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并切实转化为推动茂名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的强大动力。”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红军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迅速掀起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面对机遇和挑战,潜能巨大的茂名将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加快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为推动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贡献茂名力量。
牢记嘱托新时代奋力实现新作为
南方日报:时隔6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东提出四个方面工作要求。请结合茂名的具体工作谈谈您的感受和体会?
李红军: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四个方面工作要求,这将指引茂名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把新时代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根据省委安排,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备感温暖、备感振奋、备受鼓舞。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并切实转化为推动茂名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的强大动力。
一要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来,茂名跟随全省、全国步伐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茂名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区这三大经济圈的圈际地带,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要避免被边缘化和空心化,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
二要用创新引领茂名高质量发展。这次到广东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创新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对于传统行业占比较重的茂名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创新。比如,农业要突破发展瓶颈,建成农业强市,就要靠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扎实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试点。
三要自强不息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十分关注,这激励着我们以奋斗姿态走好茂名发展之路。一个区域的发展与资源区位禀赋、外部政策条件和自身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其中人的因素很关键。我们将自强不息,进一步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区位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后发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
四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整治“四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从这几年茂名重新焕发生机、不断加快发展来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必须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南方日报:接下来,茂名将如何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李红军:我们将立足学懂弄通做实,确保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取得扎实成效。一是突出“广度”,组织市县镇村四级党组织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到每一名党员干部,实现全覆盖。二是突出“温度”,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色和优势,加大“两微一端”的推送力度,充分依托现有的“一村(居)一传习所”“一支部一微宣讲员”等基层宣讲资源,编印《理论学习小册子》等口袋书,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突出“深度”,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围绕破解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继续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理论学习文章和研究成果。
力争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脱颖而出
南方日报:茂名正在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具体有哪些举措?
李红军:随着深茂铁路的开通,茂名已正式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茂名潜力”正在坚持不懈的实干中得到不断激发,茂名人口流动出现了大量回流的历史性转变。茂名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的题中之义,是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到茂名调研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目标,接下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方位统筹推进极化发展。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中心城区更大的倾斜,推动市域内资本、人力等要素资源的聚集,力争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尽快从当前的100万左右上升到200万以上,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打造规模经济,产生极化效应。
二是全力打造实力雄厚的特色产业强市。借助茂名人力资源优势、农业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和石化产业先发优势,集中力量打造规模化、异质化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滨海绿城、好心茂名”的城市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现实的生产力。
三是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紧围绕大湾区建设这个“龙头”,结合茂名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人口优势,积极对接大湾区产业分工体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依托大湾区、对接大湾区、融入大湾区、服务大湾区,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远的眼光来谋划茂名发展,力争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脱颖而出。
重化工业城市实现绿色崛起
南方日报:茂名是一座重化工业城市,生态环境却持续向好,正在实现绿色崛起。请问茂名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上有什么心得?接下来将如何继续做好生态文章?
李红军:近年来,茂名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市区空气质量2016、2017年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三,今年前9月也是排名全省第三,小东江成为我省“四河”整治中连续三年水质达标的河流。露天矿曾经是茂名的“城市伤疤”,目前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公园,创造了生态修复的典型范例。4个县级绿能垃圾环保发电项目建设全部依法平稳顺利启动,推进力度居全省前列。
这些年茂名在生态环保上取得明显成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体会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突出责任担当,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化、规范化。党和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指挥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两级环境保护委员会,将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创造性组织人大代表对河长制工作进行评议,推动水环境整治落到实处。二是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党组织以强烈的政治担当,突出做好群众工作,有效化解“邻避效应”,推动循环经济示范中心和绿能环保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是突出生态为民,强化统筹推进,用心用情用力抓落实。突出火电、石化等重点行业治理,加快推进市区周边小炼油、小化工等大气污染源关闭和整治,铁腕整治鉴江、小东江和高州水库等江河流域及水库水源保护区水质污染,大力治理禽畜养殖污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接下来,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营造碧水怡人环境,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狠抓中小河流治理,推动全市水环境污染治理攻坚,重点推进彭村湖生态修复,确保高州水库、小东江等主要河流和水体水质有根本性改善。二是着力营造天清气爽环境,持续整治石油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企业排放行为,确保我市空气质量继续排在全省前列。三是着力营造郁郁葱葱环境,深入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小东江、共青河、袂花江等重要河流沿江交通基础设施和滨江滨海生态景观,打造绿树成荫“绿道”,与水碧岸美“碧道”并行,成为群众休闲好去处。
打造乡村振兴的“茂名样板”
南方日报:下阶段,茂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发力点是什么?
李红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茂名是农村人口大市、农业大市,是全省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我们要按照省委书记李希调研茂名时讲话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打造乡村振兴的“茂名样板”,确保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
要让乡村组织强起来。全面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以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通过本地选拔、上级选派、外出乡贤回归等方式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带头人。继续深化推进候任村(社区)干部制度,打造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
要让乡村群众富起来。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培育,依托电子商务盘活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民宿小院等新产业新业态,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鼓励地方从实际出发利用扶贫资金发展未来能够持续发挥效益的产业。
要让乡村面貌美起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尊重实际、尊重历史、尊重特色,因地制宜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保留各具特色的乡村韵味。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建设平安乡村。
■综述
东承粤港澳大湾区,西接北部湾城市群,南联海南自贸区
茂名在新坐标上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疾驰而来的动车每天穿行在城市中心,将茂名接入珠三角两小时生活圈,人气、财气在城央加速集聚。借力高铁效应,高铁站以南片区内街内巷黑底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站前大道、茂南大道两侧栋栋高楼正拔地而起,勾勒出“茂名CBD”崛起“架势”。
高铁站周边升级打造成“总部经济”和金融服务商圈的背后,是茂名正在抢抓战略机遇形成城市大开发的态势和格局,引导市域内要素资源向中心城区配置,不断迸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茂名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4.95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位居粤东西北首位。
茂名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区这三大经济圈的圈际地带,重大机遇和挑战并存,也为茂名勾勒了发展新坐标。正在建构的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则为茂名在新坐标上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茂名市委书记李红军说,茂名将把中央精神、省委要求和茂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先机和优势、集聚要素资源,努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
圈际地带寻机遇▶▷
在竞合中谋突破寻求叠加机遇
茂南产业转移园内,一家多数员工来自附近乡村的玩具制造企业正做着全世界的生意——长期为迪士尼、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品牌制造玩具。原为东莞企业的广东煜城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底进入茂南产业转移园发展,年产值3亿元,年可创外汇7000万元,年创利税1500万元。
近年来,茂名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频率不断加快,借力粤港澳资本、技术、人力优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向西拓展的重要腹地和对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通道,茂名一方面极力避免被三大经济圈边缘化和空心化,另一方面正积极抢抓三大经济圈在茂名交汇形成的叠加机遇。
李红军说,茂名将以极化强核心,努力提升茂名在全省沿海经济带和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城市能级;以特色抓产业,通过错位发展把茂名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现实生产力;以融合谋突破,力争在三大经济圈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与此同时,茂名还把目光瞄准并积极争取布点更多的区域性项目。如国家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粤西农批等,不仅服务于茂名本地,还服务于整个粤西乃至更广阔地区,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的区域合作,延伸拓展了茂名经济腹地。
发展向海经济▶▷
走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岸线总长约16.88公里,港区陆域面积19.3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32个万吨级生产性泊位的博贺新港区将于明年3月份开港。在继续承担茂名石化的原油接卸任务、满足重化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这里还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促进电力、冶金、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粮油加工及贸易等临港产业发展,成为茂名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
“茂名未来发展最有效的突破是海洋经济的突破。”李红军说,要抓住博贺新港区逐步具备开港条件、集疏运体系趋于成熟、码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机遇,及早谋划落实临港产业布局,及早推进滨海城市建设,提高港业城联动发展能力,推动茂名形成高质量港口、城市和临港产业优化协调发展的态势。
在空间布局上,茂名统筹“三大平台”和茂南区、电白区发展,大力构建“一带三湾四港六区”发展格局,做实向海经济载体。在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上,按照“外接、内联、立体、便捷”发展思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向西拓展的重要腹地和对接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通道。在滨海城市风貌特色上,将滨海特质充分融进“北优、中联、南拓、东进”组团发展中,增强滨海茂名魅力和吸引力。
打造向海经济,以发展海洋经济为着力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紧扣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特点提升城市功能,围绕打造经济增长极强化交通支撑……茂名正在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探索协调发展▶▷
县域副中心补齐不平衡“短板”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在茂名各县区内也存在。茂名下辖的县区,人口多、面积大,区、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全面。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茂名正以4个县域副中心建设为推动县域协调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去年9月,茂名市委、市政府选定电白区沙琅镇、信宜市钱排镇、高州市长坡镇、化州市合江镇等4个地处县域发展弱侧又有一定基础的镇打造县域副中心,以此为支点加快把发展短板转变成“潜力板”。
“建设县域副中心,旨在解决县域城区偏居一隅、不利于全域辐射带动的突出问题。将着眼于全面带动,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三个方面统筹发力。”李红军说。
11月初,4个县域副中心至203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4地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沙琅作为“全国特色小镇”探索龟鳖养殖持续发展,培育壮大南药种植加工业;钱排致力于三华李种植、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等;长坡依托高州水库、冼夫人文化遗址等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合江依托丝绸特色产业、蚕桑特色农业、森林公园等打开乡村全域旅游格局。
分析指出,茂名各县区农村广袤,县城无论行政服务还是经济功能都无法覆盖一些边远镇村,县域副中心将有效补齐这块短板,对推动乡村振兴有实质作用。
创新党建形式▶▷
虚功实做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80后青年魏孟诗放弃在珠三角工作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茂名当起了一名候任社区干部。茂名目前共有2778名像她一样的“候任村(社区)干部”。去年12月,茂名全面推行“候任村(社区)干部”制度,按照每个村(社区)1-2个名额配置,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这一创新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化、能力弱化问题依然突出的现实问题。
“候任村(社区)干部”制度是茂名以党建项目化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茂名市把项目化管理这一方法运用到党建工作中,聚焦短板、重点发力,制订迎接茂名市建市60周年党建引领行动计划,实施十大党建项目建设。
创建“党建+”品牌活动,积极培育党建+城建、交通、民生、产业、社会治理、扶贫等党建品牌;实施精准扶贫“红色引擎”计划,力争把全市180个省定贫困村建设成为“五好”基层党建新农村示范村;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引导10万多名农村党员联系31万多户群众;实施城市基层党建“红色细胞”工程,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一个个项目化推进的基层党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
李红军说,面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破解党建工作“虚功难于实做”的问题,必须创新方式方法,牵住党建工作“牛鼻子”,以党建项目化引领基层治理,使党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见实效。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顾大炜 见习记者 刘栋铭 通讯员 张平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