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让侨批精神血脉相承

2020-11-16 08:17 来源:南方杂志 李梦醒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12万封侨批文物,展现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

  一封侨批,百年历史。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走进侨批文物馆,了解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在这小小的纸片中,既有血脉相连的牵挂,也有寄情桑梓的眷恋。对于今日侨乡来说,数万封侨批如同星光点点,汇聚着过往记忆,更饱含着家国深情。

  感动总书记的侨批故事 “迢逓家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今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在侨批文物馆,《南方》杂志记者发现了这首附在批信中的印度尼西亚侨胞陈君瑞寄回潮汕家乡的七绝诗,以一个“难”字为题,写出了侨胞出洋打工的艰难和对家乡的思恋。几日前,曾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馆藏的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我们馆里收藏展示的一封女番客的批信令总书记十分动容。这封信里写着‘街边卖霜尚无从维持生活’‘番畔银钱唐山福’,说明这一分一文都来之不易。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位女子知道母亲摔跤受伤,还要寄钱回家给母亲。这份孝心让人感动!”

  汕头侨批文物馆建于2004年,是中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2013年搬迁至外马路18号。林庆熙指着曾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过的侨批,对《南方》杂志记者讲述其中的故事:“单个侨批是故事,而整体看侨批,它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我们要用整体的概念来看侨批文物和做研究。” 纸短情长。侨批背后,是跨越海洋、越过山川的情深与乡恋。潮汕方言把信叫做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当年,大批潮汕人“过番出海”、打拼异乡,海外华侨通过“水客”和侨批馆等民间渠道,汇到家乡的银信合一的家书便是“侨批”,是华侨华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 。

  “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在侨批文物馆,令人感动、难忘的侨批还有很多。海外华侨寄批的主要目的在于赡养家眷,这为维持并改善家眷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息尚存,家批决无中断之理”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侨胞们在外打拼。在抗日战争期间,广大侨胞在海外踊跃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募集大批钱款,通过银行或侨批寄回祖国,支援抗日前线。在侨批文物馆,就有这样一封支援抗战的特殊侨批让总书记印象深刻。当时,潮籍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等3人捐资200元,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笔款通过“口批”的方式,由寄批人口头说定,将款交由澄海建阳村人在泰国开设的“增顺批局”直接面授最信任的批脚(送批人),凭代号和密码到汕头联号银庄取款后,送到澄海信宁乡晨光小学詹欧波之手,再转交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接到批款后,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联名给苏君谦等三人写了“回执”,对他们的爱国热忱“疏堪钦敬”,盼望他们在泰国“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学习抗日知识”。

  华侨文化待放时 “徽州特殊的是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潮汕能与之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契约,其价值相等。来自民间的侨批记载翔实,内容丰富,从中可以了解到祖国与侨胞居住国的国情、侨胞故乡的乡情、侨胞家庭的家情和侨胞与他们的眷属的亲情,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历史资料,与典籍文献相互印证,补充典籍文献记载之不足,可谓是继徽州契约文书之后在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发现。”这段文字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给予潮汕侨批的高度评价。饶宗颐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意识到侨批在潮汕侨乡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在《潮州志》中,给予侨批相当重要的位置。《潮州志·实业志》将“侨批业”列为潮汕四大商业之首,并以相当多的篇幅进行阐述。饶宗颐还为侨批文物馆写下了“媲美徽学”“海邦剩馥”等题词。随着对侨批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侨批文物馆也开展了更多传播侨批文化的活动。林庆熙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我们不断将侨批文物馆的潮汕侨批文物展,变成展示潮汕侨批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平台。侨二代、侨三代甚至侨四代等接受他们先辈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内的学者、青少年,包括未成年的少年也都能在侨批文化里面感受潮汕文化的魅力。”

  “原始的、唯一的、真实性、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正在消失,侨批具备这6个特点。作为人类记忆遗产,它体现的诚实守信、艰苦开拓、情系桑梓的深厚内涵是永不过时的。”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在申报的16万件收藏量的“中国侨批”中,汕头侨批文物馆的收藏量占64%,为“中国侨批”成功申遗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还有大量侨批散落在民间,并且来自国内的回执由于多在海外,在国内保留发现的较少。谈到未来的侨批研究,林庆熙希望能够尽量把这些珍贵的历史碎片打捞起来,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分类研究。“一是要把各国发往潮汕地区的系列侨批研究好,二是要对侨批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挖掘,比如针对谢昭璧家族的侨批的研究,追溯家族的历史、乡情、国情和世界变革,整理出好家风系列进行展览,为我们更好地打出华侨文化品牌打下坚实基础。”林庆熙说道。

  新时期要打好“侨”牌 “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的精神、中国的心。”看到了众多平凡却又深情满满、乡情浓厚的侨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港口”和“侨乡”,是铭刻在汕头历史血脉中的印记,也是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的密码。汕头开埠,既承载着一段屈辱的记忆,也开启了一段繁荣的历史。

  1860年开埠前,汕头港成为全国华工出境最为集中的港口,令西方列强垂涎不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潮州(汕头)等地为对外通商口岸。开埠带动贸易发展,汕头逐步成为南粤最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之一,成就了一段“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随着开埠,那些走出去创业的潮汕人,回到故土办厂开店,形成了汕头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等繁华的商业街区。1981年,汕头跻身全国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港口经济成为引领汕头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今,汕头港是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基本覆盖东南亚主要港口和国内沿海各港口。从100多年前的被动开放,到40年前设立特区,再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汕头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发展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侨胞、侨乡,是汕头经济特区的显著优势,也是汕头改革开放的助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强调:“我此行到广东考察,就是进一步向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继续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他指出:“新时期如何打好‘侨’牌,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拿出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来,调动广大华侨的积极性,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产业。”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12万封侨批文物,展现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侨批精神,是一代人奋斗的明证,也终将助力广东新时期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试验田”与“窗口”作用。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汕头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