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世界级湾区书写新时代故事

2021-07-30 07:20 来源:南方杂志 叶石界

从“硬联通”到“软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向世界一流湾区阔步进发。图为2021年6月,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完成封顶

  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香港百艘渔船巡游维多利亚港,与市民分享节日喜悦;澳门的“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大型图片展,参观者人流如潮;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珠江两岸城市的灯光秀,以光影的形式,讲述党的百年历程,闪耀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珠水浩荡。今天,一个世界级的大湾区,正在这里崛起。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港珠澳大桥畅通三地,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开放共享水平不断提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平台,引领带动全省形成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征程召唤新的奋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粤港澳大湾区的奋斗者们用激情和汗水书写新时代的故事。这股磅礴力量,让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蓝图,加速照进现实。

  粤港澳合作更紧密更通畅

  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大胆探索,深化粤港澳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项核心任务。

  其中的一个重头戏,就是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大湾区的科研创新合作提供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平台。“这个国家级科学设施,弥补了大湾区缺乏大科学装置的短板,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对《南方》杂志记者说。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与香港城市大学共建“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加强在专才培训、科研和设备等方面的合作。此外,这个“国之重器”自正式开放运行以来,已完成5轮用户实验,注册人数超过2000,主要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不少来自港澳地区和国外。

  “大湾区的科研工作者,如今有着比过去更优越的开创事业的条件,要抓住机遇、利用好重大平台加强合作,创造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作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陈延伟多年来立足国家大科学装置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科技领域的合作,为大湾区的科技协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育合作,同样前景广阔。

  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院长袁长林,在珠海教育领域工作了近20年,一直关注着大湾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他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当前大湾区内的合作交流内容广泛,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加强大湾区教育合作的紧密度,是必然趋势。”袁长林认为,未来应该继续推动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打造区域基础教育联盟,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

  除了科技教育,大湾区内还在继续推动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从更深层次,则要不断通过改革实现机制规则的对接,让大湾区合作变得更紧密、更通畅。”袁长林说。

  人才高地要激发“磁吸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汇聚千千万万的优秀人才共同建设、共同圆梦。

  作为本部在北京的大科学装置工程项目,中国散裂中子源曾一度面临着异地建设的难题。这些年来,每年春节等节假日,陈延伟基本都在建设现场度过。“未来的道路很长,我们要时刻意识到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更要能够沉下心来努力做事。”他说。

  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成和运行,越来越多来自国内外的人才加入团队,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代人。曾经在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担任首席极化中子科学家的童欣,就在2018年回国来到东莞,开始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工作。如今,这里还集聚了不少来自美国、德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工作者。在对青年人的培养中,陈延伟关注到他们的成长性和可塑性。

  要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大湾区还需要激发更强的“磁吸效应”,“广聚天下英才”,吸引更多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进驻扎根。

  在大湾区建设任务书中,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是一个重要安排——通过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建设人才高地。

  袁长林认为,可以实行开放性的人才引进政策,推动港澳高等教育院校在内地办学,做好人才交流服务与保障的高效对接,出台有吸引力的政策,让人才愿意留、留得住。

  “大湾区还可以建立人才大数据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覆盖人才引进全流程的共享平台,让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实现快速对接,降低人才获取成本。”袁长林建议,此外,政府还要创建创新创业的开放环境,保护创新创业成果,激励高层次人才创新的动力、增强人才的汇聚力。

  “人才落户后,需要有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土壤。”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陆秀兴,7年前来到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工作,并在4年前开始担任村党委书记。在这里,她摘掉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凝聚了一批人才奋斗在乡村振兴路上,推动了古灶村的美丽蝶变,并在今年获评“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陆秀兴对《南方》杂志记者说,从基层来说,很重要的是要通过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育好、管好、用好、服务好人才。

  新征程的大湾区想象

  从“硬联通”到“软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向世界一流湾区阔步进发。融通、开放、创新……在迈向未来的新征程中,大湾区承载着优秀建设者们美好的想象。

  陈延伟认为,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环境将更加优越,科技人才交流更加密集,国际创新资源将更为集聚。特别是在大科学装置等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平台的支撑下,全球科技人才资源将进一步汇聚,粤港澳间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也将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业态。

  立体的交通体系,是大湾区的必要条件。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们在全力加快推进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狮子洋通道等一系列跨江跨海工程建设,有序开展沈海高速和京港澳高速等国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为高质量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奋斗,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大责任、大使命。”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吴玉刚对《南方》杂志记者说。

  “未来的大湾区,一定是内外联通快速高效的,城市群内人流、物流通畅无阻。”在吴玉刚看来,随着大交通体系的完善,大湾区内部的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将更加便捷有序,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奠定更便利的基础。

  在袁长林看来,随着粤港澳三地合作的深入,城市之间的经济协同发展将更加紧密,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更强。而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将更深入地嵌入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更重要的平台。

  “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也将成为更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袁长林说。“未来,大湾区将是环境优美、生活工作便利、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陆秀兴表示。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发自东莞、珠海等地

编辑:许萌萌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