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从“后队”到“前队”:贫困户的小康之路

2020-12-25 06:56 来源:南方杂志 史成雷

  从贫困到小康生活,贫困户这个群体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发自梅州、清远、河源

  ◎本文责编/刘龙飞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截至今年6月30日,广东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截至2019年底,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6元。贫困户全部脱贫的背后,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干部的艰辛努力,也同样离不开贫困户自身的艰苦奋斗。

  从贫困到小康生活,从“后队”到“前队”,贫困户这个群体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

  “我相信他们会带领我们发展好”

  2016年,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旧寨村的罗应河一家陷入困境。

  “家中4口人,父亲年老,妻子常年体弱多病,只具备简单的自理能力,女儿在读初中,已经55岁的我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由于无法外出打工,我只能靠家中少量的田地维系全家生活。” 罗应河告诉《南方》杂志记者,那一年,他家的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7年初,在广州市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旧寨村引入占地少、收益高的灵芝种植产业,并将其作为产业扶贫的支柱产业。

  但灵芝种植基地创建初期,就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旧寨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郭纯宇介绍:“一开始,由于贫困户普遍对灵芝项目不了解,大家都持观望态度。”

  关键时刻,罗应河主动找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提出愿意加入灵芝项目,及时为村“两委”和工作队“解了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灵芝,但是经过一年多和驻村干部、村干部的接触,他们处处关心我们,我相信他们会带领我们发展好。”罗应河说。

  罗应河就这样成为村里第一个开始试种栽培灵芝的贫困户。他收拾出自家的空置房间,创建起“灵芝作坊”。

  但灵芝种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灵芝怕冷又怕旱,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特别高,开包、浇水、栽培等过程都需要格外小心。罗应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做惯了粗活的他,还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细活。

  罗应河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灵芝基地能否成功,也关系到全村贫困户的脱贫大计。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罗应河努力钻研技术,积极参加了省农科院和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培训和指导,逐步掌握了栽培、上架、晒粉、加工、包装等各环节技术。

  “灵芝基地起步阶段,罗应河的基础是最差的,年龄是最大的,普通话基本不会说,但他通过勤劳的付出,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被评为村‘脱贫先锋’。”郭纯宇介绍,罗应河特别能吃苦。比如晾晒是比较辛苦的环节,罗应河都要利用午休时间对粉进行晾晒,为了避免天气的突然变化造成损失,晒粉时他就在户外全程跟踪。

  2019年,罗应河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远超脱贫指标。

  “我们希望能够带动更多像罗应河这样的群众参加村集体项目,共享扶贫成果,共建美丽农村。”郭纯宇说。

  从贫困户到理事长

  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有一道远近闻名的菜—田螺煲鸭。中秋节前后,七拱镇人有吃田螺的习惯,平时对田螺的消费量也很大,但本地却不产田螺。

  2016年,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向七拱镇和平村派出驻村工作队。在摸索、尝试了稻田鸭养殖等诸多效果并不很理想的产业扶贫方法后,2017年初,工作队将目光转向田螺养殖。

  “最初,贫困户要么以不懂技术为由拒绝,要么因为懒惰惯了不想做,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扶贫先扶志、扶智的思路。”和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武龙介绍。

  工作队决定试点先行。在诸多贫困户中,工作队最终选择了冯绍庆。“我们看中的是冯绍庆的踏实肯干,肯学习,有拼劲。”张武龙说。

  在冯绍庆登记的《贫困户信息采集表》中,“主要致贫原因”一栏填的是“缺技术”。“我不怕苦、肯干活,但是我没有那个头脑。”小学毕业的冯绍庆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他渴望能有一门技术,所以才想尝试参加田螺养殖。

  冯绍庆很快开辟了2亩多地用于养田螺。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专程到隔壁镇向田螺养殖大户学技术、购螺种。田螺对水温很敏感,冯绍庆经常半夜起床到养螺池察看,大冬天也不例外。为了保持水量,防止附近农田里的农药流进养螺池,冯绍庆向和平村经济联合社信用合作部贷款了5000元,加上工作队支持了部分费用,铺设了水管、建了水泥防护坝。

  有了田螺养殖这条致富门路,冯绍庆家的年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3580元迅速增长到2017年的6917.40元,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实现了脱贫。2018年,冯绍庆再接再厉,仅养田螺就增收了8000元。后来,他还在工作队的指导下养殖阳山鸡,利用螺田的福寿螺养起黑皖鱼。2019年,他的家庭人均收入达1.4万元,是2015年的4倍多。

  冯绍庆养殖田螺的成功,引起了其他贫困户的兴趣。2017年12月20日,和平村田螺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冯绍庆等15户贫困户发起成立,冯绍庆从贫困户变成了理事长,负责管理合作社的日常运作等,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有了合作社这个平台,我们才能化个体为集体,更好地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管理、销售等一条龙帮扶。未来,我们还计划带领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打通销路。”张武龙说。

编辑:郭昊奇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