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深汕特别合作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

2019-12-10 07:36 来源:南方杂志 温柔

  12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揭牌成立一周年,经过体制机制上的不断创新,逐步实现了从“经济洼地”到“创新高地”的超前探索。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深圳,正在探索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方案。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实现了从粤东“经济洼地”到“创新高地”的超前探索。今年8月,“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被写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合作区从此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广东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

  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样本,深汕特别合作区正进行着怎样的探索?如何从理念到经济辐射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

  “来了就是深汕人”

  7年前,谢海彪没有想到他会成为一名特区干部。2012年3月,汕尾市公开选拔9名干部赴深汕特别合作区任职。谢海彪脱颖而出任职合作区城建管理局副局长,成为最早一批来到合作区的汕尾干部。

  在来合作区之前,他是汕尾市委组织部的一名科长。经过三次岗位的历练,如今的谢海彪,已经成为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汕管理局副局长。

  谈及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谢海彪坦言自己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向特区干部学习“补课”的状态。在合作区的工作经历里,谢海彪认为自己身上多了一些转变,“深圳派驻合作区干部的工作理念、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合作区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后,高标准对标深圳,让我在压力中不断学习提升”。

  “来了就是深汕人”,作为深圳第“10+1”区的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在更多干部交流与碰撞中,合作区制度创新的红利,使得区域协调发展的“深汕样本”已成雏形。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例,合作区在项目包干责任人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区领导包点服务企业责任制,9名区领导包点服务83个(家)产业项目(企业),2名公务员跟踪服务1个产业项目,统筹推进处理电力、通信、招工、融资等难题,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把工作做到一线、把企业服务做到一线。

  “我们按照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效率、深圳精神,推进合作区与深圳一体化进程。”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再造一座新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区域合作“深汕样本”正是这里的使命。

  一切都要对标深圳的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2017年9月起,深汕合作区明确提出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世界标准、中国特色推动新城规划。 深汕合作区面向全球征集50平方公里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并最终确定以加拿大USI城市设计团队提交的《共生绿都》为设计方案。中心区将建设成为一个基于多元化城市建构理念的新城市。

  复刻深圳基因

  深入深汕特别合作区核心地带,最为直观的感受便是“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在这里得到了复制。

  两个月前,合作区打造的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科技园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对比一年多前,杂草丛生的荒地已经被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深圳速度”也在合作区的土地上埋下种子。

  复刻“深圳速度”的同时,合作区对标“深圳质量”,高标准建设产业集群。作为重点打造的产业集聚区之一,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整体规划超过13.5平方公里,将打造从前端研发设计到终端应用、展示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科技小镇。目前,其已纳入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并已引进天鹰、控汇、普盛等7家企业和2个加速器,储备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赛迪研究院等10多家优质企业。

  今年5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三宝创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宝科技”)正式落户深汕湾机器人小镇。

  作为拥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高新企业,三宝科技代表深汕特别合作区参与了“中国科技第一展”——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展出,亮出了三款核心产品,用实力为合作区产业“吸粉”。

  “我们将依托深汕湾机器人小镇的定位和魅力,带动和吸引更多机器人产业上游供应商以及同行企业入驻,努力加速助推深汕机器人产业集聚。”深圳市三宝创新智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绿德表示。

  复刻自深圳的发展基因正以一种蓬勃的姿态融入合作区的骨血之中。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办公楼里“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标语,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83个,这其中有76个来自深圳。现已投产项目23个,拟投产项目7个,已动工建设项目26个,已供地未动工项目20个,正在招拍挂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超过38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680亿元、预计年税收约58亿元,将提供3.6万个就业岗位。

  区域协调的“深汕样本”

  深汕特别合作区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近些年拔地而起的一座新城。三年前,这里还是粤东的“经济洼地”,地广人稀。

  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首创者,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创新典范……在这块接近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深汕样本”。

  2018年5月25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来到深汕合作区调研,指示把深汕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打造先富帮后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和创新典范。

  从2017年9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到2018年12月中共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立揭牌,合作区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本也从只见筋骨发展到有血有肉。

  2017年,国家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做出新贡献。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专门约见合作区主要负责人,详细了解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区域合作管理、产业共建、利益共享方面的创新做法,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很多探索实践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并将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吸纳进《指导意见》。

  在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看来,“飞地经济”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上的突破。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诞生,是一次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的战略设计。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设立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口扶贫、两地产业转移的概念,将深圳单向产业转移到汕尾,上升为由深圳一方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模式,将对口帮扶上升为互利互惠、共赢发展,最后达到带动汕尾乃至粤东跨越式发展的共赢。

  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特区”搬到了老区的“家门口”,直接辐射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未来,汕尾海丰县将在邻近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梅陇镇规划新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引进培育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湾区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为大湾区提供产业配套、规模支持、设施互补。

  “经历给钱给物、扶贫‘双到’、产业转移园、全面对口帮扶、合作建设一座城市这五个阶段,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已经到了当前中国扶贫事业的全新阶段。”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结合第二轮帮扶工作的切身体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扶贫“5.0”版本。

  的确,在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大课题下,作为主引擎的广深,要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任,成为破题的开路先锋。

  对广东而言,探索一条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路径,任重而道远。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以创新与实干奋力打造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样本。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发自深汕特别合作区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