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陈妍:让教室成为孩子们试错的地方

2019-09-10 09:52 来源:南方网 何雪峰

  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有向你的老师送上节日祝福吗?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德行、智慧、情怀、魅力等,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你真的了解教师吗?有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吗?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南方日报邀请来自深圳教育一线的6位教师,让他们讲述日常教学点滴,以及对于教师、教育的观察、思考。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引发人们对于好老师、好教育的深刻思考,也向每一位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的老师送去节日祝福。

  【分享人】:陈妍

  【简介】: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课程发展中心负责人。从教21年,曾入选南山首批“引领者”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被评为南山区“灯塔奖”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2018年入围首届“榜样教师”获提名资格,参与南山区“年度教师”评比现场演讲答辩进入前三,获得“深圳先进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作为南山区第三届“精英教师”到西丽小学交流,成为南山区首届“阅读点灯人”。

  2006年,25岁的陈妍从深圳市宝安区安乐小学暂时停职,专心学习心理咨询,“我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如今看来,这是一场影响终生的观念重塑。”

  三年后,在多数同门选择留在医院时,陈妍选择再次回到教室。在她看来,孩子们的许多外在表现,都是面对成人世界的呼唤与表达,“医生解救的是一个病人,教师却可以影响更多的孩子。”

  今年9月,陈妍从南山区来到了龙华区,成为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同时担任学校课程发展中心负责人。她希望可以在这所新学校深入开展精神动力学观念下的课程改革——相信人内在的精神力量,让教室成为孩子们试错的地方。

  朋友圈里,陈妍写道:“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有思想;这里,会从静默里生出自由的花朵;这里,会从自在里培育自由的灵魂。”她的兴奋在文字间跳跃,马尾辫随着说话的节奏摆动——“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个体化,作为生命,我希望孩子们能发挥作为一个人的最大的价值。”

陈妍(左1)去到了新学校。

  “是孩子们塑造了我”

  “陈老师啊,我们这个宝宝怎么办呀,能不能让他写点作业呀。”十几年前,陈妍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孩子。当时一年级,他不仅无法完成作业,而且课堂上都无法专心听讲,有老师甚至认为他有学习障碍。

  但陈妍却说,是他塑造了自己。

  当时陈妍很年轻,作为老师总有一种执念,如果孩子没有因自己而变得更好,那是老师的失败,所以,“我努力想把孩子培养成‘我以为’的最好的样子。”

  一个学期的时间,陈妍在这名学生身上花了很多精力,譬如耐心、态度……到期末考试后,陈妍问他考得怎样,“他非常开心地告诉我,都会做。我也非常高兴。直到批卷子时看到大面积空白,当时我就哭了。”

  可是,哭着哭着,陈妍发现了问题,“我好像没有关心他呀,我在关心我自己,关心我的情绪与得失。”

  “我忽然意识到,这样一场考试,对这样的一个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于是,从那时起,陈妍取消了自己班级所有的日常考试,除了期末,其他卷子都用来做练习。她发现,事实证明,在小学,这并不会影响孩子们的成绩。

  随着后来的相处,这个被认为有多动症的孩子表现出了惊人耐心和爱心。他曾为完成一架粘土钢琴,在家做了7个小时,一根一根调整大头针作为琴弦;为了给陈妍过生日,他在家种植太阳花,算好花期正好生日当天花开,把花盆搬来教室……

  “我们总以为是我们在呵护孩子,我们在爱他们。实际上,被温暖被抱持,得到更多爱的,是我们,是自以为是的老师和父母。”陈妍说。

  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的发生

  前不久,陈妍在带实习教师的时候,有遇到公开课。陈妍问她,“你觉得课堂的关键是什么?”实习教师想了很久,回答道学生能不能配合老师。

  “学生来学校学习就是来配合老师的吗?”陈妍说,其实长期以来,老师的眼中都没有学生——就像现在很多评课标准都指向老师,只关心教态是否亲切、普通话是否流利课堂设计是否看起来是否高潮亮点,从不问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不问一个孩子课堂上走神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重要的其实是,教育有没有以孩子为中心,课堂上学习是否真实的发生——知识不会凭空获得,老师需要给孩子们创造环境,让他们通过生活经历去感受,在实践中练习。

  “现如今,我经常带孩子们做很多活动,用流行的话来说叫‘统整课程’‘学科整合’……它可以有很多名字,但最终的指向是真实的学习。”陈妍说。

陈妍课堂上的学生作业。

  教育,要给孩子以安全感

  怎样让学习真实的发生?陈妍认为,重要的是,老师能不能给孩子以安全感。

  有这样一件事,陈妍记得很清楚。当时作为班主任,她不要求孩子们一来学校就进教室,而是允许他们出去玩一会。有一阵子,校长说早上闹哄哄的不好,要求孩子们来学校就进教室读书。陈妍就跟孩子们讲,从明天开始,来到教室不能到外面玩了,是校长的要求。

  第二天,依旧有孩子在外面疯玩。陈妍就在其他孩子做早操时,罚站了“疯玩”的孩子,他哇哇大哭。陈妍反问“你是觉得委屈了吗?我昨天已经提了要求呀,是你没有做到哇。”但这孩子却对陈妍说,“你昨天是说了不能到外面玩,可你没说到外面玩了要罚站……”

  “我一下子就意识到,是我不对。我没有告诉他这么做的后果,是我边界不清,一不高兴就罚他。”陈妍说,很多约定俗成的教师权威,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边界感和安全感,“如果老师继续强势地对孩子说,就是你错了,罚你站你还有理了……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老师是不可靠的,是情绪化的。长此以往,孩子就没有了做事的原则。”

  在心理学上,心理健康的成人,在幼年时往往拥有一个被“抱持”的环境——“刚会走路的小孩,稍微走远一点,就回头看一下妈妈在不在。看妈妈在,就再走几步。”只有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孩子们的好奇心才能发展,才敢去探索,这里摸一摸,那里看一看。

  教育同样需要“抱持”,需要给予孩子安全感。“如果一个小孩上课天天提心吊胆,想着我这么做了老师会不会喜欢,他还有能力去探索吗?”

  陈妍说,老师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做好所有的铺垫,“设计”一堂课,而是让孩子们敢于“试错”,充满好奇心地探索并信任这个世界。“尤其语文这个学科,课堂讨论不在对错,在乎对观点的探索——要鼓励孩子们去想、去表达,发出作为一个人独特的声音。”

  南方日报记者 何雪峰

  策划 刘丽

  统筹 孙颖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