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 > 新闻 > 专题推荐 2025上半年 > 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 > 热点聚焦

东江源头水 共护一家亲

2025-02-24 23:40 来源:南方网

  “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这条河就是发源于赣州安远三百山的东江。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大旱,让赣州跟香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半个多世纪来,东江源头广大人民群众用心用情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与香港同胞共同演绎东江情,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游客坐游船在东风湖内观赏山水生态美景。叶栋 摄

  一水相依,赣粤港相连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这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从这可以看出“水”是当时困扰香港发展最大的难题。1963年,香港出现特大旱灾,连续9个月滴雨未降,350万香港同胞的生活因缺水陷入困境。

  危急之下,香港向内地求援,请求帮助解决用水难题。周恩来总理得知后迅速作出指示,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相关工程被命名为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由广东省负责兴办。

  东深供水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正式动工,数万名建设者在物资和技术都比较匮乏的条件下,将6座拦河坝、8座水泵站全部建成,将东江水从海拔2米提升至46米。那个时候,在现场,硬是依靠人力,数万名建设者喊出“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仅用11个月就建成了83公里长的供水工程。1965年3月工程正式通水,东江水翻山越岭,流进香港千家万户。

  穿越半个多世纪,东江沿线的江西、广东人民坚守这条“生命线”,守护一江清水的责任从未改变。为了支撑香港等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东深供水工程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和一次改建,通过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的年供水规模逐年增长,赣州和深圳、香港也因为东江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东江第一瀑飞流直下。郑敏 摄

  保护好生态,守护好源头

  为让香港同胞喝上放心的水,60年来,东江源头人民靠山不吃山,以保护好源头为己任,设立源头保护区,让山更青水更绿。

  为了涵养水源保证供港水质达标,当地群众严格执行“三禁、三停、三转”的生态保护措施。一是严格执行“三禁” 涵养水源——禁伐,全面实施封山育林;禁渔,净化水源区水质;禁采,全面禁止在东江源区流域采砂,切实维护河势稳定,保障源头水质清澈。二是坚决执行“三停”保持水质——停批污染项目,关停污染企业,叫停污染行为,坚决落实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环境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制止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三是积极推动“三转”呵护生态——实行“转产”,修复生态系统;加快“转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转变”,推进传统农业耕作生产方式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今天的东江源头三百山,树木郁郁葱葱、河水碧绿清澈,空气沁人心脾。三百山森林覆盖率达到98%,成为中国天然氧吧,东江源头区域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标准Ⅰ类以上。

香港游客打卡三百山。叶栋 摄

  因水结谊,赣粤港情深

  东江水流入大湾区,赣粤港三地人民因水结下深厚情谊。为反哺东江源头,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同胞来到东江源地区植树造林。2008年,志愿者们发起“饮水思源——东江上下游伙伴计划”,至今已在源头地区种下18万株树苗。深圳、香港的机关、社团、基金会等也纷纷在安远捐资助学。202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深圳市与赣州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7年)》,新时代赣深合作让两地情谊走上了新的台阶。

  东江源头的三百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首批保护母亲河生态教育示范基地,也是“饮水思源·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基地”。目前,“三百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中心”与“饮水思源·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基地”形成互嵌式教学融合共育模式,让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在三百山开展饮水思源教育的同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2024年,三百山“饮水思源·溯源东江”研学路线已成功入选香港中小学学生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民科)内地考察参访点。“思源之旅”“护源之旅”等研学考察活动,进一步深化了赣粤港的友好交流合作,如今,东江源头三百山成为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地。(欧阳春香 钟志平)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于艳彬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