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2.0版创新高地的深圳蓝图

2021-01-15 07:14 来源:南方杂志 史成雷

  在新高度新起点上,深圳正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发自深圳

  ◎本文责编∕刘龙飞

  2020年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从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5个方面,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监测和评价。其中,深圳高居榜首。

  支撑深圳榜首地位的,是一系列不断攀高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深圳已建成各类创新载体达26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2020年前三季度,深圳2.8万家企业提交21.9万件专利申请,专利授权量达16.4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36万件,均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深圳市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了具有深圳特色的创新路径。

  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深圳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站在“十三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交接区,不久前,《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绘就了2.0版创新高地的深圳蓝图,新一轮创新蓄势待发。

  在新高度新起点上,深圳正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020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将第七次大督查中发现的43项地方典型经验做法摘要进行了通报,以表扬先进,宣传典型。

  其中,深圳市推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经验做法榜上有名。通报指出,深圳市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冯圣中对此深有感触。冯圣中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深圳打造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每个链条都非常重要,也都缺一不可,又互相促进,推动着深圳创新一步步走向全国前列。

  “比如,超算是典型的基础设施,就是给其他科学装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撑的。目前,如果要搞创新的话就离不开超算,超算也大大提升了创新的效率。”冯圣中说。

  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为例。冯圣中介绍,中心于2009年获科技部批准成立,是深圳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如今已支持了3万多个创新团队,成为深圳的创新名片。

  “长期以来,深圳市在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等方面都很有优势。针对目前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深圳近几年在基础科研机构、大型科学装置等方面的建设力度非常大,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冯圣中说。

  冯圣中透露,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园区正在抓紧建设中,建成后计算能力将在现有基础上提升1000倍以上。

  为了加快建设和补齐短板,近年来,深圳重点打造了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推进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每年将不低于30%的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深圳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不久前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深圳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等多项数据都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创新型城市。

  “厚积”方能“薄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深圳已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达2642家。

  努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是探索深港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重要载体。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在合作区深圳园区,《南方》杂志记者看到,数十万平方米的科研空间正加快建设,诸多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项目正加快落地,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园区雏形渐显。

  福田国际量子研究院2018年正式在合作区挂牌。中国科学院院士、福田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介绍,短短3年时间内,研究院就吸引了200多位研究人才,其中包括11名外籍人士,呈现出国际化的人才结构和发展方向,后续的人才队伍建设也会越来越好。目前,研究院已经与包括华为在内的深圳本地企业一起合作研发。

  “研究院对人才的吸引,离不开深圳的活力和创新、国家省市的支持。”俞大鹏说。

  俞大鹏举例说,福田区政府为研究院提供了物业空间保障、租金优惠,还提供了20多套人才公寓,对年轻人吸引力很大。同时公寓离实验室也很近,可以让入住的人才有更多时间待在实验室开展研究。

  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的创新发展,与深圳对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

  近年来,深圳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城市核心战略,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政策,努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2016年以来,深圳市陆续出台实施“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构成了深圳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深圳还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以立法形式将每年11月1日确立为人才日,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

  大量的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和团队,不断“飞”入深圳、扎根鹏城。截至2020年11月,深圳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超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5万,为深圳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先行示范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短短40年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创新已经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站在新高度新起点上,深圳创新又将如何重新出发、创造新的辉煌?

  2019年1月8日,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召开,明确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先行示范”作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点任务之一。

  2020年初,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首次将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写入国家公开发布的文件。这意味着,深圳继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之后,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此次国家部委文件明确以深圳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味着未来这个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功能、核心设施会向深圳集聚,深圳也将加速培养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极,带动全国创新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表示。

  2020年11月1日,在“十三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交接期, 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成为深圳在新征程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制度依据。

  汪云兴介绍:“《条例》以科技创新全链条为主线构筑立法框架,立足于解决深圳科技创新实践中最需要规范的内容、亟须破解的制度瓶颈,将有力地推动深圳科技创新迈向新的高度。”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条例》诸多规定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保障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建立特定情形下政府主导重大技术攻关制度,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确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确立同股不同权制度……

  “《条例》将进一步释放深圳的创新活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为深圳科技创新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有机保障。”汪云兴说。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