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委员就教育强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积极建言献策。张婧摄
7日下午,来自教育界的50多位委员共同审议了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结合报告,委员们纷纷围绕建设教育强省、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合理配置科研经费、优化政府采购工作、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中小学生健康安全、加大民办教育支持力度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
两个多小时的分组讨论,委员们纷纷接龙“抢麦”。有趣的是,尽管省里近年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无论是来自高校还是基层中小学,是公办学校抑或是民办学校的委员都纷纷大呼“缺钱又缺人”,希望省里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焦点1
高校缺经费
“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应与本科院校标准一致!”在7日下午的教育组联组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广东开放大学副校长孙平第一个发言就“喊穷”。
在他看来,广东的高职院校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短板,突出问题就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孙平摆出数据:广东是2004年开始实施省属公办本科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从最早的生均6300元,到今年提到1万元,优质大学提到1.2万元。“高职教育从2008年开始实行生均拨款,去年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是4300元,今年听说有所提高。跟本科高校相比,差距太大了!”孙平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设备、仪器配备要求也比较高,不仅要有学历,更要求能动手。因此,生均拨款标准应与本科院校标准持平。
孙平的发言引起了众多教育界委员的共鸣,几位来自省属、市属高校的委员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不像部属高校中大、华工那样,不缺钱。引得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小明无奈地微笑摇头,连忙澄清:“有点误会,中大、华工其实也是蛮缺钱的!”
焦点2
科研经费管理
“报销就是一场噩梦。简直就是我要你的钱,你要我的命。”省政协委员、中大管理学院教授梁琦一句戏言逗得会场笑声四起,她关注的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在梁琦看来,广东的研发强度、投入强度已经在北上广中“掉队”了,应该有更大的科研经费投入。此外,还出现了科研管理自上而下行政化、利益化和关系化的趋向,导致科研活动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化、金钱化和形式化,出现了变相送礼、拉经费这样一些阻碍创新的现象。
“复杂的财务报销让科研人员疲于应付,着实不宜‘一刀切’。报销的过程中,你一丝一毫抓得很严,但是在科技验收的时候却马马虎虎,就是你自己找几个专家就行了。”梁琦说,科研经费管理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她认为应该创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管理环境,要科研过程正当和遵守学术规范,就没有必要管得太细了,赋予科研人员一定的自主权。
那么,如何杜绝那些拿了钱不干好活的现象呢?梁琦认为,要建立严格的科研信誉机制和科研诚信体系,让那些有污点、无诚信、有抄袭等学术道德问题的人,几年甚至永远都不能申请课题。
焦点3
设备采购效率低
省政协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李丽娟反映,高校把设备采购计划提交上去,但政府采购监管人员却因为不了解其中专业知识,把计划搁置6个月。
“确实,高校设备采购不但贵,而且慢。”李丽娟的话立刻引起了另一位省政协委员、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的共鸣。
对此,李丽娟认为,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审批程序不清晰;二是采购限额标准过低,高校自主采购空间小。“高校买的设备一般是高精尖的,技术参数复杂、性能要求高、购买渠道相对单一。”她解释道。
从2013年7月份开始,广东省政府采购货物的限额标准从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20万元以下的教学仪器设备可以自行采购。但李丽娟认为,目前省属高校的采购限额标准依然过低。
对此,她提出,希望扩大高校采购设备自主空间,财政厅适当下放审批权。让学科组织论证,同时政府采购部门缩短审批程序。与此同时,推进设备采购电商化建设,破除官衙障碍,使采购程序更便利、安全、公开、透明,效率更高。
焦点4
教师结构性缺编
那一边高校喊“缺钱”,这一边农村学校却大呼“缺人”。省政协委员、清远市教育局局长林海龙抓紧机会反映,农村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现象。以清远农村为例,当地农村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5岁。
由于编制不够,导致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义务教育阶段小科老师多年没有招进。与此同时,由于老师年龄普遍较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比较老化,一边是教师整体超编,另一边却又出现了结构性缺编。
“不仅是中小学缺编,高校也存在严重的教师缺编!”林伦伦又成功“抢麦”。
“编制问题解决不了,就没法招进高水平老师。”林伦伦说,由于编制不足,许多大学教师每周需要上10多堂课,最多的更达20节课,“大学教师就像中学教师一样。”由此,他建议,生师比标准定为20:1或者稍微高多一点都没有问题。
促进教育发展
必须标本兼治
南方日报讯 (记者/骆骁骅毕嘉琪)7日下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参加了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与来自教育界的50多位委员一起审议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他认真听取委员们结合报告,围绕建设教育强省、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合理配置科研经费、优化政府采购工作、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中小学生健康安全、加大民办教育支持力度等问题的发言,并不时插话与大家交流互动。
徐少华表示,委员们发言直奔主题,意见中肯建议具体,令人深受启发。他说,教育是人生的希望,是国家现代化的百年大计,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是广东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基础,完全有必要也必须尽责任将广东的教育做大做强做优。他说,要很好地解决委员们所提的这些实际问题,促进广东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标本兼治。
徐少华表示,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其摆上重要日程进行专门研究,更好地解决产学研结合、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政府采购等问题。他当场承诺将领衔办理委员们提出的政府采购存在的“慢”“贵”等问题的提案,研究建立电商平台,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政府采购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