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019-03-30 09:02 来源:南方杂志 张承良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多元包容而拥有独特个性禀赋的文化生态、优质而丰富的文化创新创造、高超的文化传播能力,是塑造和传播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区域形象、提升湾区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软实力支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开、全面深化的新阶段。《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人文湾区”,为我们理解大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总纲和指引,是未来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人文湾区”建设的基本价值维度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的根本旨归,是要为湾区“优质生活圈”提供充足和优质的文化供给,为“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持。因此,“人文湾区”建设的基本价值维度主要有二:

  其一,文化民生维度。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意味着优质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必须要有丰富而高质量的文化(文艺)生产与供给,为大湾区的优质生活提供充足多样的精神食粮。

  其二,湾区发展的软实力支持维度。“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目标,需要湾区群体高度张扬“湾区人文精神”,充分激发改革创新的自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将要建成的是一个湾区内外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的区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种“共同文化”来凝聚价值共识,促成协调有致的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被赋予了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使“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就此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多元包容而拥有独特个性禀赋的文化生态、优质而丰富的文化创新创造、高超的文化传播能力,是塑造和传播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区域形象、提升湾区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软实力支持。

  “人文湾区”建设的现有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这无疑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所在,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粤港澳三地间文化交流融合的不断推进、不断升级,基于岭南文化底色的湾区“共同文化”正在形成。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品格得到新的提升和展开。文化发展的活力来自多元文化间交流碰撞、差异互补。单一文化如果叠加封闭保守、拒斥外来影响,其结果必然是走向衰退、衰亡。历史上,岭南文化保持旺盛活力的秘诀,就在其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地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吸收外来文化营养。改革开放40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一国两制”的政治实践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破局及“泛珠”合作、广东自贸区建设的推进中,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品格,得到进一步强化提升,成为湾区城市共同的价值遵循。

  第二,城市文化个性自觉彰显。香港和澳门,因为西方文化的长期浸润、涵化,呈现为当代岭南文化独特成熟景观。内地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基于行政区划的影响,也在当代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更加自觉的个性化意识,共同的岭南文化底色下正在生长出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区域。正是在此基础上,大湾区城市以其各具特色的文化禀赋,为“人文湾区”的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资源基础,为岭南文化的新一次跃升和展开提供了扎实的资源支持。

  第三,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更具效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致力于三地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十多年间,三地间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交流合作的形式、范围和内容等不断拓展丰富,演出、展览、演讲、学术研究、访问考察、讲学、培训、比赛、艺术创作等都成为三地交流合作常态化选项。

  此外,珠三角各城市间的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及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也得到有力推进,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和内涵提升。

  “人文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及挑战

  第一,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文化的核心要义,在精神,在观念。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本质上是岭南文化,是新的时代语境下岭南文化的突出呈现。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根本上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时代需要,在延续岭南文化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效融入。但具体而言,这项工作如何在湾区范围内特别是港澳地区有效展开,还面临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传播能力的问题、体制机制的问题、文化理念上差异等。

  第二,培育湾区文化认同。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文化核心区域,文化上同根同源,共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记忆,使得各地间更易于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也更易于形成对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以及粤籍华人华侨的文化辐射。挑战在于,港澳地区因为长期以来受政治制度、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出现了文化认同上的断裂。如何化解认同裂缝、重构湾区文化认同,是“人文湾区”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三,构建湾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文化之区,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对标的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这不仅要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交流合作氛围,还需要拥有支持不同层面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小平台和设施体系,以及旺盛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及丰富多样的文化精品,说到底,这涉及文化创新创造环境和支撑条件的问题。目前而言,湾区内特别是内地珠三角地区离这些指标都还有不小差距。

  “人文湾区”建设的基本途径

  诚如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所指出的,对文化的全面把握,实际上来自于一个隐喻:对自然生长的扶持。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一以贯之地引导、涵养和培育。

  第一,要进一步推动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从根本上说,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来自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文化认知、互信、认同乃至价值凝聚也离不开以文化交流为基础。就目前而言,需要着重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明确文化交流活动中意识形态监管的边界,形成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的良性机制。其二,强化内地珠三角各地与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的双向互动性。相对而言,现在是内地珠三角走出去相对便利,港澳走进来的部分相对少而单一。其三,文化交流的主体,应尽快从以政府为主转向以民间为主,激活民间创新潜能。其四,推进传播能力建设,通过搭建各类平台,提升传播技能,学会讲好故事,提高文化交流合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二,要激发湾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生产提质增量,是衡量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在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创造,营造良好氛围,让更多有才华的人加入到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的队伍中来,多出作品,多出精品,推动文化(文艺)繁荣;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三,要做好推动文化发展的其他基础性工作。文化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众多支持系统作为其“生长”的基础。要而言之,一是硬件方面,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和提质;二是软件方面,如教育水平的普及提高、文化普及和全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文化(文艺)的基础理论研究、文化(文艺)现状调查与决策咨询、文艺批评工作的开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建设、指导引导、统筹协调方面的作用,同时,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形成活力迸发、竞争有序的良性发展态势,是一盘很复杂的大棋局。

  ◎张承良(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软实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