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大历史观与新时代的信仰信念体系

2021-09-25 08:34 来源:南方杂志 方绪银 张蓝青 叶慧坚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可见,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它之所以能征服人心,成为人们矢志不渝的信仰,往往是因为其提供了“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从而“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深刻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有无产阶级的“圣经”之誉,一个根本性原因在于它首先以西欧社会为例,开宗明义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的历史演变规律。从这个视角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和坚定新时代信仰信念的系列重要论述,必定会收获一些新的感悟和思考。

  用大历史观正确地解释历史

  历史规律是在历史进程中呈现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意味着,要正确地解释历史,就要树立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创新正是基于这种大历史观而形成的:以1840年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起点,以华夏文明五千年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历史为背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1921年建党为起点,以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接续追求复兴梦想的探索历程为背景,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1949年建立新中国为起点,以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大飞跃”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为背景,提出“四个自信”。这些根植于深厚历史土壤的新理念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巨大感召力的源泉。

  简而言之,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复兴梦想的历史;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矢志不渝地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所揭示出的颠扑不破的基本结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魅力所在。

  用“历史合力论”揭示信仰的力量

  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种历史思维、历史哲学理念启示我们,“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历史时期人们所追求的共同预期、共同目的,就可以找到这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人们在这个时期创造历史的主流性的愿望及其活动,从而就可以在准确“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的基础上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的更强大的合力。

  如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端起历史望远镜”,一是发现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持续几代人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历史主题主线—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百年奋斗,才把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的复兴梦想,推进到了即将圆满实现的临界点上。二是发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历史主题主线—矢志不渝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精准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伟业中的关键角色和成功奥秘。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大发现”,正是把“经过时间沉淀后”的历史“看得更加清晰”之后所作出的最精辟概括,是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的精髓所在,既深刻把握了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所梦寐以求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又充分印证和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合力论”—中华民族不懈追求复兴梦想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践行初心使命两者及两者的风云际会,构成了推动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进步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

  历史进程无可争辩地证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和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最大历史合力,是来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所不断拓展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对“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的最大化的凝聚。所以,“四个自信”是根植于党的历史自信之中的,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必然也必须成为我们奠定和增强“四个自信”的最坚实基础;而作为新时代信仰信念最集中体现的“四个自信”,又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矢志不渝地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最终圆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最强大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从“历史合力论”的视角—依靠无坚不摧的信仰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的视角,对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所作出的最正确解释,同时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最深刻揭示。

  用新时代的信仰信念凝心聚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当代中国人失落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失落了初心使命,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无论多么来之不易、无论多么伟大光荣正确、无论多么须臾不可或缺,也绝不可能内化为人们信而仰之、遵而从之的“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和强大历史合力也就会荡然无存,从而就极有可能在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目标的历史关头半途而废!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追求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表达为“发乎于情”的“梦想”(中国梦),把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表达为时刻不能忘怀的“初心”(使命感),把党和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创造、积累所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表达为发自内心的“四个自信”(信仰信念)的根本奥秘和强烈现实意义所在。

  其内在逻辑,我们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重温过的张伯苓老校长的“南开三问”来作进一步说明:你既然是中国人、你既然热爱中国、你既然希望中国好,那么通过回望百年、学史明理,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地信仰最能或者说唯一能使中国越来越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种从找到最大同心圆到凝聚最广泛共识进而升华为最崇高信仰的根本方法—中华民族只要始终不忘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只要始终不忘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的责任担当,就必然会根深蒂固地认同赖以践行初心使命、实现复兴梦想的正确道路、科学理论、优越制度和先进文化,从而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四个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记忆和复兴情结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之中的,知行合一的“四个自信”是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奋斗历程及其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之中的。这三者既同样基于“心之理”,又是一个不断激发和升华为“沛然若决江河”般的“心之力”的过程,因而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信仰信念体系和新时代党性教育、党性修养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中国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个自信”等一系列新提法、新见解、新术语所蕴含的深刻而系统的原创性贡献,既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所昭示的凝聚“历史合力”(凝心聚力)的方法,又从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上系统解决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仰大厦的方法和路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对历史的正确解释”,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客观历史“存在”和“实际生活过程”,所以它才会迅速点燃亿万华夏儿女心中的信仰激情,因而必将也必须长期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统揽“四个伟大”,确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圆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最强大精神力量。

  ◎方绪银(茂名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茂名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张蓝青(茂名市委党校教育长)

  ◎叶慧坚(茂名市委党校教师)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