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以“三个平台”建设探索广东更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2020-10-06 07:14 来源:南方杂志 何兴强 陆剑宝

  ◎何兴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剑宝(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对外开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带一路”倡议愿景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开放权,到逐步探索、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从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始终和“开放”二字紧密相连。

  新发展格局下广东需探索更高水平开放

  国际国内大环境要求我国高水平开放。首先看国外环境。一方面,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发酵,欧美出口市场受阻,美国不断加强对我国企业的“软制裁”,对相关产业链进行封锁,我国企业对关键生产环节的对外依赖度仍高。因此,我国必须通过发掘东盟等新兴市场的潜力来保持一定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周边劳动密集型国家对我国制造业市场的分割。越南、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欠发达国家通过较低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实现全球制造业的部分转移集聚,我国沿海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有“出走”迹象。其次,看国内环境。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国经济处于逐步回暖阶段。持续大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旅游、零售、教育、交通等消费性行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部分市民开工率不足导致收入下滑,从而减少消费支出,令国内市场需求出现阶段性疲软。另一方面,尽管国内公共服务成本不断降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但供给侧的经营成本有所攀升。需求端本就疲软,商业租金、劳动力成本、消费成本等处于上涨态势,企业和市场的成长压力增大。

  广东在发展中坚持市场导向,肩负高水平开放“先行地”的重担。首先是广东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足以支撑高水平开放的需求。如果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球产业转移和我国市场的对外开放,使得广东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那么在目前全球新形势下,广东已经肩负高水平对外开放先行地的基础。广东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验和网络积累,为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做了一定的资源储备。通过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人网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载体。更多的外资企业在引进来对国内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外,更多的广东企业开始走出去,在世界各地布局新一轮的市场拓展蓝图。另外,广东“敢为天下先”和“市场导向”的企业家精神将继续引领广东的持续对外开放。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是市场经济倒逼广东改革,现在的情况则是,广东各级政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政府,已经主动“自我改革”,通过效果显著的政府职能转变,去塑造“国际化、便利化和法治化”营商环境。

  广东探索高水平开放的三个平台

  第一,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为平台,对标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像硅谷持续引领全球科技走势并为美国经济实力提供原动力一样,深圳作为我国重要创新创意之都,已经形成大量面向国际和对标国际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又带动了高新科技人才的集聚,高端人才集聚又带动高品质服务业的衍生和集聚,从而形成良好的闭环。深圳已经逐渐从外国进入我国的重要经济通道,变成我国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深圳的企业、人才和公共管理人员足以支撑深圳成为先行先试的全面开放示范区。前海蛇口自贸试验片区通过制度创新,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和法治化建设等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历年的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排名显示,前海蛇口自贸试验片区制度创新的五大领域均位于全国前列。比如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前海管理局作为法定机构在前海蛇口自贸试验片区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法定机构亦是对标世界先进自贸区的做法;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在负面清单和CEPA的双重政策保障下,香港的专业服务业,如建筑、律师、会计师、航运服务、高端医疗教育等方面在深圳的投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在深港合作方面,前海乃至深圳亦是内地和香港经济保持最密切联系的地方,前海的深港青年创业梦工场孵化出多项港澳地区创新创业项目,已经使深圳成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目的地;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由招商局集团牵头的“前港后城”模式,为我们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外资企业走进来提供“双向通道”。由此可见,“深圳基因”已经决定它是我国高水平开放的“排头兵”。

  第二,以广东自贸区为平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广东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分布于广东的三大重要城市,成为三个重要支点。通过5年的制度创新探索,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全国形成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改革效果和企业吸引力亦排在全国前列。但是,和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一样,很多地方政府人员有着共同的感慨: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骨头越来越难啃。浅表化和碎片化的制度创新成果,如何转变为深层次和集成式的创新体系?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为自贸试验区提供良好的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向。后疫情背景下,国内消费市场逐渐回暖,市民消费力基数庞大和持续升级,对高质量的生活消费品和高端服务产品需求不断上升。在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供应下,衍生出更多的新兴产品和服务、新兴业态和新兴商业模式。自贸试验区作为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的重要窗口,在投资准入和贸易便利方面,有利于国际高品质商品和专业服务通过自贸试验区进入内地市场。而我国内地的高质量农副产品、制造品、工艺品和优势服务产品,则通过自贸试验区快速到达港澳地区乃至全球市场。因此,“以国内消费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广东自贸试验区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可以沿着深化国内消费市场和挖掘国外市场的“两条腿”走路。

  第三,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为平台,夯实广东引进来走出去步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什么是国际一流?那就是湾区的各项指标具有国际竞争力。“9+2”的特色在于港澳地区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密切。广东可以通过香港的欧美网络和澳门的葡语系国家和地区网络,拓展更多的市场空间。目前广东9个大湾区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和港澳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引进港澳企业、高校、项目,可以带动港澳地区的国际性人才进入内地。如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机构,有利于带动母体高校的外籍老师进入大湾区,增强广东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代表了我国最为庞大的城市群联盟和制造业集群,通过城市之间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沟通、投资贸易的便利融通,加强城市间产业链的分工和合作,会逐渐实现广东地区制造业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提升,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通过粤港澳三地更紧密合作,争取更多中央政府对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的支持,将更加有利于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水平开放”的目标。

编辑:许萌萌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