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实施科技创新“四大系统工程” 畅通“双循环”核心脉络

2020-10-14 09:37 来源:南方杂志 张仁寿 陈池

  实践篇

  畅通双循环 激活新动能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责无旁贷。

  构建新发展格局,广东必须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强劲动力,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不断破除流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机制性、技术性障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战略转向和破解当前发展瓶颈的一个显著标志。科技创新如何为“双循环”打通核心脉络?

  正视科技创新面临的“五大挑战”

  目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被不断强化,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双循环”生态系统中,科技创新将面临新的挑战。

  挑战一: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产业链断裂,也加速了“逆全球化”和“去中国化”的趋势,增大了科技创新的压力。“科技无国界,技术有国界”。如何冲破国外“技术封锁”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挑战二:国家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的要求。

  挑战三:目前科技体制和科技创新生态还不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国虽然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但是还存在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缺乏远见卓识且没有提前部署;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芯片等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待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挑战四:基础研究还相当薄弱,“短板”效应长期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基础研究投入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政策支持还没有形成合力;还欠缺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和健全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还没有真正破除。

  挑战五:还没有形成崇尚科学家精神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还远远没有达到鼓励或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没有达到激励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的研究氛围。一些领导干部还远远没有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的新要求。

  以“四大系统工程”增强科技创新动能

  科技强则中国强。科技创新不仅是“双循环”的重要载体,更是“双循环”的痛点难点。目前科技创新除了面临上述五大挑战外,科技创新自身还存在三大薄弱环节:一是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高科技的研发投入比例过低,尽管中国的研发经费已经达到GDP的2.2%,一年有2.2万亿元的投入,在世界排名第二,但美国在基核高投入的研发经费是中国的20倍以上;二是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问题;三是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还存在来自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科技创新。当前要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四大系统工程”: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系统工程。就是要敢于攀登科学高峰,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通过科研成果产业化,智能化革命,5G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形成的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等等,为“双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续航动力,解决动力源问题。

  “面向经济主战场”系统工程。就是针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抬头的外部环境变化,以“科技创新”促进开放—要素市场化配置—国际化的产业链集群,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循环”难点痛点,通过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创造需求,系统解决“双循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问题。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系统工程。就是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以“科技创新—自主研发能力—技术进步—高质量发展”为路径,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系统解决“双循环”导向问题。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系统工程。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要从传统的单纯治疗疾病走向预防、保健、康复等全方位拓展,实现从基础服务到个性化服务的全面提升(如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尚未结束,新冠核酸的检测以及疫苗的研制仍是有待科研攻克的难关),系统解决“双循环”目标问题。

  构建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双循环”痛点难点不仅体现在前面指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还在于“内循环”中的“居民有效消费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还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统筹能力不足,还在于物质财富生产与服务消费的统筹能力不足,还在于受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的难度系数大增。因此,一方面要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四大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还要从建立长效机制出发,打通“科技创新”脉络。

  第一,着力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一是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大幅度提高广东科技奖励的含金量,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提高和加强广东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通过弘扬创新创业价值,塑造大胆创新、不惧失败、自由自主的创新文化;三是通过完善人才的发现、引进、激励、评价和成长机制;四是通过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如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以及个人所得税优惠等。

  第二,着力培育大学创新能力。一是布局筹划建设广东国际创新大学城,着力引进国内外创新研究型大学,也要重视组建民营创新研究型大学;二是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原始创新,加强大学与市场、产业的合作;三是组建大学创新创业园区,鼓励大学师生进园研发,办创新型企业,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四是制定奖励政策,研究成果转化收益大部分用于奖励个人,研究成果所有权归个人,可变成股份入股创新企业。

  第三,着力培育企业家和创客。创客是信息时代创新的主角。在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基础上,着力为创客成长创造条件。一是构建完善的创客创业培育体系,设立丰富多样的创新教育课程;二是建立跨学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着力打破不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障碍;三是大学创客教育应加强同企业产业界的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研究;四是完善创新孵化和创新创业体系,扩大众创空间的覆盖面;五是推动创新企业发展壮大,建设高端的研发机构,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比重。

  第四,着力培育创新平台和风投机构。一是加快建设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在广州、深圳、香港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平台;二是着力打造国际风投创新中心,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网络,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渠道融资体系;三是出台普惠性的科技金融政策,建立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机制,推动科技金融的融合。

  第五,着力培育创新环境。强化原始创新,建立长效的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以立法形式保障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改善企业研发费用的各项加计扣除财税政策,鼓励更多的财政资金、社会资源的创新投入,激发企业主体和社会各领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科研投入占GDP的比例。

  ◎张仁寿(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教授)

  ◎陈池(广东省政府参事)

  ◎本文责编/刘龙飞

编辑:陈瑞然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