈士和先人的陵墓为主,弘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清明还是欢乐清闲的,以春游踏青、亲近大自然为主,表达对于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不少网络博主对传统习俗的谬传耸人听闻,违背了节日初衷。“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有些自媒体博主为了博人眼球,故意制造一些奇怪的话题,其目的只是为了耸人听闻,可以不予理睬。”王霄冰认为,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一种礼仪,提醒人们从事适时的活动,强化家庭纽带,促进社会和谐,帮助人们顺利度过一年四季。人们应该遵循积极健康的新旧习俗,摒弃毫无科学根据、博人眼球、制造恐慌的流言。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张菲菲 刘单燕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卢绍聪   校对:赖玉清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